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咪咪
[摘 要] 大学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转型期,大学不可避免的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出现一些发展过程当中理想缺失的问题,如:学场变官场、重研不重教、通识变专识、匠士非绅士,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要积极寻求解决措施,真正实现大学的理想。
[关键词] 大学;理想缺失;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8) 04-0004-04
大学是整个社会的“风向标”和“灯塔”,大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培养人才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纽曼在其全世界范围内都得到广泛认可和高度评价的著作《大学的理想》中将大学的理想做了较为深刻、全面的分析。其中提到,大学的理想是“培养绅士”,大学是探索、教授普遍知识的学场,教学是核心。大学的最终目标是使人的理智得到发展,将教学和培养学生当做大学最重要的使命,从而使学生臻达“绅士”——“理智全面发展的人”的目标[1]。
但是,目前我国大学“理想缺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包括学场变官场、重研不重教、通识变专识、匠士非绅士几个方面。本文针对这些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措施。
一 “官场”复归“学场”——倡导学术自由
大学从本源上来讲应该是探索并传授知识的场所,而现在我们的大学,俨然已经变成了“官场”,政府官员讲究上下层级的味道浓重。学校政策制定时的发言权严格按照学校各层领导的级别来决定,不仅学生、普通教师缺乏学术发言权,就连教授在学校做出政策、规划方案的制定、行政领导选聘等重大决定时发言权也有限,缺乏自由表达的权利。要改变以上现状的方法有如下几点。
(一)转变“官本位”观念
政府及高校管理者、领导者应切实转变传统观念,提升服务意识,将“管理”转变为“治理”,克服官僚化、功利化,为教师和学生追求真理、探讨高深学问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倡导自由、民主、科学,还原大学“学场”的本真面貌,剔除大学校园中现存的各种官僚积习,将对广大师生的尊重和学术自由的权益保护落到实处。在制定政策、规划时给教师、学生发言权,听取广大师生意见,采取民主选举、讨论、投票制,不以行政化标准衡量、评估高校。学校要关心教师工作、生活状况,尊重教师人格、学术成果,提高教师的自我价值感,给予精神表扬、物质鼓励[2]。只有形成全社会的合力,方能扭转国人心中的“官本位”思想,形成长期稳定的效果。
(二)政府、高校的内部行政由“管理”转向“服务”
1 政府方面
政府应充分尊重、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提高服务意识,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律政策,负责对高校的资源配置和理念、使命、目标、培养方案的整体规划,监督、评估高校教育教学和国家教育政策及方针的实施,不应对高校办学做过多行政干预。避免干涉高校内部科研教学等方面事务,将过去的“管理”转变为“服务”。
2 高校内部行政
首先,高校遵循民主、合法的原则制定严格的章程。章程必须在法律框架之内[3]。负责学术、行政的部门要明确各自职责,以学术为中心。专业的建设、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方案、资源的配置、教师的聘任、考核等由学术机构负责,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由行政职能部门负责[4]。
其次,应明确学校党委、校长和教职工、广大学生的关系,提升学术权力,实现民主管理。我国大学管理模式可以概括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5]。事实证明,完全、简单地去除高校行政级别在我国现阶段是不可行的,结果只会导致大学社会地位降低。所以,大学理事会、董事会制度应该得以建立完善,校长由民主遴选,学术组织应在大学占据主导地位。提升学术组织权力,在学校制定各种规划、方案、政策时,不仅进行咨询、参谋,也具有决策权。同时,完善学术组织章程,使学术权利的行使落实到实处,成立第三方的监督机构,使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避免学术权力的行使仅流于形式,走过场,做表面文章。
高校内的各种活动应彰显本校自身的目标、使命、理念和特色,减少行政权力对教学、科研的干扰。不能为了应付政府的行政化评价标准,所有高校“一刀切”,以至于失去大学自身的特色,得不偿失,并且,不管是行政主管人员,还是学术委员会主任、成员选拔,都应采用民主选举制代替政府、上级直接任命,行政领导投票时与其他人员的投票等值,无最终决定权。学术委员会成员构成要排除校领导和行政人员,主要由真正了解教学科研的教授和杰出教师组成,实行会员任期制,定期評估淘汰不合格成员,主任实行任期制和考核评价制,做好监督和定期评估,只负责召开会议,摒除特权,严格按标准投票,例如方案赞成者过人数的三分之二方能有效。在高校中,德高望重、有才学和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方有资格负责招生、教师招聘、晋升、职称评定、教师评定考核、学生考试、学科和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事务。行政部门要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等广泛听取教师意见,尊重教师发言权、决策权,改善提高服务质量。学生方面可组建学生会、社团、权益保护协会等,构建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学生代表由学生选举产生。
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同样非常重要。当今高校行政工作中经常出现机构臃肿、职能交叉等问题,以至于出现政出多门、部门互相推诿责任,最终导致行政效率降低,不利于各种学术活动的开展和正常教学科研的进行,影响学校发展。所以应切实改善高校的科层制管理体制,建立、完善高校行政权力的监督、评价机制和行政人员的入职、工作考核,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合并部门,规范工作流程,实现民主化、透明化,提高效率,降低行政权力对教学科研的干扰,做好宏观管理,如大政方针的规划、监督、评估。
(三)提高大学办学水平
世界名校的高水平发展不断证明:大师级教授组织教学、科研才能办好大学[6]。我国应借鉴西方大学成功办学经验,以提高大学办学水平为根本,政府应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加大对高校的投资比重。同时,做好学校行政工作的管理、监督,提高效率,服务学术工作,聘请优秀教师、教授进行教学、科研、讲座,通过培养优秀人才和向社会输送精神产品、贡献科研成果来做好社会服务工作,在社会上取得良好声誉和公众信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习机会,锻炼在校生的工作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也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科研、教学能力。
二 “重研”复归“重教”——改变评价方式
大学最重要的使命是人才的培养,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以科学研究作为评价大学实力和教师水平的主要指标,教学却退居为次要指标,结果导致大学重心的偏离,高校对教师施加过多科研压力,过于追求科研成果数量,以行政效率压制学术应有的自由和创新,硬性规定短期内必须完成的任务量,并且将教师发文章数量、发文章的期刊级别等指标与评职称、加薪、评奖直接挂钩,造成许多教师急功近利,轻视教学,为评职称、加薪、评奖等目的,急于短期内在各种期刊发表大量文章,学术虚假繁荣,科研质量下降,更重要的是,高校受到市场经济过于追求速度、效率、不良竞争等因素影响,潜心求学的风气淡化,研究者愈加浮躁,不是为了探究真理而进行研究,而是带有浓重的功利色彩;教师背负着沉重的科研任务,用于教学的精力随之减少,自然会致使教学质量堪忧。总之,当前我国高校“重研”不“重教”的现实,最终结果必将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的降低和科研的异化。要改变此种现状最根本的措施是改变简单化评价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外部评价——评价大学
外部评价应对不同类型、层次和定位的大学实行分类评价,构建相应的导向政策和管理制度对不同大学的功能和任务进行重点上的分工和调配[7]。当前我国政府对大学的评价存在单一性,以统一行政化指标、单一的科研成果、论文数量等评价标准对不同类型、层次高校“一刀切”式的评价,使许多高校为迎合评价标准,不考虑自身资源、条件、特点等实际情况,盲目改革、攀比、增加科研在学校评价中的权重,以至于失去自身特点、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物质等资源、耽误了人才的培养。
针对这一点,我国政府针对不同地域、类型、层次、定位的高校,制定不同的发展计划、培养目标和外部考核评价标准,建立较为完备的高校评估体系,不以科研成果作为唯一或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办出不同的特色和风格,培养多层次优秀人才,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以追求、探索真理为共同任务,避免各高校雷同化、一般化,发挥各高校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以多种形式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知识技能和健全人格,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内部评价——评价教师
大学内部评价强调的是大学的自我批判和规范。为实现大学的独特性和个性化,政府应对高校应由控制转向监督,同时高校内部对教师的评价也要树立“重教学”的理念。
当前高校内部评价,多以科研成果为主要标准,“重研”不“重教”,大学教师的职位晋升、年度考核、各种评奖评优、工资、福利待遇的考评都与科研成果、短期内发表的论文数量等简单的量化指标直接挂钩,教学因其评价不宜量化,多在评价范围之外,或在各种评价中占据较低的权重,被称为“良心活”。长此以往,平日更多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利益必将受到侵害,最终会导致广大教师内心的“重研”不“重教”,不能安心教学,潜心科研,而是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甚至是投机取巧,重复研究,造成学术虚假繁荣、浪费资源,降低了科研质量。同时也会因为忽视教学,而导致教学质量降低,耽误人才培养。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大学的重心是教书育人。要加快建立健全研究与教学分离的评价制度,改变科研为首的大学评价制度,增加教学在大学评价中的权重。高校应发挥自主办学的优势,根据自身的办学定位与发展需求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8]。首先,必须建立健全教学评价机制,并且高校给予评价的知識、资源支持。例如:可参考美国同行评议制度,建立教学评审委员等教师评价机构;教师自身以作报告的形式做出自评。根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的知识、能力、态度、与学生的互动情况以及最终教学的成效来作为教学业绩评估的依据和标准,并增加权重,使教师职位晋升、年度考核、各种评奖评优、工资、福利待遇的考评与教学能力密切相关,保证教学能力优秀并潜心教学的教师能够得到合理的回报,有更多的利益与荣誉,使教师认真做学问,并保障高质量的教学。
教师评价考核可根据教师不同的角色定位进行,科研型教师科研成果在评估中占较多比重,教学型教师在教学方面的绩效占评估更多比重,而科研教学型教师是以上两者的中和。整个考评过程要透明公开,例如科研型教师将科研成果公开供专家审评;教学型教师可网上授课,公开教案,让学生、其他教师等共同参与考评,力求考评结果更加公平、公正。
最后,除了建立健全教师考评制度之外,在教师各项工作过程中,学生和校领导对教师的理解和尊重也是大学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精神动力。例如,营造良好的学风,形成尊师重道、互相理解尊重的友好、融洽的氛围,课堂上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积极反应、课下作业以尊重、认真的态度完成。使教师感受到教学的乐趣和成就感,产生受尊重感,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有时能够超越物质条件方面奖励的激励作用。
从教师本身的角度来讲,应树立清明的思想,臻达崇高的境界,真正为探寻真理、培养人才而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从事研究、教学。先做好“人”,做好“学术”,提高修养,淡化自身功利思想,才能称得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三 “匠士”走向“绅士”——实施通识教育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然而,当前我国许多高校功利化倾向严重,一味强调专业训练,忽视“整全人”的培养,机械化的教育必然导致培养出的是一批“匠士”,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绅士”。
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市场经济必然对包括高等教育的社会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大学的生存必须在一定程度上依靠政府和市场;信息爆炸时代,知识、学科分化,学科壁垒森严;加之我国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的管理、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学校科层管理模式,官僚化严重等等。政府对学校“一刀切”式的片面化评价标准,使大学为迎合标准变得越来越没有个性和精神,同时,大学为保证资金的创收行为也使得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至上等不良风气入侵大学校园;教师评定职称、薪资等与科研成果挂钩,大多数教师现阶段被单方面以科研成果为主要指标的评价标准所累,忽视教学;学生面对激烈竞争、严峻的就业形势、用人单位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过于强调片面发展,挣钱享乐,忽视自己的精神世界,无暇顾及人文素养的陶冶,甚至于完全抛弃对灵魂与精神世界的追求,为物质世界所役使,变成了经济利益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