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桂华,吕 军,胡文清,张 伟,杨伟庆
(1.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采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河北任丘 062552; 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北石家庄 050051)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主要是颈椎关节退变或外力造成的颈椎神经根受压或牵拉[1]。治疗CSR的方法非常多,有手术治疗,也有药物治疗,更多的是物理治疗[2]。随着现代医疗设备不断开发并投入到临床应用中,许多医院都相继采用电脑中频治疗仪治疗CSR,有的甚至将中频治疗视为基础治疗手段[3]。然而,单一的中频治疗效果受限,采用传统的针灸、拔罐联合中频治疗CSR,疗效虽有改进,但仍不太理想。近年来,应用曲度邦牵引仪治疗CSR以其见效快、恢复快、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的特点日益引起广大骨科医师的重视,临床实践中,本研究尝试以曲度牵引联合中频治疗CSR,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12月河北医科大学附属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采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科门诊收治的CSR患者94例。纳入标准:符合CSR诊断标准[4],(1)临床表现为颈、肩、臂疼痛或麻木,并由此向上肢或枕部放射发展;(2)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颈椎旁压痛;(3) 肩及上肢感觉障碍、肌力下降;(4)压顶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排除标准:(1) 非CSR、颈椎骨折或脱位;(2)合并心、脑血管、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疾病;(3)精神病患者;(4)颈椎骨质疏松及颈椎肿瘤患者。按照治疗方式不同将94例CSR患者分为观察组(n=50)和对照组(n=44),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本研究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拔罐联合中频治疗方法。(1) 拔罐:用闪火法将玻璃罐置于患者颈肩部压痛明显的4个部位,每次8 min,每天1次。(2)中频电疗:采用HY-D系列电脑中频药物导入治疗仪(北京华医新技术研究所生产),严格按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患者取俯卧位,将治疗仪的极片放于患者病变部位相应节段的颈部并且根据病情缓慢调节刺激强度,每次20 min,每天1次。观察组:采用三维曲度牵引联合中频治疗。中频治疗方法与对照组相同;曲度牵引严格按使用说明进行操作,患者取仰卧屈膝位,将头颈部固定在6100型曲度邦牵引仪(巴赫曼健康产品有限公司生产)上,屈度0°~20°,每次牵引15~30 min,以不超过患者耐受程度为宜,每天1次。两组患者均以15 d为1个疗程。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2观察指标 (1) 疼痛积分:根据枕项部疼痛指数和压痛指数综合计分,均分4个级别,其中,疼痛指数以无疼痛者为0分;劳累时疼痛者为1分;休息时疼痛者为2分;休息时疼痛,且疼痛较重、服止痛药无效者为3分。压痛指数以无压痛者为0分;深压时疼痛,浅压时无疼痛者为1分;浅压时即痛,但尚可忍受者为2分;浅压时即痛,但痛不可忍者为3分。(2) 颈椎活动度分4个级别,颈椎侧屈、前屈、后仰大于40°,侧转大于75°时为0分;颈椎侧屈、前屈、后仰20°~40°,侧转45°~75°时为1分;颈椎侧屈、前屈、后仰10°~<20°,侧转10°~<45°时为2分;颈椎因疼痛处于强迫体位,活动度小于10°时为3分。(3) 肌力评分:采用Lovett肌力分级标准,完全测不到肌肉收缩为0分;有肌肉轻微收缩,但无关节活动为1分;在消除重力姿势下能进行全关节活动范围的运动为2分;可抬起肢体但不能抵抗外力为3分;可抵抗较弱的外力为4分;健康人的肌力为5分。(4)神经功能评分:采用Frankel脊髓评分标准[5]:A为损伤平面以下深浅感觉完全消失,肌肉运动功能完全消失;B为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完全消失,仅存某些感觉;C为损伤平面以下仅有某些肌肉运动功能,无有用功能存在;D为损伤平面以下肌肉功能不完全,可扶拐行走;E为深浅感觉肌肉运动及大小便功能良好,可有病理反射。(5) 随访调查是否有无并发症或后遗症,是否出现复发,统计并发症或后遗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1.2.3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6]将治疗效果分为4个等级。(1)痊愈:颈、肩、背疼痛和上肢麻木等症状完全消失,颈、肢体功能彻底恢复正常;(2)显效:颈、肩、背疼痛及上肢麻木基本消失,但在天气变化或劳累时仍有轻度不适;(3)好转:颈、肩、背疼痛及上肢麻木程度有明显减轻,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疼痛麻木,颈、肢体功能有所改善,但仍有障碍;(4)无效: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加重,颈、肢体功能受限。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颈椎X光片显示,治疗前,CSR患者的颈椎是直的;采取曲度牵引联合中频治疗后,患者的颈椎又呈弧形弯曲,见图1。1个疗程结束后,无论是治愈率还是总有效率,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A:治疗前;B:治疗后
图1观察组典型CSR患者治疗前后颈椎X线图片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a:P<0.01,b:P<0.05,与对照组比较
2.2两组患者疼痛和颈椎活动度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疼痛积分和颈椎活动度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SR患者的疼痛积分和颈椎活动度积分均比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但观察组患者两种积分的下降幅度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和颈椎活动度积分比较分)
a: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P<0.01,与对照组比较
2.3两组患者肌力评分、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肌力评分和Frankel评分A、B、C、D、E各等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SR患者的Lovett肌力评分比治疗前有明显提高,Frankel评分比治疗前有明显的下降。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Lovett肌力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Frankel评分中A、B占比明显少于对照组,D、E占比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愈后状况比较
a:P<0.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P<0.01,与同期对照组比较
2.4随访结果 94例CSR患者随访3~6个月,平均(4.25±1.34)个月,由于随访时间较短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有并发症或后遗症存在,也未见复发。
CSR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但近年来开始呈现出年轻化趋势[7],本研究中,所有入选CSR患者的平均年龄低于文献[7-8]报道中的平均年龄,本研究分析,可能是由于学业及工作负担的加重使愈来愈多的青少年(12~18岁)及中年人出现严重的颈椎病临床表现,表明颈椎病开始朝年轻化趋势发展。
CSR的治疗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传统的治疗方法以镇痛和松解肌肉为目的,疗效都不尽人意[9]。因颈椎病发病因素复杂,存在治疗后复发率较高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和技术创新,许多现代化的新型医疗设施都相继投入了颈椎病临床实际应用中。本研究针对CSR的病因病机,在本院开展了“三维曲度牵引结合中频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研究,目的是寻找一种可以纠正颈椎力学失衡,恢复并维持颈椎动、静力平衡的治疗方法。经过几年的临床应用,证实这一治疗方法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中频电治疗应用不同波形的电流刺激机体组织,进行局部的血管扩张,从而改善血液循环,放松颈部周围的肌肉和软组织,达到减轻神经根水肿、降低牵引阻力的目的,提高止痛效果[10-11]。三维曲度牵引是在卧位状态下进行的间歇性牵引。卧位牵引无头颅的压力,易于放松颈部肌肉。与传统物理疗法的区别是三维曲度牵引通过内置气囊的充放气按照正常生理曲度的弧线轨迹对颈椎实施拉伸。牵引时颈椎椎体处于被推举-放松的循环状态,通过两个气囊对颈椎不同方向的推举使椎体分开,椎间隙增大,放松局部痉挛的肌肉,恢复韧带弹性。这种间歇的牵引模式,有助于恢复颈部肌肉的生理功能,完成颈部的屈、伸动作[12]。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的疼痛积分、颈椎活动度积分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是对照组所采取的拔罐联合中频治疗,仅作用于颈部肌肉去恢复颈椎动力平衡,所以治疗效果受限;而曲度牵引从后路将颈椎托起,很好地分离了椎体前路和中路的压力,增大椎间隙,消除椎间盘变性对神经血管的压迫和刺激,使椎间盘旁侧的小关节得以伸展减压,从根本上缓解神经根受压症状。观察组用曲度牵引替代拔罐疗法,双向调节颈椎的动力平衡和静力平衡,形成标本兼治[13]。由此可见,对于CSR的治疗,采用三维曲度牵引联合中频电疗,作用于颈椎内源性和外源性稳定系统,在增大椎间隙、消除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时,使椎间盘旁侧的小关节得到最大的伸展减压,这样就能达到矫正椎体序列不齐、消除颈部肌肉受力不均、恢复颈椎生理曲度的作用,确保颈椎的稳定[14-15]。本研究认为,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探索和推广应用。
需要指出的是,治疗CSR的方法非常多,本文未进行一一列举和比较,甚至一些大类别的治法,如手术疗法、功能锻炼疗法都未涉及,以此论及不同疗法治疗CSR的效果,难免存在一些不足。本研究将传统物理常规疗法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突出曲度牵引。未对治疗CSR的所有不同疗法进行疗效对比,而传统治疗方法的特点和局限已见诸多文献报道,本文面对CSR复杂化的客观现实,突出传统疗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强调标本兼治[16]。至于具体某一种、某几种或某一类疗法在治疗CSR中的优劣比较,尤其是手术疗法和非手术疗法治疗CSR的疗效比较等,有待于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继续探索。此外,在疗效比较中,由于随访时间较短,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有并发症或后遗症存在,也未见有复发现象,有待于在后续研究中,延长随访时间,以准确统计并比较两种疗法的并发症或后遗症发生率和复发率。
综上所述,治疗CSR不同的疗法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其疗效也必然存在差异。相比中频联合拔罐的疗法,中频联合曲度牵引,治疗CSR疗效更高,在减轻疼痛程度,提高颈椎活动度方面更具优势,其方法的先进性和合理性已得到充分体现,值得在临床实际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1]朱立国,段国平,魏戌,等.神经根型颈椎病麻木症状的临床研究概述[J].颈腰痛杂志,2015,36(1):75-77.
[2]高旸,胡志俊,崔学军,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现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2,28(3):64-67.
[3]白玉,赵灿,董良,等.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50例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14,26(11):29-31.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86.
[5]Frankel脊髓评分标准[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2006,11(9):413.
[6]盛锋,沈国权,孙武权.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评价量表的研究近况[J].中西医结合学报,2010,8(9):824-828.
[7]赵定鳞.现代颈椎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122.
[8]印杰松,张风,张慧.牵引疗法合并短波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3,37(8):708-709.
[9]闫宏旭,苏阳,周国徽,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医非手术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36):5-6.
[10]王平,高建辉,郭铁,等.综合物理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00例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1):150-151.
[11]陈海鹏,黄柳和.颈牵态下磁场电脉冲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效果现察[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4,5(8):21-22.
[12]王平,高建辉,郭铁,等.不同物理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4):102-103.
[13]徐卫东.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8-49.
[14]贺箫楠.不同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6,7(8):36-37.
[15]毛桂华,马轩,姬伟强,等.曲度牵引结合中频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50例[J].河南中医,2016,36(2):338-339.
[16]李济军.颈椎弧度牵引仪治疗颈椎病的三维有限元实验[J].浙江临床医学,2013,15(3):3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