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韶山:毛雨时披露40年改革心路历程

2018-06-20 10:56徐炯权
金秋 2018年5期
关键词:韶山村干部集体经济

文·图/徐炯权

十九大代表毛雨时

韶山,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故居。在这片4.91平方公里土地上,有15位革命烈士先后为民族解决事业献出宝贵生命。1925年,毛主席在此亲手缔造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韶山特别支部。改革开放四十年,韶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户户住上楼房,人均年收入达到2.4万元,拥有私人轿车上百辆……村民说,韶山村的巨变离不开党的十九大代表、现任村党委第一书记毛雨时。

在争论中改变贫穷面貌

上世纪80年代初,拥有1000多人口的韶山村人多地少,村民只能靠政府返销粮过日子。1980年年终结算,集体经济不足6000元,人均纯收入290元。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中央确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富民政策,全国各地农村陆续开始实行土地承包。然而,韶山村作为毛主席故乡,部分党员干部和群众对人民公社仍怀有深厚感情,对于“又搞分田单干”很不理解,一时难以接受。

面对韶山村贫困状况,时任村委会副主任兼会计的毛雨时意识到,脱贫致富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他和村里主要负责人商量,决定先统一党员干部思想认识,然后分头做群众工作,动员大家积极响应中央号召,落实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就在韶山村人怀疑、犹豫、观望中,比邻的银田村、茶园村悄然实行分田到户。茶园村在分田第一年,平均亩产粮食由过去400公斤增至900公斤,其中三分之一农田亩产粮食过吨。

现实面前,韶山村人再也坐不住了。通过党员干部耐心细致工作,群众认识到: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多劳多得,按劳分配,符合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是搞资本主义。有了这样的认识,村民不再反对分田到户,在村组干部动员和严密组织下,大家跃跃欲试,仅用一月时间就把田地分到每家每户。

1981年冬,韶山村耕地和山林很快承包到户,经过两年实践,1983年,全村温饱问题解决了,而且粮食年年有余。

韶山村党总支书记毛雨时

毛雨时(右三)和韶山村党总支部、村委会一班人研究工作

村民走上发家致富路

1983年8月,时任村主任毛雨时在一次村干部会上说,韶山村游人逐渐多了,村民做生意拥有得天独厚条件,大家应转变观念,破除“温饱即安,守土为本”的小农经济意识,走商品经济路子。为了鼓励村民大胆做生意,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除了自己带头,还走村串户,上门谈心。村民没有场地,村干部协调解决;没有成本资金,村上多方筹集,并为一些贷款提供担保。

“韶山村第一个经商做生意的是党员胡雪梅。”毛雨时说,1985年,胡雪梅从一块手帕开始,做起工艺品买卖。她买来一批白手帕,自己加工,绣上“毛主席故居留念”,摊子摆在村口,没想到居然很受游客欢迎。但毕竟是头次上街做生意,摆地摊,她感觉有些不好意思,低着头,不敢抬头看顾客。在她带头下,一些村民陆续提着自制的竹笋干、茶叶、火焙鱼等土特产到村口摆摊设点,每天能卖到一二十元,解决了手头经济拮据。

“来韶山旅游的人,除了带点纪念品和土特产回去,最需要解决的是吃饭问题。”1985年,毛雨时看到村民毛德斌上有老下有小,家庭非常困难,农闲时在建筑公司挑灰桶也赚不了什么钱,就麻着胆子动员他到自留山上砍下树木,在毛主席纪念馆门前搭个简易棚子摆个米粉摊,既方便参观游客临时充饥,又能获得可观收入。

一个月后,见毛德斌生意兴隆,村民争相效仿,纪念馆前一下子冒出七八个米粉摊。1986年,有了一定本钱的毛德斌,开起餐馆,一天赚得几百元收入。到2001年,他高中毕业的儿子毛泽平在村里经营起一个酒家,年收入好几万元。

毛雨时说,现在韶山规模最大的饭店是全国连锁经营的“毛家饭店”,老板就是曾经为分田到户哭过三天三夜的汤瑞仁。

集体经济支撑“国民待遇”

个体经济火了,村民腰包鼓了,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韶山村集体经济仍然很落后,村里仅有一个片石场、一个亏本养猪场和一台破旧拖拉机,年产值不到6万元,盈利不到6000元。村上开支和村干部工资都由村民每人上交12元来解决,更不用说进行公益事业投入了。村民对此意见很大,说村干部拿着俸禄不做事。

“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不能让群众失望!”1982年,毛雨时主持召开村干部会议表示,韶山村要发展,得让集体经济、个体经济“两条腿”走路。经过反复调查研究,确定依靠旅游业办村集体企业思路,发动村干部筹资20万元建起韶山村改革开放后第一个集体企业——迎宾饭店,第一年就盈利100多万元。

初尝甜头,他又和村干部一班人大胆决策,投资兴办一系列企业,给村集体经济打下坚实基础……

这些年来,集体经济迅猛发展,支撑起韶山村村民优厚“国民待遇”,率先在全省实现小康:201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800元;农村合作医疗,个人不交钱,全由村里出;60岁以上村民每年领600元以上“红包”;村里烈军属、五保户、困难户都得到妥善照顾;16岁以下村民每人每年由村里代交保险金;村民子女考入大学,分别给予2000元至1万元奖励。村路也由过去泥巴路变成水泥路、柏油路,连接外面的普通公路变成高速公路,还拥有高铁。韶山村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中国优秀国际乡村旅游目的地”。

公益精神打造新“名片”

韶山人有钱了,但毛雨时住的还是十几年前建的一栋两层老楼。作为创业者的毛雨时,没有在集体经济中拿一点股份。由于工作太忙,家里事全由老伴、儿子、儿媳张罗。他舍小家为大家,感动了乡亲们,也赢得组织称赞。1997年至今,他连续5届被推选为中共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期间还荣获湖南省十佳村干部、湖南省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村主任、全国劳动模范等诸多荣誉称号。

毛雨时说:“韶山发展不仅要讲速度,更要讲质量;不仅应注重经济建设,更应注重生态建设和文化建设。”2016年1月,村党组织坚决拆除原本摆在毛泽东故居旁的零散旅游商品摊位。“光这些摊位,30多户村民一年就能赚300多万元。”村党委委员曾晨阳坦言,起初有些群众不肯拆,后来党员带头大家服气了,一一效仿。

“富不忘贫,先富帮后富,党员干部帮群众,帮扶不分地域”,如今在韶山村形成新风尚。村民李定洪原来穷得连猪栏也没有,人睡床上,猪睡床下。毛雨时推荐他耕种毛泽东家20多亩水田,经营“祖田米”,帮助他开发旅游纪念品。如今,李定洪有了新房、新车,成了“老板”。村民贺爱群丈夫去世早,儿子有残疾,一场大雪压倒她的房子,村党组织发动村民解囊相助,集资为他盖起两层小楼。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村民自发捐款3万元;平时就不断捐资助学的毛家饭店董事长汤瑞仁,主动给灾区捐300床棉被和50箱剁辣椒。这些年来,毛雨时帮助了10多名贫困孤残儿童,资助他们上学。

“韶山村党员,每人每年要帮扶一到三户困难群众,做到帮科技致富,带家庭经济发展;帮学习提高,带素质增强;帮树韶山形象,带文明新风;帮调处矛盾,带团结稳定。”毛雨时说,作为毛主席的家乡,韶山村党组织不忘传统,经常把当年在韶山工作生活过的老红军、老劳模、离退休同志请回来参观游览、献计献策,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先进性教育,组织党员在毛泽东故居、铜像广场、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实地瞻仰,现场听党课和重温入党誓词,编印《毛主席光荣革命一家》《韶山革命传统录》《韶山魂》等乡土教材发放给党员群众,每逢节假日组织党员在景区开展志愿服务,以此增强和提升党员政治和责任意识、荣誉感和使命感。

毛主席故居

39年来,韶山村党支部、党小组和党员们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文明经商,响亮打出“共产党员门店”“共产党员示范经营户”,树立标杆。在毛雨时带领下,韶山村党建活动成为全国一面旗帜,党员时刻注意维护韶山形象,人人争当先进,党内民主、团结,风气良好,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7年3月,韶山村党委换届选举,毛雨时将村党总支书记“接力棒”交给“70后”毛春山,自己转任村党委第一书记。

“从党的十五大代表到十九大代表,这是我第五次参加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作为毛主席家乡一名代表,我深切感受到党中央对韶山这块革命圣地的关心。”毛雨时说,虽然自己卸任“班长”,但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路上,今后将与韶山村干部群众一道,继续砥砺前行,为中国梦贡献光和热。

猜你喜欢
韶山村干部集体经济
韶山山歌的传承语境探究
名垂千古的“韶山五杰”是哪五人
村干部带头 流翔高钙助力 共建大美乡村
村集体经济是如何“无中生有”的?——杨陵区农村集体经济的成长之道
山西旅游扶贫示范村干部培训班开班
这里的村干部,是这样“上班”的——略阳实行村干部“四化”管理
壮大集体经济的武夷山市实践
伊川县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探索
破解空壳村,党建如何引领——以汉滨区壮大集体经济为例
沁园春·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