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红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多媒体教学被应用于各学科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是以计算机为媒介、通过人机互动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有很大不同,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单纯强调知识的灌输而忽略了知识的消化和理解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信息技術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正在推进的素质教育改革要求我们历史学科关注的是把学生作为一个完整个体发展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在关注学习结果的同时,我们更关注获取结果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方面的体验与变化,培养学生学会理解、接纳、欣赏别人的协作能力,而信息化教学手段如果运用的恰当将会有助于素质教育的改革。信息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方式目前来讲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
首先,利用课件上课这种方式。这是目前大多数学校在用的方式,这种方式能很好的把声音、图像、动画、影像资料都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而且能加进去一些背景资料,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更加容易,但这种方式缺乏必要的互动和协作。
其次,利用电子邮件,BBS,网络论坛,QQ等方式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多渠道交流。这种方式有利于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创建一种和谐、平等、自由、民主的学习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能力。利用这种方式学生有任何问题可以实时地跟老师提出来,老师也能给每一个学生实时的解答。另外利用这种方式老师可以给每一个学生提出个性化的学习意见和建议,有利于因材施教。
二、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信息化教学相比较传统教学而言有很多优势。概括来说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在于:其一、手段单一,过程机械,内容往往会脱离现实生活环境,枯燥乏味,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二、过于重视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理解消化。其三、学生学习依赖性较强,缺乏独立性,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信息化教学主要有如下优势:
(1)信息化教学减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难度,也相应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在原有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有趣的故事及图片影像资料等,不仅使历史课更加有趣,也更容易使学生理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对史实的记忆也不再那么令人头疼,而且记忆得更加长久。
(2)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多媒体手段的应用给学生学习提供一个充满新鲜感、生动感和时代感的空间,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使单调的书本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情境探索知识的兴趣。
(3)信息化教学使多种感官受到综合刺激,有利于大量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像、动画和声音于一体,能给学生带来多种感官刺激。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4)信息化教学有利于实现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主动获得知识,而不是靠教师的灌输。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打破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宰地位,打破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极大地增强了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协作性和交互性。
(5)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播放功能,展示历史事件的间接或者直接原因与联系,揭示问题本质,提高课堂时效,更符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历史学科往往具有过去性、故事性、理论性等特点,利用多媒体教学,在开放的渠道中增加信息的容量,在教学中有效地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在集体化教学中实施个性化分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6)信息化教学的应用减少了板书的时间,特别是历史学科需要写很多字,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有十分钟时间被板书占去,如果采用信息化教学的话过去一分钟的板书现在几秒钟就能完成,而且字迹工整,同时还增加了信息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
以上说了那么多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是不是就不要传统教学了呢?我的观点是两种教学模式都要,可以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时运用于中学历史课堂。因为历史学科的知识带有很强的连续性和故事性,所以单单依靠信息化教学无法做到把历史知识串联起来,还需要以语言为主的传统教学。
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给中学历史教学增加了很多新鲜的血液,信息技术的运用,学生学习效率提高了,老师教学方式变化了,这些改变都是有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但也要看到信息化教学也会有缺陷,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式,二者应该取长补短,兼而用之。
【参考文献】
[1]陈家华.对网络环境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思考[J].学科教育.2003,(10).
[2]谭伟年.浅谈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与克服的方法[M].中国高等教育. 2003,(23).
[3]林小玲.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 福州师专学报.1999,(6).
(作者单位:亳州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