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背景下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的生活化探析

2018-06-21 09:34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直属机关幼儿园郭彩莹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8年6期
关键词:指南生活化情境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直属机关幼儿园 郭彩莹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生活化,是指幼儿园教师将数学教育与幼儿生活有机地结合,将幼儿的生活经验、生活情境等不同程度地纳入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之中。《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关于数学的认知中多处提出“数学教育与生活结合”的教育建议,如“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等。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生活化可以帮助幼儿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数量,完成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数的问题,实现“学有所用,用源自学”的教育效果。

那么,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生活化该如何操作呢?

一、活动设计:源自生活

知识源于生活,启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指南》的实施提出了“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幼儿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这样的学习特点也要求幼儿教育的内容取之于幼儿生活,教师要善于从生活场景中挖掘数学教育内容,组织有效的教育活动,让数学贴近幼儿的生活,应以幼儿的社会生活为基石,抓住幼儿身边的物和事来组织活动,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使幼儿能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亲身体验到数学活动的乐趣。

如,设置商场购物的场景,让幼儿学习数的加减等;设置坐车、看电影的游戏,体验排列;可以通过开展“生活中的数字”活动,准备各类在生活中代表不同意义的数字,如日历、身高、保质期等,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各种数字,想一想数字代表的意义等。又如幼儿对落叶很感兴趣,可以以落叶为主题,设计活动一:数落叶,让幼儿数一数自己拾到了多少落叶,互相比一比,谁拾得最多;活动二:排一排,取出6片左右的树叶,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队:活动三:比一比,哪个树叶最长、最宽;活动四:分一分,将落叶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可以按照大小、颜色(黄色与绿色)、形状(椭圆形与长条形),也可以按照树叶的边缘是光滑还是有毛刺的进行区分。

二、情境创设:生活的再现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越是幼儿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幼儿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相反只有当幼儿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幼儿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教师要努力创设具有幼儿生活气息的问题情境,让幼儿去感知、发现存在于其中的数学问题,并逐步引导幼儿将具体的数学问题理解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只有这样,幼儿所学的数学概念、所积累的数学经验才能内化为他们的数学能力并运用到生活中。

如:认识了元角分是人民币单位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后,老师创设了一个情境:模拟了一个商店,请一名幼儿当售货员,其他幼儿当顾客,用人民币的替代品来买东西。《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因此,我们根据幼儿的能力差异,允许幼儿买两件或两件以上的商品。在这种生活化、游戏性的情境氛围中,幼儿不仅获得了基本的数学知识,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体验了成人的角色,这是一种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从以下的购物清单中,我们可清楚地看到幼儿对于10的组成的多种理解。

商品 第一次购物 第二次购物 第三次购物梳子1元 √ √牙刷2元 √饼干3元 √ √ √牛奶4元 √牙膏5元毛巾6元 √水桶7元 √笔记本8元游泳圈9元小计(列式)3+7=10 1+3+6=10 1+2+3+4=10

在这个活动中,数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我们教师不再是“传道授业者”而是一个协助孩子们主动探索的引领者。

三、操作材料:利用生活中的材料

体验和感悟是人的智慧和品格发展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不通过感悟和体验,外界的东西再好,对主体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华盛顿大学有一条标语“听过的容易记忆,看过的容易记住,做过的容易学会”。这和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三者统一的思想不谋而合,生动地说明了体验和感悟的重要性。另外生活化的操作材料除拿取方便外,其更大的优点是具有开放性,能为幼儿提供灵活多变的思考条件,引导幼儿在数概念学习和加减运算时多渠道思考。

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现成的材料,可以轻而易举地成为幼儿自然学习数学的教玩具。如收集生活中大小不同的有盖的透明玻璃或塑料瓶子若干,在瓶身或盖子上分别用即时贴做成线形或点状或数字的标记(标记数量、形状、排列方式可以不同),再准备一些彩色串珠,就可以让幼儿玩点子与数字等量匹配、按玻璃瓶上的数量把相应数量的串珠放到瓶子中的游戏。深受幼儿喜爱的夹子玩具,其原材料来源于幼儿平时收集的塑料夹子,我们在每个夹子上贴上蔬菜及动物图案,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饶有兴趣地玩起了为小夹子排队的游戏。有的幼儿根据颜色排序:如红黄黄、红黄黄……有的幼儿根据图案排序:如萝卜、青菜、萝卜……多种多样的玩法吸引了众多幼儿。这样的操作材料对于幼儿来说不仅拿取方便,而且具有探索、创造和求异的空间。由于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可以尽其所能地发去展、去创造、去完善,他们的自主操作、主动活动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四、活动延伸:回归生活

幼儿教育在于激发、启蒙,在于引导幼儿发现和认识世界。幼儿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感知生活中数的无处不在以及重要性,并能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引导幼儿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问题,培养幼儿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才是我们数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正如《指南》指出的“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来了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还需要几个杯子等。”任何知识的获得不是用于储存,而是要用起来。否则,再多知识的堆砌,也不能锻炼人的思维、不能促进人的成长。

学习对应知识后,可以请幼儿按照每桌小朋友的人数分发小碗,再给每一只碗配发一把勺子;分水果时,也将分配的主动权交给幼儿,可以帮助他们主动地获得对应、计数等数学经验。学习等分知识后,在园里给小朋友开生日会时,可以让幼儿切蛋糕,通过切之前的讨论和实际切割的过程,幼儿会对等分的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认识钟表后,活动转换期间可以请幼儿看看表,说一说几点了;快午餐了,请幼儿看一看表,离吃饭还差多长时间。学习测量后,可以请幼儿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黑板、椅子等。同时,可以取得家长的配合,引导幼儿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并发现新的数学问题,如:统计家里一星期买了几斤水果,每天吃了几个,还剩几个;给父母分发物品练习数的组成;测量家庭成员的身高并比较;数数自己有多少种玩具,数量有多少;图书有多少?大的、小的、薄的、厚的各有多少?你是按什么规律或顺序摆放的?你试试还可以怎么摆放;找找家中哪些物品可以用来排序、数数等。幼儿在这些活动中掌握了数数、排序、分类、加减、时间、量等知识,还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增强了任务意识,更重要的是幼儿自主的思考、探索解决了问题,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数学源于生活,而最终要运用于生活。让数学融入生活,让生活走进数学,让幼儿在充满生活气息的游戏中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自身的数学能力得到更有效地发展。

参考资料

[1]黄谨.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林嘉绥,李丹玲.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李传江,胡晓蓉.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突出情感、兴趣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11(4):69-72.

猜你喜欢
指南生活化情境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指南数读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感悟三角形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