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个医疗游戏基地启动

2018-06-21 11:17郭潇雅
中国医院院长 2018年9期
关键词:复旦儿科辅导

文/本刊记者 郭潇雅

儿童医疗游戏辅导的方式,让医院不再是“大人烦恼、孩子恐惧”的地方。

2018年2月6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以下简称“复旦儿科”)携手儿童乐益会(中国),共同启动了全国首个“同心童趣,医路相伴”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基地。该项目的引入,不仅有利于游戏医疗进行本土化的探索,更体现了复旦儿科从生物医学模式向“身心社灵”医学模式的转变。

复旦儿科党委书记徐虹介绍说:“儿科医院自2013年开展‘关注患儿就医体验项目’以来,开展了一系列举措,获得了非常好的成效。此次医院与第三方公益机构合作的创新项目,致力于通过在诊疗过程中引入游戏辅导的方式,来消除儿童的医疗恐惧,提升患儿诊疗过程中的依从性,丰富医护人员游戏治疗的照护技巧,从患者和医院的角度来促进医患同盟的合作关系,从而构建和谐就医环境,体现复旦儿科‘一切为了孩子’的办医宗旨。”

游戏疗法方兴未艾

游戏疗法已经在不少欧美发达国家中相继开展。在美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执行“医院游戏活动方案”,利用医生治疗的休息间隙,结合游戏的方式,为患儿提供辅导,从而带来积极正向的效应;在英国,1975年成立了“国家医院游戏工作人员协会”,并于1981年成为医院游戏联络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在芬兰,1980年设立了医院小儿科专用游戏区域,改进门诊与住院儿童的治疗流程。

随着欧美发达国家游戏疗法理念的推广,亚洲地区也逐步开始了实践。2002年,中国香港地区启动“医院游戏发展计划”“小丑医生服务”。同年,中国台湾地区的瑞信儿童基金会成立,陆续将“儿童友善医疗”的概念推广到区级以上儿科医院。

如今,不少国家和地区的医院已配备了与游戏疗法相关的专职岗位,推进游戏疗法的专业化、职业化和正规化。如美国的“儿童生活专家”、瑞典的“住院游戏治疗专家”、英国的“医院游戏指导师”等。

台湾基隆医院心理学临床医生陈静怡说道,研究表明,约80%的住院儿童都因心理变化而表现出消极的行为,有54%的儿童在出院两周后还会持续出现这种心理问题,包括沮丧、不安、焦虑等消极情绪,严重的还会产生失眠、噩梦、恐惧、进食退化等健康问题。

国外学者Pressdee曾做了一项实验,让游戏治疗师为169名做MRI的儿童进行游戏治疗,通过音像展示、泰迪熊示范等方式,模拟整个检查过程,包括了解磁共振机器与滑行灯的外形,提前熟悉磁共振过程中会出现的噪音,协助儿童了解即将面临的医疗环境,应对可能会出现的巨大声响、疼痛与不适感,以帮助儿童减低陌生感与不安感,从而更加配合医疗处置,并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与病魔抗争。最终研究结果显示,通过游戏疗法的儿童比未经治疗的儿童MRI检查失败率明显降低。

复旦儿科社工部主任傅丽丽告诉记者,在国外相关研究理论的支撑下,医院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游戏辅助医疗的探索,如“小屋陪伴”“苗苗学堂”“勇敢小龙人积点卡”等。2016年,医院初次了解到儿童乐益会游戏治疗项目,该组织致力于通过游戏帮助身处逆境的儿童自强自立。在现场观摩游戏辅导过程后,复旦儿科便针对医院临床服务的需求与状况,进行评估和项目对接,最终推动医疗游戏辅导项目基地在复旦儿科顺利落地。

医疗游戏辅导项目落地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培训专员开展实践

一般而言,游戏疗法指医务社工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从参与查房、病房探访、介入治疗、康复训练等方面为患儿家庭提供游戏辅导。傅丽丽介绍道,在复旦儿科,游戏辅导融入诊疗体系分为三步走:

首先,在全院范围宣传推广医疗游戏辅导项目,提升项目的知晓度,为未来进入临床服务打下基础;其次,医务社工与游戏辅导师一同进入肾脏风湿科和免疫科开展试点,于每周二、周三跟随医护人员开展日常查房,了解患儿生理、心理、家庭等基本情况;最后,依据医护人员提供的新入院患儿与重点关注患儿名单,逐一进行病房探访并开展服务。

在儿童医疗游戏辅导项目实践初期,复旦儿科社工部与儿童乐益会共同进入病房开展活动,探索游戏疗法的标准流程与服务模式。同时,医院面向各个病区的医护人员,积极组织开展医疗游戏辅导员的选拔面试与培训工作。医疗游戏辅导员需要系统学习通识课程、专业医院游戏课程、实践课程等一系列基础课程以及游戏带领技巧,顺利完成课程学习的学员,经考核认定后成为医疗游戏辅导员,未来将在不同病区独立带领各类游戏,自主开展游戏辅导,为更多的患儿家庭提供优质的服务。

据介绍,目前复旦儿科引入的游戏包括医疗类游戏和非医疗类游戏两种类型。医疗类游戏分为术前准备游戏、术中游戏和术后游戏。术前准备游戏目的主要是协助儿童增加对医疗处置的了解,降低恐惧情绪,并在游戏过程中逐渐找到对生活的控制感;术中游戏聚焦如何提升儿童在各项检查的配合度,包括转移注意、放松训练、共同完成治疗目标等;术后游戏可以激发儿童主动康复与训练的动力与兴趣,有益于缩短恢复时间。非医疗游戏包括娱乐性游戏、发展性游戏以及自主游戏,更多的是帮助儿童塑造健康成长和乐观生活的信心,对于住院儿童的心理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复旦儿科基于临床实践与研究,针对不同年龄、病种、医疗场景的患儿,正在研发一套医疗游戏包,内含“分散注意力”“陪伴游戏”“认识身体”“我是小医生”等7个游戏袋,每个游戏袋都有不同的主题和道具,针对性强。袋内包含“使用说明介绍卡”,详细介绍了游戏袋内的物品、使用方法、游戏示例、注意事项等,以方便配合患儿特点开展日常的项目运营。

傅丽丽表示,医疗游戏辅导的形式十分值得向全国推广,下一步该项目将主要在临床干预、评估标准、培训督导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创新医疗游戏辅导服务的模式,加强理论体系建设,打造医疗游戏辅导的培训和研究基地。相信该项目会为儿童专科医院的人文关怀带来深远影响,并将成为儿童专科医院特色辅助治疗手段的榜样示范,造福患儿。

猜你喜欢
复旦儿科辅导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乐娅菲,C919背后的复旦人
第三届复旦科技创新论坛在上海开幕
圆梦儿科大联合
倪鑫:圆梦儿科大联合
儿科医联体的共赢思路
儿科医联体的安徽做法
以“复旦投毒案”为例反思我国的死刑制度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