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18-06-21 08:59:20谢艳
中国疗养医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罗非心绞痛心肌梗死

谢艳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一种较为典型的缺血性胸痛,持续时间可超过20 min,以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浓度升高为主要症状,同时具有动态演变,心电图呈典型的ST段抬高的一种急性心肌梗死[1]。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在冠脉斑块损伤的基础上诱发急性闭塞性血栓,临床表现为胸部不适、气急、心悸、心绞痛、疼痛、全身症状、胃肠道症状、心律失常、低血压等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导致患者出现休克、心力衰竭等症状,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尽早发现、尽早治疗,对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在临床治疗中,多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但由于多种不同因素的共同作用,易增加术后并发症及出血事件,从而影响治疗及预后效果。临床实践表明[2],术前早期给予替罗非班,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心绞痛发生率及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对促使患者病情尽快好转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基于以上背景,评价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70例本院2016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3],并符合PCI术治疗标准,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平均分为对照组(n=35)、研究组(n=35)。对照组男20例,女15例,年龄40.5~69.8岁,平均年龄(55.5±10.4)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0~300 min,平均时间(165.5±25.5)min,平均心率(87.5±19.8)次/min,入院至球囊扩张平均时间(72.0±29.8)min;研究组男22例,女13例,年龄41.8~69.5岁,平均年龄(55.6±11.2)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2~305 min,平均时间(167.0±26.4)min,平均心率(88.3±20.7)次/min,入院至球囊扩张平均时间(73.5±27.8)min。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年龄、发病至入院时间、心率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纳入标准:心电图至少有2个相邻导联ST段抬高;左束支传导阻滞者;肌酸激酶同工酶超过正常值的2倍者。排除标准:年龄超过70岁者;凝血功能障碍者;颅内肿瘤者;动脉瘤者;血小板减少者;严重贫血者;肝、肾功能异常者;心源性休克者;药物禁忌证者[4]。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确诊病情,均实施PCI术治疗,入院后给予患者口服300 mg阿司匹林,术后给予100 mg,1次/d服用;术前给予300 mg氯吡格雷,术后给予75 mg,口服,1次/d;同时给予调节血管紧张素与调脂类、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术后1周内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只给予以上药物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术前50 min内给予患者替罗非班[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1165]治疗,起始剂量为0.2 μg/(kg·min),静脉滴注半小时后,给予该药物0.05 μg/(kg·min)速度静脉滴注,持续给药48 h。

1.3 分析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临床指标(血浆N端B型利钠肽原、心肌肌钙蛋白)、心功能[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EV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绞痛发生率、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临床治疗效果评价标准:辅助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恢复,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为显效;辅助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缓解,实验室指标有所恢复为有效;辅助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较治疗前无变化,患者病情甚至加重为无效[5],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本文数据进行分析,采用()表示临床指标、心功能,组间对比行t检验;采用(%)表示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心绞痛发生率、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组间对比行χ2检验,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1%,高于对照组的82.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心功能比较 临床指标、心功能对比: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出现3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生率8.6%(3/35);对照组出现11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生率31.4%(11/35);组间对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χ2=5.714,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心功能比较()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指标、心功能比较()

组别 例数 血浆N端B型利钠肽原/(ng·L-1) 心肌肌钙蛋白/(mg·L-1) LVEF/% LEVDD/mm LVESD/mm研究组 35 1 552.6±183.8 20.6±3.3 50.7±4.5 52.4±3.5 38.0±2.8对照组 35 2 215.4±213.6 31.8±18.6 46.8±5.0 55.5±3.4 39.5±3.0 t值 13.915 3.508 3.430 3.759 2.162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2.4 两组患者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8.6%低于对照组的28.6%(10/35),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属于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临床治疗中,PCI术属于最重要的治疗措施,其是以开通罪犯血管,有效恢复心肌再灌注,但由于在血栓负荷、PCI过程易产生刺激及支架对斑块的挤压等多种不同因素,易增加血栓脱落,从而导致微循环出现栓塞,导致心肌出现无效灌注,对治疗及预后效果产生严重影响[6]。因此,有效开通罪犯血管,减少PCI术慢血流发生率,恢复心肌再灌注,从而挽救濒死心肌,有效改善心功能,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7]。临床实践表明[8],PCI术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PCI术血流状况,有效提高患者心功能。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生时,患者机体处于血液系统高凝状态,此时,在治疗中,应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提高治疗及预后效果,降低心绞痛发生概率[9]。替罗非班属于常用受体抑制剂,其可直接拮抗血小板膜表面的受体,有效阻断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结合,快速、有效、充分的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有效降低缺血事件发生概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提高其生存质量[10]。故本次研究显示,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2.9%,心功能及临床指标研究组优于对照组,且心绞痛发生率研究组8.6%、对照组31.4%,术后出血事件发生率研究组8.6%、对照组28.6%,P<0.05。

综上所述,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效果及安全性均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刘博,于学忠.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早期应用的疗效评价[J].临床急诊杂志,2017,18(8):583-587,591.

[2]李俊峰.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35):178.

[3]高鹏,仲宁,胡英允,等.血栓抽吸术联合半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临床急诊杂志,2015,16(11):861-866.

[4]周勇,徐飞.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PCI术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5,23(9):907-910.

[5]马震,阳海红,张雷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不同途径应用替罗非班的疗效[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5,35(8):2023-2025.

[6]王芳,李孝珍,张晓华.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34):158-159.

[7]周勇,黄松群,徐飞.术前与术中使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慢血流的比较及安全性[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4,19(11):1268-1271.

[8]田江.小剂量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疗效观察[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3,45(11):1307-1309.

[9]王宇航,杨蕾,董淑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时替罗非班的使用时机及安全性[J].山东医药,2012,52(9):75-76.

[10]翁建新,刘强,王丽丽,等.替罗非班在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疗效观察[J].中华全科医学,2011,9(4):548-549.

猜你喜欢
罗非心绞痛心肌梗死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中的应用
淮海医药(2015年2期)2016-01-12 04:33:33
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
冠状动脉内与外周静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
中医药防治心肌梗死:思考与展望
替格瑞洛在老年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56例
益气养阴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30例
自拟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