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中PICC置管时机探讨

2018-06-21 08:44:52王黎红
西南国防医药 2018年6期
关键词:时机静脉炎白血病

王黎红,何 华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用于急性白血病(AL)患者化疗中,但置管的时机可能影响到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导管留置时间的长短。目前国内有关PICC置管时机的决策方法较多,但究竟哪一种才是最佳的置管时机尚无定论。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AL患者在3个时间点置管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选择2014年1月~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236例AL患者,均经临床、血常规、骨髓、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检查首次确诊,向患者或其监护人告知治疗方案,并自愿经PICC置管途径进行化疗。排除以下患者:(1)有静脉血栓形成史;(2)严重出血性疾病;(3)插管途径有感染源;(4)化疗间歇期不能定期返院维护。按照置管的时机不同分为A组(在初治化疗前1~2 d置管)、B组[化疗1个疗程后达到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时置管]和C组(已达到CR或PR但仍选择继续化疗1个疗程后再置管),A组103例,男64例,女49例;年龄 15~76(46.3±9.4)岁;急性髓性白血病 55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48例。B组81例,男30例,女 51 例;年龄 17~79(45.3±10.2)岁;急性髓性白血病48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33例。C组52例,男21 例,女 31 例;年龄 17~75(42.1±9.2)岁;急性髓性白血病21例,急性淋巴性白血病31例。3组的性别、年龄、疾病分型、化疗方案等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本研究已得到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置管时机 A组选在初治化疗前1~2 d置管,B组和C组选在1~2个疗程后达到诱导缓解时置管,其中B组在化疗1个疗程后达到完全缓解(CR)或部分缓解(PR)时置入 PICC,C组虽已达到CR或PR但仍选择继续化疗1个疗程(即巩固加强期)后再置入 PICC。 诱导缓解评定标准[1]:(1)CR: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象血红蛋白>90 g/L,血小板>100×109/L,白细胞无异常,分类无幼稚细胞;骨髓象原始细胞加早幼阶段细胞<5%,红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统无明显异常。(2)PR:临床症状体征、血象和骨髓象有1~2项达到CR,骨髓象中原始细胞加早幼细胞在5%~20%。(3)未缓解:临床症状体征、血象和骨髓象均未达到CR或PR标准。

1.3 质量控制 所有患者均选用7717405型4Fr三间瓣膜导管(美国巴德公司),由同一组护士完成PICC置管操作,严格按《静脉治疗护理操作技术与管理》在超声引导下置管。完善常规护理、导管维护及相关记录工作,跟踪随访至患者拔管时。

1.4 观察指标

1.4.1 置管效果 (1)一次穿刺成功:无皮下探测血管、退针、更换穿剌部位等行为;(2)一次置送管成功:即一次送管到位,胸部正位片提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末端近右心房入口处;(3)出血量(穿刺点出血)评分:0分:用3块以上纱布止血;1分:用2~3块纱布止血;2分:用1~2块纱布止血;3分:用1块纱布止血;4分:无出血。

1.4.2 置管相关并发症 (1)静脉炎:穿刺点有红、肿、热、痛感,可伴条索、硬结,包括机械性静脉炎、感染性静脉炎和血栓性静脉炎[2]。(2)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入口处有红肿、硬结或脓性分泌物,即为导管相关性感染[3]。(3)导管堵塞:导管不通,液体输入不畅。

1.4.3 非计划拔管 因各种原因导致需在预期留置时间前拔除导管。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及两两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和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一次置管成功率A组高于B组和C组,A组与C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PICC留置时间B组显著长于A组(P<0.05),A组显著长于C组(P<0.05)。3组的出血量评分为B组>C组>A组,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3组置菅效果及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3.1 不同置管时机对一次穿刺和置管成功率的影响 本研究显示,3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均无明显差异,但置管成功率A组显著高于C组。分析原因为:由于化疗药物多为生物碱制剂或细胞毒制剂,对血管有刺激、腐蚀性,可使血管壁变薄,弹性下降,脆性增加,静脉萎缩变细。所以,初治患者血管未受化疗药物的影响,更容易置管成功。

3.2 不同置管时机对出血量的影响 出血是AL常见临床症状,其中的机制与骨髓正常造血功能障碍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凝血机制障碍以及血管壁损坏等原因有关[4]。本研究显示,B组和C组的出血量评分明显高于A组,而B组明显高于C组,可能与C组增加了化疗药物对血管的破坏,导致穿刺置管难度加大,从而增加了穿刺出血量有关。

3.3 不同置管时机对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率的影响 静脉炎是PICC最常见的并发症[5-6],本研究中,3组均出现了机械性静脉炎与血栓性静脉炎,但3组间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不同时机进行PICC置管,对置管性静脉炎的发生影响不大。

近年来,虽然PICC导管材料及置管技术得到很大提高,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化疗导致AL患者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以及护士操作不当等,使得导管相关性感染仍不能避免[7]。但从本研究数据可见,3组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虽有不同,但尚无明显差异,表明不同时机进行PICC置管,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影响也不大。

3.5 不同置管时机对非计划拔管率和导管留置时间的影响 3组的非计划拔管率虽无明显差异,但PICC留置时间A组显著长于B组和C组,可能与化疗使患者血管条件变差等因素有关。

本研究提示,在初治化疗前置管有助于减少穿刺点出血量,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并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因此,AL患者的PICC置管的最佳时机为初治化疗前置管。

[1] 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罗艳丽.静脉输液治疗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3] MermelLA,FarrBM,SherertzRJ,eta1.Guidelinesforthe management of intravascular catheter-related in-fections[J].Clin Infect Dis,2001,32(9):1249-1272.

[4] 苏梅芳.初诊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蛋白C受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P-选择素水平的变化[J].血栓与止血学,2017,23(1):22-24.

[5] 段红伟,孙立红.3种方法预防PICC相关机械性静脉炎效果及成本效果比比较[J].山东医药,2015,25(22):108-109.

[6] 李华春,江庆华,王小雪,等.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并发血栓性静脉炎继续保留导管的护理对策[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7,30(3):238-241.

[7] 李红梅,刘爱珠,毛燕君,等.急性白血病不同时期PICC置管所致并发症比较[J].护理学杂志,2013,28(15):51-52.

猜你喜欢
时机静脉炎白血病
白血病男孩终于摘到了星星
军事文摘(2024年2期)2024-01-10 01:59:00
中药涂擦联合TDP治疗静脉炎的临床观察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08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海峡姐妹(2017年12期)2018-01-31 02:12:24
一例蛋鸡白血病继发细菌感染的诊治
畅想 把握每一次时机跨越成长
师生互动4时机
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17
白血病外周血体外诊断技术及产品
聚维酮碘治疗药物性静脉炎1例报告
加味桂苓汤治疗血栓性浅静脉炎64例
中医药通报(2010年6期)2010-02-03 08:5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