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60个小麦品种(系)对茎基腐病的抗性鉴定与评价

2018-06-20 01:21宋玉立王俊美张姣姣韩自行
中国种业 2018年6期
关键词:基腐病叶鞘基部

赵 凯 徐 飞 宋玉立 王俊美 张姣姣 韩自行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业部华北南部作物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2)

小麦是河南省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540万hm2,年总产量3329.0万t,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全国的22.5%和26.4%[1]。小麦根和茎基部受病原菌侵染引起的多种根基部病害[2-3],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发生,其中由小麦茎基腐病造成的危害范围不断扩大,而且发病程度有加重的趋势[4-5]。徐飞等[4]在2016年调查河南省63块麦田发现,由小麦茎基腐病引起的病田率高达65.1%,当发病田块白穗率在13.6%~36.1%时,产量损失可达38.0%~63.1%。小麦茎基腐病主要由假禾谷镰孢(Fusarium pseudograminearum)引起,病菌可以在土壤中病残体上长期存活,直接侵染小麦根系,造成根和茎基部枯死和腐烂,从而影响地面植株生长,造成枯白穗和子粒秕瘦等[6]。对小麦茎基腐病的防治十分困难,田间发现病情时已经为时过晚。因此,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茎基部病害经济有效的途径。本试验采用滴注法接种小麦苗,对河南省60个小麦品种(系)进行小麦茎基腐病的抗性鉴定,为抗病品种选育、利用以及病害防治提供可靠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60个小麦品种(系)为河南省推广品种和后备品种(系)(表1),分别由供种单位提供,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小麦病害课题组收集保存。供试菌株14LY24-2,系从河南省洛阳市田间采集的小麦茎基腐病标样,经分离后获得的致病力强的优势菌株,经形态和分子鉴定后确认为假禾谷镰孢,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小麦病害课题组保存。

表1 供试60个小麦品种(系)名称及提供单位

1.2 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 将小麦茎基腐病菌株14LY24-2活化后,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平板上培养7d,用直径为0.5cm打孔器把菌块均匀打碎,在无菌操作台中将其挑入100mL浓度为4%的绿豆汤培养基中,随后转入150r/min、25℃振荡培养72h,然后过滤掉残渣,吸取菌液到血球计数板上,将孢子浓度调节成100万个/mL悬浮菌液[7],备用。

通过室内盆栽苗人工接种方法进行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接种参照 V.Mitter等[8]的方法进行。将不同品种小麦催芽后种于12cm×13cm营养钵中,每钵约225g无菌土,每钵均匀播种7粒饱满无病小麦种子,覆土1cm,3次重复。出苗后10d,吸取10µL孢子浓度为100万个/mL的悬浮菌液,在距离土壤表面约0.5cm的小麦幼苗茎基部点上菌液,呈水珠状,然后用塑料薄膜将搪瓷盘和麦苗包裹,黑暗条件下保湿2d,然后置于白天25℃、夜间15℃条件下生长。

1.3 病害调查和统计方法 病害调查和统计方法参照V.Mitter等[8]的方法进行。接种后35d将麦苗轻轻拔出,冲洗干净,测量株高及腐烂长度,查看腐烂层数。病害分级标准如下:无病为0级;第1层叶鞘褐枯占叶鞘长度小于10%为1级;第1层叶鞘褐枯占叶鞘长度11%~25%为2级;第1层叶鞘褐枯占叶鞘长度26%~50%为3级;第2层叶鞘有明显褐枯为4级;第3层叶鞘有明显褐枯或枯死为5级。按照方中达[9]的方法计算病情指数:病情指数=100×Σ(病级×该级株数)/(最高级×总株数)。依据调查将小麦茎基腐病抗病类型划分为4个级 别:病 情 指 数 <10为 高 抗(HR);病 情 指 数10.01~20.0为中抗(MR);病情指数 20.01~30.0为中感(MS);病情指数 >30.01 为高感(HS)。

2 结果与分析

幼苗接种10d时,所有植株都能正常生长,但茎基部的胚芽鞘上残留菌液斑点,表现出浅褐色。接种20d时,叶片卷曲,在周围环境温度为25℃、湿度为90%时,所有品种(系)的茎基部均有大量的白色菌丝层缠绕,尤其是凭心1号表现最为严重,直接从小麦茎基部断折。接种35d时,表现中抗的品种,如豫农054(图1A)、天民008,植株茎基部出现浅褐色,但第2层叶鞘未变色,根系健全。表现中感的品种,如郑麦366、望水白、国麦301等,第1层叶鞘表现褐色,第2层叶鞘出现零星褐变。表现高度感病的品种(系)随病情指数增高植株受浸染程度加重,矮抗58(图1B)表现出茎节发黑发褐,根系显现不发达,第1层叶鞘褐变明显;开麦21(图1C)植株变褐部位上升至茎秆与叶片交汇处,根系减弱;部分品种(系)如周麦22(图1D)、郑麦9023、许科718等,茎基部完全变成“酱油秆”,腐烂长度明显,叶片稍有发黄;高度感病的品种(系)如豫保1号(图1E)、驻6097、周麦31等,表现叶片瘦弱细长,叶色发黄,干枯死亡,根部直接残留在土壤中,在根部和茎部的接口处呈现深褐色,出现断节现象;少数品种(系)如郑麦99379(图 1F)、兰考 008、周 99233、凭心 1号、植保273,其第2、3叶鞘遭受侵染,腐烂为褐色,茎节和茎秆也表现深褐色,叶片干枯,整个植株死亡。

图1 接种35d时不同品种的症状表现

试验结果表明(表2),供试的60个品种(系)的小麦茎基腐病平均病情指数在15.29~75.52之间,不同品种(系)间病情指数有明显差异。根据上述抗感分级标准,供试60个小麦品种(系)中无免疫和高抗品种(系),表现中抗的有豫农054和天民008共2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系)3.33%;表现中感的有郑麦366、望水白、国麦301和国麦206共4个品种,占供试品种(系)6.67%;表现高感的有植保273、郑麦99379、凭心1号等54个品种(系),占供试品种(系)90.0%。

将病情指数与平均株高、腐烂长度和腐烂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60个小麦品种(系)的平均株高在24.31~45.45cm之间,株高与病情指数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0.13(P<0.05);平均腐烂长度在0.50~4.60cm之间,平均腐烂长度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0.84;平均腐烂层数在0.50~2.67层之间,平均腐烂层数与病情指数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R=0.66。相关性结果分析表明株高、腐烂长度与腐烂层数可以作为小麦抗茎基腐病的辅助指标,其中腐烂长度与茎基腐病病情指数的相关系数的绝对值最高,可作为小麦抗茎基腐病的最佳辅助指标。

3 讨论

对于小麦茎基腐病抗性鉴定,在国外已有研究报道,已建立了相关的评价指标和抗性鉴定方法,并筛选出抗性较好的种质资源[7]。但在国内,对于由假禾谷镰孢引起小麦茎基腐病研究还处于刚起步阶段,杨云等[10]运用温室盆栽苗方法对88份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进行苗期抗性鉴定,本研究抗性鉴定结果与其品种抗性相近,但抗病品种所占比例高于其研究结果,可能是鉴定方法和评价标准不一样所导致。本试验鉴定方法严格按照V.Mitter等[8]方法进行的,其结果认为苗期鉴定与田间鉴定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这些材料还需要在大田试验中进行验证,以便筛选出抗病性强且稳定的材料。

本研究对河南省60个小麦推广品种和后备品种(品系)的茎基腐病抗性鉴定中,尚未发现能够免疫及高抗的品种,只有少数中抗品种(3.33%)和中感品种(6.67%),大部分(90.0%)表现为高感品种(系)。试验结果可以看出:(1)河南省在当前小麦生产中缺乏对茎基腐病的抗病品种,是近几年发病重的主要原因。鉴于茎基腐病发生与危害逐年加重,建议把抗茎基腐病作为小麦抗病育种目标之一。(2)试验结果表明,尽管缺少抗病品种(系),但不同品种(系)间抗性还是有明显差异的。生产实际中,发病特别严重的地区,尽量选用抗性相对较好的中抗至中感品种,从而减轻或延缓发病,结合加强田间管理和药剂防治,控制茎基腐病危害。(3)下一步工作要扩大鉴定和筛选小麦品种的范围,评价主推品种的抗病性,筛选抗性好的品种和抗源材料,为抗病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依据。

表2 60个小麦品种(系)对茎基腐病的抗性表现

[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12-10

[2] 陈厚德,王彰明,袁树忠,等.小麦茎基褐腐病的发生特点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4):43-46

[3] 李伟,陈莹,张晓祥,等.小麦茎基褐腐病病原菌组成及其致病力研究 [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1):170-175

[4] 徐飞,宋玉立,周益林,等.2013-2016年河南省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危害情况及特点 [J].植物保护,2016,42(6):126-132

[5] 秦基伟.小麦全蚀病的发病情况及综合防治对策[J].科学种养,2010(9):27-28

[6] 周海峰,杨云,牛亚娟,等.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动态与防治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2014,43(5):114-117

[7] Wallwork H,Butt M,Cheong J P,et al.Resistance to crown rot in wheat identified through an improved method for screening adult plants[J].Australasian Plant Pathology,2004:33(1):1-7

[8] Mitter V,Zhang M C,Liu C J,et al.A high-through put glasshouse bioassay to detect crown rot resistance in wheat germplasm[J].Plant Pathology,2006,55(3):433-441

[9]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3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

[10] 杨云,贺小伦,胡艳峰,等.黄淮麦区主推小麦品种对假禾谷镰刀菌所致茎基腐病的抗性 [J].麦类作物学报,2015,35(3):339-345

猜你喜欢
基腐病叶鞘基部
渭南市小麦茎基腐病的发生及防控
小麦茎基腐病抗性QTL的分析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的发生与防治
百香果茎基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要点
球茎茴香储藏的关键技术
辣蓼及其常见混伪品种的真伪鉴别
海南三七根茎芽基部的组培快繁
苹果夏剪怎样转枝
水稻叶鞘腐败病的发生及防治技术
好一棵狗尾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