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广东 广州 510800)
英德位于广东省中北部,北江中游,隶属于清远市,总面积5 634 km2,为广东面积最大县级市。境内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多集中4~9月,占全年的83.0%;其中4~6月占全年的50.2%;年平均降水量1 906.2 mm,丰水年最多达2 657.2 mm(1975年),枯水年最少为1 399.9 mm(1963年),最多年份与最少年份相差近1倍。境内地貌形态主要有中山区、中低山区、丘陵区、平原区、岩溶盆地区及峰丛洼地区。区域资料显示,英德市经历了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及喜山期构造阶段多次和多种性质的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褶皱、断裂及岩浆岩侵入活动都较突出;境内出露的地层主要由下古生界(Pz1)、泥盆系(D)、石炭系(C)、侏罗系(J)、白垩系(K)、下第三系(E)和第四系(Q)组成,地层条件较为复杂;英德市自然环境脆弱,沟谷、水系发育,高、陡边坡众多,在降雨条件下极易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广东省化工地质勘查院作为英德市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支撑单位,多年来对英德市地质灾害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调查,通过对英德市地质灾害时空分布及特征的分析,充分掌握了英德市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有效地部署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功避让多起地质灾害,连续5年实现英德市地质灾害“零伤亡”。
据近10年英德市已发地质灾害应急调查统计结果,英德市地质灾害主要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累计地质灾害点总数为280个,其中典型崩塌161个,滑坡78个,泥石流3个,岩溶地面塌陷38个,分别占地质灾害总数的57.5%、27.8%、1.1%、13.6%。以人为削坡造成的土质斜坡诱发的崩塌居多,其次为人为土质滑坡、岩溶地面塌陷。英德市已发地质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696万元,潜在经济损失12 695万元,威胁100人以上地质灾害点46个,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艰巨。
对英德市崩塌、滑坡、泥石流、岩溶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间的统计显示,地质灾害的发生与大气强降雨有着密切的关系,英德市降雨主要集中在每年4~9月份,崩塌、滑坡和泥石流等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每年5~7月,占参与统计地质灾害点数的72%(如图1),可见崩塌、滑坡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与灾害性暴雨产生的时间基本同步,且具“集中并发”的致灾特点。
英德市地质灾害在空间上具有区域性分布特征,这与其地质环境条件密不可分。
从地形地貌角度扽分析,英德市地质灾害多分布在中低山、丘陵区,分布在中低山、丘陵区的地质灾害建卡点占全部建卡点灾害总数的55%,而分布在中山区、平原区、岩溶盆地区及峰丛洼地区的分别占1%、16%、15%和13%。
从工程地质岩组角度分析,层状较软变质岩组区为地质灾害的高发区,有地质灾害点85处,占灾害点总数的30%;其次是层状中~强岩溶化较硬碳酸盐类岩组区,有地质灾害点67处,占灾害点总数的24%;砂、砾石及粘土多层土体区,有地质灾害点50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8%;层状较硬碎屑岩组区,有地质灾害点39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4%;块状较硬~坚硬侵入岩组区,有地质灾害点36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3%;层状较软红层岩组区,仅发现有滑坡3处,占灾害点总数的1%。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工程地质岩组中的风化土层,有257处,占灾害点总数的92%;发生在工程地质岩组中的岩石层有23处,占灾害点总数的8%。
图1 已发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与月降雨量关系曲线图
影响地质灾害的因素较多,可以归纳为内部控制条件和外部诱发因素两个方面[1]。内部控制条件主要为:地形地貌、工程地质岩组等;外部诱发因素主要为降雨、人类活动等。
英德市四面环山,中低山广布,中山区海拔较高,交通不便、无人或少人居住,人类工程活动相对较弱;可溶岩峰丛峡谷地区,灰岩裸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岩溶地貌景观,峰丛林立,河谷深切割,两侧高差约150~300 m;由于断裂构造切割和破坏,在沟谷或山间盆地边缘常发育有悬崖峭壁,在长期裸露于地表和表层岩层本身所具有的可溶性,常见悬崖上凸下凹或崖顶竖立数米~数十米独立小岩峰,这些地段遇雷暴震动或久旱后遇大~暴雨雨水冲刷,悬岩、小岩峰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失去平衡,发生崩塌或滑坡地质灾害,据调查,全市受岩块滚落或坠落灾害威胁的自然村有20余个。中低山、丘陵区,人口较多,民房依山而建,对山体进行开挖,形成大量高、陡边坡,对原有地形地貌改变较大,大大改变了原有地质环境条件,且大多坡体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在雨水作用下易发生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平原及盆地尽管人口众多,但建房及修建公路几乎不用削坡拓宽地基,故对原地形地貌改变不大,对地质环境影响较小,致灾可能性小。
不同的工程地质岩组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具有显著差异[2],英德市工程地质岩组主要有层状较软变质岩组,层状中~强岩溶化较硬碳酸盐类岩组,砂、砾石及粘土多层土体岩组、层状较硬碎屑岩组、块状较硬~坚硬侵入岩组,层状较软红层岩组;据调查统计,英德市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工程地质岩组为层状较软变质岩组,层状中~强岩溶化较硬碳酸盐类岩组,砂、砾石及粘土多层土体岩组区,发生在以上工程地质岩组区的地灾点占总数的72%。
英德市年平均降水量1 906.2 mm,其中月降雨量在200 mm以上,尤其是日降雨量60 mm以上的地段是地质灾害多发地段。从已发地质灾害点的建卡点统计资料,在这个降雨量地段发生的灾害点占本区地质灾害点总数的85%,降雨与强降雨是诱发本区地质灾害主要外界因素之一。
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关系非常密切[3],从英德市地质灾害分布来看,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最重要的外在因素,人为因素形成灾害点数占灾害点总数的43%,主要分布在城镇、村庄、学校、交通沿线、矿山和农林水电工程附近。这些地段人类工程活动强烈,人工削坡数量大,岩土体原有稳定性被破坏,形成大量不稳定斜坡,当遇到灾害性天气时,易形成地质灾害。因此,人类工程活动是本区致灾的主要诱发因素,表现出人类工程活动强的区域地质灾害多发。
英德市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明显,规律性较强,对其成因的分析,对英德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大有裨益。但英德市地质环境条件复杂,自然属性与人为不确定因素较多,导致区内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因此地质灾害应以预防为主,加强领导,强化管理,建立健全地灾防治制度,加强地质灾害科普宣传,提高防灾意识水平。
[1]刘明军, 王邦贤. 浙江省泰顺县地质灾害成因及分布特征浅析[J]. 地下水.2017.39(1):148-150.
[2]毛正君, 倪万魁, 杨晓华,等. 宁夏回族自治区彭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J]. 水土保持通报.2011.31(3):245-250.
[3]闻绍毅, 李洋.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综述[J]. 地质与资源.2014.23(3):296-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