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水花 陈红
从远古铿锵的缶声、悠扬的管弦到魅力四射的现代歌舞,从千年前的飞天梦想到今日的太空遨游,从徐徐展开的水墨丹青到创意无限的点火仪式,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无穷魅力让世界惊叹,让世人沉醉。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长河映照出中华民族几千年风雨烟尘的身影,回荡着中华儿女自豪的声音,刻印着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记忆。编钟、方块字、粽子、京剧、故宫……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
语文教材是对中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就中学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的有机渗透,能提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众所周知,目前中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热爱程度令人担忧。孩子们对传统文化不甚了解。传统文化涵盖面很广,不仅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等;还包括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腊八节、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还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等。
结合初中语文教学现状,我一直在思索:如何立足教材,在现有的条件下充分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多角度拓宽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和实践,在此谈谈笔者的做法和反思。
现行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散文、小说等作品蕴涵着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所以我在讲课时,抓住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认真分析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了解传统文化,领悟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一、从诗词和古文中感受传统文化中的万千情怀
初中语文教材七到九年级共选入古诗文百余篇,这些诗词饱含先哲们的万千情怀,散发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1.爱国情,报国志
古代仁人志士往往用诗句来表达他们难以言说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苏轼用“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明虽壮志难酬,但仍一心报国的决心;李贺的“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出了将士们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2.抒雄心,展抱负
很多诗歌都抒发了文人墨客的雄心壮志。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以扬帆破浪的壮阔景象表达自己对人生前途充满乐观的豪迈气概;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表明自己锐意改革的政治抱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杜甫饱览人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后的真情呐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忧国忧民的责任担当。
3.思家乡,念亲人
思乡念亲的情怀是从古至今吟唱不完的旋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表达了诗人王湾家书难寄的苦闷;“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李商隐对至亲友人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苏轼对久别弟弟的美好祝福。
4.嘆人生,悟哲理
许多优秀的古诗文蕴含着丰富且深刻的人生哲理。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告诉我们困境中孕育着生机;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出了时序更迭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向上的力量;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揭示出旧事物终将被新事物取代的客观规律。
此外,还有许多借助山水花草、自然风物、民风民俗抒发文人情怀的古诗文,它们从不同侧面烘托和抒发了文人墨客的万千情怀。中华诗文,以其丰富的情怀魅力,传诵千年,流芳万古。孩子们仿佛穿越千百年聆听先哲们的教诲,让这些十几岁的孩子找到了诗和远方,唤起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的热爱,在诗文的浩瀚海洋中,遇见最美好的自己!
二、从古典名著中品味传统文化中的人生百态
古典名著是中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财富,在华人世界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初中教材所选的中国古典名著名篇更是折射出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万象、人生百态。孙悟空的神通广大,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杨修的恃才放旷,范进的迂腐可笑……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早已活在我们的心里。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品读古典名著,更深入地体会其中的人生百态,充分发挥课内教材的引导作用,我们结合原著、影视剧、名家解析等,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去分析书中各色人物的不同的人生,进而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1.英雄好汉不论出处
《水浒传》中人物众多,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神态迥异。他们的出身也是各不相同。有来自社会底层的草莽李逵、阮氏三雄等,有来自市井的富商豪族卢俊义、柴进等,还有出身官僚阶级下层的将领官员林冲、宋江等。这些人物本该有各自不同的人生轨迹,却最终能百川归海,群雄会聚水泊梁山,是因为他们身上都寄托着中国古代人民对黑暗社会统治阶级压迫的反抗精神,以及对替天行道、主持公平正义的英雄向往。所以才有鲁莽率直但又蔑视权贵、蔑视敌人、敢于批评自己领袖的李逵;才有开始一忍再忍、妥协退让、逆来顺受但一经觉醒便反抗到底、快意恩仇的林冲;才有身为提辖,本可以衣食无忧,却只为他人打抱不平,流亡出家的鲁达……
总之,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不论出身何处,凡是符合“忠义”二字的皆被称之为“英雄”。
2.神魔奇幻皆映人心
《西游记》与讲究“真”与“正”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不同,它创造了一个光怪陆离、神异奇幻的世界。天上人间、龙宫地府、神佛妖魔,它追求的是“奇”,崇尚的是“幻”,但就是在种种奇幻的想象里,处处映射出我们不同的真实的人心。唐三藏代表“恒心”,其实就是我们对于信仰和理想的执着;沙和尚代表“静心”,就是为人处世,宁静方能致远;猪八戒代表“欲心”,即人之欲望,所以人们对于这个在取经队伍里作用不大还经常拖后腿的二师兄,竟毫无厌恶之感甚至多有喜爱之情。究其原因,这个半神半妖的八戒更像人,更具有我们普通人身上诸多的欲望,自然更真实、更讨人喜欢。而齐天大圣、孙行者则代表着人“心”发展的过程:“放心”“定心”“归心”。从大闹天宫到被压于五行山再到西行修得正果,这不正是一次人“心”修炼的过程吗?
古典文学作品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智慧的源泉。学生阅读名著,走进名著,不仅可以接触人类智慧的精华,还可以涵养性情,启迪人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从传统节日中培养民族归属感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目前,大部分中学生只专注于课堂学习,忘记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对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不够。根据我校三个年级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存在以下问题:
1.不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
2.不清楚传统节日的具体日期;
3.不了解传统节日的起源及风俗;
4.不喜欢过传统节日;
……
总之,学生对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内涵的认识越来越模糊,情感越来越淡漠。为此,结合人教版教材内容我梳理了一些文章,为学生了解传统文化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教给我除夕夜“元旦”的习俗:放在枕边的红包、刀枪、泥人、糖菩萨,买小鼓……元旦(正月初一)清早要说恭喜话且吃福橘的习俗;台湾作家琦君的《春酒》回忆儿时家乡浙江过春节的情景:过新年时虔诚地迎神拜佛、说讨吉利的话,家家户户要喝自家酿的八宝酒……
种种风俗不仅为传统节日增添了无限乐趣,而且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無穷魅力。寒假里让孩子们关注民风民俗,用手机抓拍置办年货、喜迎春节、走亲访友的瞬间,制作成小相册,并配上简短文字说明,开学后晒一晒、比一比、品一品,加深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端午的鸭蛋》一课,作家汪曾琪的家乡江苏有端午节系百索子、贴五毒图、喝雄黄酒、吃咸鸭蛋、吃十二红等种种风俗。学生讨论交流介绍端午节的由来,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我专门以组为单位准备粽子食材:粽叶、江米、蜜枣。又利用一节课时间亲自教孩子们怎样包粽子。学生们兴致高涨,品味粽香,畅谈收获,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中秋望月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登高思亲……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既可以了解有关传统节日的文化常识,又可以加深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责无旁贷。弘扬传统文化任重道远,需要每一个人的关注和努力,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
(注:本文系2017年度河南省基础教学研究项目《初中语文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研究》〔JCJYC1701080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