刘静
摘 要: 政治生态关乎党心、民心,关乎民心向背,是国家、政党、社会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割腕的勇气,以刮骨疗毒、向死而生的精神,抓作风,反腐败,党内政治生态得到净化,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环境也明显改善。但毋庸讳言,在党内政治生态环境基本良好的情况下,歪风邪气仍然存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仍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而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需要运用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坚持多措并举、整体推进。
关键词: 风清气正; 政治生态; 新问题; 新挑战
中图分类号: D20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3411/j.cnki.sxsx.2018.02.015
Abstract: The political ecosystem concerns the Partys heart and peoples heart, and is related to the heart and soul of the people. It'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the normal operation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state, the political Party and the society. Since the eighteen Party of the Party, the Party Central Committee, with Comrade Xi Jinping as the core, has the courage of the brave people who cut their wrists, and the spirit of death to scratch the bone to seize on the work-style, to combat corruption, to purify the political ecology within the Party, and to improve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cadres and the masses of the cadres and the masses to start their business. However, there is no denying that the politi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Party is still in good condition, and the political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still facing many new problems and new challenges. And creating a clear and healthy atmosphere is a good political ecosystem. We need to use systematic and holistic thinking methods, and persist in taking measures and promoting them as a whole. Key words: clear and positive; political ecology; new problems; new challenges
政治生態关乎党心、民心,关乎民心向背,是国家、政党、社会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2014年6月30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此后,他多次强调政治生态的重要性:“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自然生态要山清水秀,政治生态也要山清水秀”。[1]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清明,就会心齐气顺、政通人和,经济社会发展就活力十足;政治生态污浊,就会滋生腐败、民心涣散,经济社会发展就死气沉沉,甚至严重受阻。因此,只有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良好干事创业的从政环境,才能更好地激发全党生机活力,提振干部群众精神动力,从而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
一、当前党内政治生态亟待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壮士割腕的勇气,以刮骨疗毒、向死而生的精神,抓作风,反腐败,党内政治生态得到净化,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环境也明显改善。但毋庸讳言,在党内政治生态环境基本良好的情况下,歪风邪气仍然存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建设仍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想信念不坚定
理想是航标,信念是风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精神上若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如同墙头草,没有定力和执行力。当前,在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有相当比例的党员干部丧失了理想信念。他们中有一些人认为共产主义是空想,是永远不可能变成现实的“乌托邦”;有一些认为共产主义即使能够实现,也是太遥远太渺茫的事情,至少自己这一代看不见、摸不着,虽然口头上表示相信,也没有发自内心地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动力;有一些人认为世界变化日新月异,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用产生于170年前的理论来指导今天的社会主义实践,无异于刻舟求剑;有一些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不清,理解不透,认为我们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在走资本主义道路;还有一些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信上帝,甚至公开与党中央对立,发表有悖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论,影响恶劣。这些人正是由于理想信息的严重缺失,导致生活上没有了方向,工作上没有了目标,甚至道德败坏、生活腐化,严重破坏党的政治生态。
(二)选人用人不规范
古语道:“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会蔚然成风。”选人用人就是风向标,选用什么样的干部,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生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1]但是当前选人用人方面仍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与形成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的要求还有不少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据中央巡视组反馈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地方和单位都存在选人用人不规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有的地方或单位执行干部交流、退休等制度不严格,甚至违规配备干部和管理人员;有的地方或单位存在突击提拔干部现象,干部监督管理不规范,有的干部未按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有的地方或单位执行选人用人标准不统一,程序不严格,甚至违规进人,亲属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的情况较多,有的违反任职回避规定;有的地方或单位执行组织人事纪律不严格,存在因人设岗、“带病提拔”等现象;还有的地方或单位发布信息内容不全面,如任前公示,只公示干部的基本信息和工作简历,不公示干部的德、能、勤、绩、廉等综合情况,群众在民主测评推荐时往往凭主观印象“划圈圈”。由于长期选人用人存在问题,导致部分群众对干部调整任用带着“有色眼镜”,认为凡提拔“必有关系”,凡交流“必有问题”,种种猜疑和议论造成上下评价不一致。
(三)政商关系不分明
自古至今,政商关系都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2016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在参与民建、工商联界会议讨论时,首次提出:“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但从十八大以来披露的腐败案件来看,发现大约95%的贪腐官员存在利益交换。因与商人“勾肩搭背”,周永康、许才厚、令计划、孙政才、刘志军、刘铁男等,无不深陷腐败“泥潭”。一些官员在与老板交往过程中勾肩搭背、不分彼此,各取所需,为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一些官员整天琢磨找门路、找靠山,看能抱上谁的大腿;一些商人也靠关系、钻营起家,游走在风险与暴利之间,赚得盆满钵满、左右逢源。政商之间正当交往本不可怕,可怕的是官商之间“勾肩搭背、不分彼此”,存有贪心私心,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将对市场经济秩序、国家公众利益、风清气正政治环境造成巨大伤害。
(四)工作作风不扎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形成高压反腐的运行态势。从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到清理“车轮上的腐败”,从整治“会所中的歪风”到肃清“节日里的不正之风”,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但2018年初中国社科院发布《反腐倡廉蓝皮书》显示, 虽然“不敢腐”已渐成气候,但仍有一些党员干部变着法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旅游,变异、隐形的“四风”不断出现,公开曝光的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仍然不少。[2]有些官员不作为,慢作为,安于做“昏官”、“太平官”;还有些党员干部工作拖拉,态度生冷,效率低下;有些党政部门消极应对,无所作为,影响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有些党政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还有些党政部门官僚主义作风依然严重,沉醉于文山会海,不深入基层,不深入群众,善于“拍脑袋”决策。这都严重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干群关系。
二、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的实现路径
当前,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事业、深化各项改革、推进民主法治等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良好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态是党内政治生活现状和政治发展环境的集中反映,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需要运用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坚持多措并举、整体推进。[3]
(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我们党之所以能一次次在挫折中奋起,在失败中走向胜利,靠的就是我们党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目前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出现滥用权力、贪污受贿、道德滑坡、思想堕落等问题,归根结底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要引导和教育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觀,把稳思想之舵,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只有这样,无论何时何地,广大党员干部都坚守正道、弘扬正气,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1. 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规定,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自觉抓好学习,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必修课。通过系统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完整地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起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同时,通过读原著、学原文,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不断加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2. 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贡献。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武装全党。通过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使全体党员干部更加深入地了解国情、党情和世情,更加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和规律,更加深刻地认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从而更加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3. 开展党性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养干部,要加强党性教育这个核心。因为党性是衡量一个党员立场和觉悟的根本准绳。一是通过党性教育,培养党员干部的政治意识。作为党员,必须具有清醒的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二是通过党性教育,培养党员干部的道德意识。注重提高党员干部的道德修养,模范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积极追求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自觉远离低级趣味和腐化堕落,做道德的楷模和维护者。三是通过党性教育,让红色基因植入广大党员干部血脉。在党性教育中融入革命传统教育,能让广党员干部在与历史事件、革命人物、革命精神的对话中,心灵受到震撼,在思想反思、碰撞、博弈中实现精神蜕变。[4]
(二)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
在党的建设历程中,选人用人向来是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之一。毛泽东同志说: “领导的责任,归结起來,主要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邓小平同志讲: “党要管党,一管党员,二管干部。对执政党来说,党要管党,最关键的是干部问题。”选人用人工作在党的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是营造党内良好政治生态的强大内生动力。
1. 严格执行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和好干部标准
用人标准与用人导向紧密相连,是干部工作的首要问题。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好干部标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党的十九大修改后的党章第六章第三十四条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除必须模范地履行党员的八项义务外,还必须具备六项基本条件。 这六项基本条件可以简单概括为要具有理论水平和理想信念;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有实践经验、综合能力;要正确用权和坚持和维护党的民主集中制。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我们要严格执行党章规定的干部条件和好干部标准,做到唯贤是举,同时特别要突出政治标准,注重提拔重用那些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
2. 严格按照程序选任干部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严格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规定程序选拔任用干部,防止干部“带病提拔”、“带病上岗”,是中央的一贯要求。在选拔任用干部过程中,要做到方法上不随意变通,环节上不打折扣,认真把好干部选任“五道”关口。一是严把编制职数关。严格按照编制和职数需要配备干部,以中央、省、市、县编制部门核定的职数为依据,定期对空缺岗位进行排摸,按岗位需求选拔任用干部,根据岗位职责并结合干部特长进行合理安排,尽量做到人尽其才,人岗相适。二是严把民主推荐关。严格执行民主推荐程序,把民主推荐结果作为确定考察对象的重要参考,坚持做到科学分析和理性使用民主推荐结果。三是严把组织考察关。精心制定考察方案,规范考察程序,强化业务培训,注重考察质量。采取民主测评、个别谈话、查阅资料、实地查看、征求分管领导意见、进行综合分析等多层次的立体考察方式进行考察。四是严把酝酿意见关。完善干部选拔任用酝酿制度,对拟提拔、交流和拟任重要职务的干部,主要领导、组织部门负责人先进行个别沟通、征求意见,反复筛选比较,充分讨论酝酿。对酝酿中意见分歧较大的,坚决不予上会。五是严把讨论决定关。在讨论决定干部任免问题时,严格按照新《条例》的规定和程序进行,并保证参加会议的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分析、讨论,最后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
3. 严格实行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制度
为保证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防止用人失察失误,严肃处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必须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一是落实工作责任。党委(党组)对选人用人负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组织人事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分别承担直接责任和监督责任。二是强化监督责任。抓好日常工作监督,强化流程监督,对各个环节都要如实记录,做到逐步推进、全程监督,确保干部档案“凡提必审”,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凡提必核”,纪检监察机关意见“凡提必听”,反映违规违纪问题线索具体、有可查性的信访举报“凡提必查”。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建立健全干部“带病提拔”问责机制,党委(党组)及组织人事部门、纪检监察机关按照职责权限,实行责任追究。要逐一检查动议、民主推荐、考察、讨论决定、任职等各个环节的主要工作和重要情况,甄别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凡因干部“带病提拔”造成恶劣影响的,连续出现或大面积出现干部“带病提拔”情况的,要追究党委(党组)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三)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亲”“清”两个字定位新型政商关系,不仅让政商双方有规可依、有度可量,更给党员干部和企业家之间怎样打交道,指明了方向,划出了底线。这对于打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构建公正的市场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具有重大意义。
1. 转变政府职能
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仍掌握资源配置大权,市场没有真正发挥决定作用。一是简政放权。只有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职能,减少对企业经济发展活动的干预,致力于对企业良好运行环境的营造,进一步激活市场活力,从而将“大政府”“全能政府”转变为“小政府”“责任政府”,由“管理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二是设置负面清单、责任清单,理清政府权力边界,规范政府的活动范围,实现“权”与“责”的有效统一,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
2. 加强教育引导
在当前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一些干部谈商色变,遇到问题不敢担当,部分干部还刻意与商人“保持距离”、采取“软拒绝”。因此构建新型政商关系,要从思想教育入手。一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规矩意识,深化对企业经营制度、非公有制经济以及企业家精神的认识和理解,真心诚意支持企业发展。二是鼓励领导干部敢于与商人老板、企业家正常交往,给干事创业者撑腰鼓劲,让改革创新者轻装上阵。三是教育引导企业家与党员干部的交往过程中,干干净净做朋友,诚信经营,守法经营。
3. 注重建章立制
制度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只有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为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奠定坚实基础。一是要从制度上规范政府与企业、干部与企业家之间的交往,制定完善信访举报、监督检查、纪律审查等履职监督制度,建立政府与企业联系服务等机制,为政商交往提供规范化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制度体系,使政商各安其位、各负其责。二是严明党纪国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用权、规范用权、秉公用权,严厉打击权钱交易、以权寻租、利益输送等违法违纪行为;同时建立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部门联运机制[5],加强对政商交往行为的监督,对违规违纪行为早发现、早处理。
(四)狠抓干部作风建设
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干部作风干部是关键。作风过硬,政治生态就会变得更加清明;作风不过硬,政治生态就会更加污浊,执政环境也会恶化。因此,干部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必须树立打持久战的思想,为营造良好政治生态提供坚实保障。
1. 始终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过程中形成的根本工作路线。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政干部理应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一是注重宣传教育,加深党员干部对群众路线内涵及其重要性的认识和理解,使群众路线入脑入心,从而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二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调研。只有与群众在一起,才能察民情,解民意,自觉把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我们群众工作的重点和落脚点,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三是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始终坚持把“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不断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与人民群众沟通协调的能力等等。
2. 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原则。党的历史实践证明,理论和实际结合得好,党的事业就一帆风顺;理论和实际相脱离,党的事业就遭受挫折,甚至付出沉重代价。我们必须牢牢铭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一是深入学习理论。要端端正正、原原本本、扎扎实实地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章和党的十九大报告,学习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掌握其中的理论精髓和精神实质;二是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人民群众是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只有不断从广大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才能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三是学以致用,真抓实干。理论的生命在实践中孕育,理论的价值在实践中彰显。要把学习的所思所得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新理念、新举措、新作为。
3. 始终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强身治病、保持肌体健康的锐利武器,也是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手段,必须坚持不懈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用好。但是当前有些党员干部碍于情面,怕得罪人;有些党员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有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部分领导干部好面子,容不得半点批评。要形成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良好作风,一是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深深意识到,共产党员不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应该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行为风范,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批评与监督。二是必须充分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对党的无限忠诚,坚持党的利益高于一切,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性修养的体现,批评别人与自我批评都要坚持以事实为依据,对事不对人,不要掺杂私心杂念。三是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主动“亮相”、敢于“揭短”,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批评,从而为全党、全社会树立起标杆和导向。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C].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反腐倡廉蓝皮书》发布 一追到底的态度决不动摇[EB/OL] .新华网, (2018-01-23)[2018-02-25].http://www.xinhuanet.com/legal/2018-01/23/c_1122297803.htm.
[3]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会议[N].人民日报,2017-09-19.
[4]李富.对新形势下加强党性教育的几点思考[N/OL].大理日报新闻网, (2016-12-09)[2018-02-25].http://www.dalidaily.com/lilun/20161209/192921.html.
[5]李铁楠,房广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新型政商关系的构建[J].人民论坛,2015(5).
[责任编辑、校对:杨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