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光
心肌梗死是因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而导致血流中断,造成冠状动脉急性且持续性的缺血缺氧,最终形成心肌坏死。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疾病,患者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患者多表现为长时间的缺血性胸痛,治疗不及时,病死率较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常用手段,目的是为了恢复心肌供血,降低心肌损伤,但PCI术对时间要求较高,溶栓治疗就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因此,溶栓药物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1-2]。本文对我院采用替格瑞洛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治疗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9~69岁,平均(58.6±5.5)岁;梗死部位:前间壁13例,下壁22例。观察组男18例,女17例;年龄47~71岁,平均(57.5±4.9)岁;梗死部位:前间壁15例,下壁2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相关标准;对治疗药物无过敏史;无溶栓禁忌证;胸导联>0.2 mV;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严重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者;治疗依从性差者;精神疾病患者。
1.4 方法
1.4.1 对照组 两组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给予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2023290)溶栓治疗,150万单位尿激酶与100 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滴注,时间不超过30 min,1次/d。随后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5 000 U,1次/12 h,治疗5 d,患者同时口服肠溶阿司匹林300 mg支持治疗,1次/d,连续服用5 d。5 d后肠溶阿司匹林剂量改为100 mg/d。治疗2周。
1.4.2 观察组 观察组使用替格瑞洛片(瑞典AstraZeneca AB,批准文号:J20130020)联合尿激酶(南京南大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32023290)溶栓治疗,口服负荷量替格瑞洛180 mg;之后降至90 mg/次,2次/d。尿激酶用法同对照组,两组治疗周期均为2周。
1.5 观察指标和判定标准 显效:心力衰竭、发热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心电图稳定;有效:心力衰竭、发热等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基本稳定;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观察两组患者LVEF、LVEDd水平改善情况。
观察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包括左室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再缺血胸痛、皮下瘀斑、牙龈出血、死亡。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包,LVEF、LVEDd等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总有效率采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总有效率74.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LVEDd水平改善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EF、LVEDd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1%,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LVEDd水平改善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LVEF、LVEDd水平改善情况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LVEF/% LVEDd/mm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5 39.8±1.1 46.9±2.2*35.9±5.5 45.9±3.3*观察组 35 39.3±0.9 53.6±3.9*36.1±6.1 52.5±5.9*P值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破裂,形成血管堵塞,造成冠状动脉急性且持续性的缺血缺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急骤,且病情发展迅速,患者需要在发病后短时间内行PCI治疗,但往往由于患者个人意愿或就诊时间等因素造成PCI术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研究表明[3-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损伤物质显著增高,短时间内降低心肌损伤是治疗的关键,因此,发病12 h内给予溶栓药治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且治疗时间越早疗效越佳。溶栓治疗主要是为了修复冠状动脉阻塞,提高心肌供血,降低心肌损伤。
溶栓治疗是以抗血小板为基础,瑞普替酶是治疗栓塞的新型溶栓药物,属于一种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不属于前体型药物,无需经肝脏代谢可直接发挥作用,是阿替普酶生物工程改造的三点变异体,其药物半衰期较长,还能提升药物对纤维蛋白作用的特异性,抗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作用更强,溶栓效果较好[6-8]。此外,替格瑞洛是ADP受体拮抗剂,对新血凝血块具有抑制作用,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本研究中,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4.3%,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7.1%,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尿激酶是从人尿中提取出来的酶,属于一种酶蛋白,能够激活纤维蛋白溶酶原,具有降解凝血因子V纤维蛋白原等作用。尿激酶对新形成的血栓有良好的溶栓效果,用药后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血管ADF酶活性。尿激酶可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增加纤溶酶,有效降解纤维蛋白原和凝血因子,从而发挥预防血栓的作用[9-10]。
本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LVEF、LVEDd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观察组总有效率91.4%,对照组总有效率74.3%,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这说明,替格瑞洛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有效降低心肌损伤程度,改善心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替格瑞洛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有效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有效减轻患者的心肌损伤,且临床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较高。
[1]李晓华,王佩园,冯宗斌,等.注射用重组人尿激酶原与注射用阿替普酶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成本-效果分析[J].临床药物治疗杂志,2017,15(4):35-38.
[2]陈泽江,黄修献.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0):1087-1089.
[3]原斌.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20):2911-2912.
[4]陈廷春.针对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对比分析[J].当代医学,2016,22(18):149-150.
[5]宋丽娟.瑞替普酶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效果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3):152-153.
[6]王海波,黄宜杰,吴强,等.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4,29(8):574-577.
[7]柳宁波,王冬梅,孙家安,等.替格瑞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冠状动脉血流的影响[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6,38(17):1976-1981.
[8]张明亮,沈玉华,王环宇,等.替格瑞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血小板聚集率、CRP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影响的研究[J].临床急诊杂志,2016,17(3):189-192.
[9]童随阳,夏豪,王欣,等.阿替普酶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性与安全性[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33):75-79.
[10]余秉东,杨笛.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及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1):7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