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米粒
2018年3月30日、31日,四川音乐学院上演了一系列特别的音乐会——“‘马拉松式原创无伴奏小提琴独奏音乐会”,四部作品《琴思》《琴趣》《琴韵》《琴缘》分为四场音乐会,演出总时长将近十一个小时。为什么会想到创作一套规模如此庞大的小提琴独奏曲,并以“马拉松”音乐会这样新颖的形式呈现呢?作品的创作灵感是否来源于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和常规音乐会相比,“马拉松”式音乐会的意义何在?带着这些问题,我采访了这套作品的作曲家、四川音乐学院院长林戈尔先生。
林戈尔,国家一级作曲、博士生导师,创作了各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千余部(首),主要作品包括音乐会歌剧《娥加美》、民族歌舞剧《九寨仙踪》、民族歌剧《薛涛》《卓文君》《杜十娘》、交响诗《梁山音画》《吕梁印象》、管弦乐套曲《风花雪月》《故乡回望》、弦乐套曲《康巴风情》、民族器乐合奏《藏区小景》、钢琴曲《峨眉晚钟》《金顶佛光》等。
林戈尔教授告诉我,自己创作这套无伴奏小提琴独奏曲的缘起其实非常偶然。“习总书记提出‘不忘初心的口号,我便梳理了一下自己的人生,看看还有什么事儿没做。我突然发现,小提琴独奏曲我一首都没写过。”原来,作曲家林戈尔是拉小提琴出身。“我十来岁的时候,因为文化大革命,父母被关起来了,我便想着学个手艺,找个饭碗,以后可以自食其力。”于是,他花了二十一块钱,买了一把当时最差的小提琴,找了老师学起了小提琴。有一次,小提琴老师让林戈尔演奏一首老师创作的作品,但是技巧太难了,林戈尔拉不了,当时他就下定决心,将来一定要写一首拉起来顺当一点的小提琴曲。后来,林戈尔走上了专业作曲的道路,写过歌剧,写过交响曲,写过钢琴曲,甚至也写过弦乐重奏,但就是没有写过一首小提琴曲,因此,他决定重拾“初心”。
林戈尔从2017年暑假开始创作这套由《琴思》《琴趣》《琴韵》《琴缘》四部分组成的小提琴作品,到2017年底就已经全部完成了。作为一个有着繁重行政任务在身的院长,这样的创作速度实在让人惊叹,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对此,林戈尔笑称自己实际上是“业余作曲”,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下班后,甚至是在飞机上完成的。“飞机上是最适合作曲的时候,因为在办公室里随时都会有人找你,打断你的创作思路。而飞欧洲、美国,动辄十几个小时,没有外来的干扰,很容易静下心来作曲。”对林戈尔来说,作曲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我真没觉得作曲有什么困难的,我要是觉得困难我就不写了”。
与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中的多声部复调音乐相比,林戈尔的小提琴作品以主调音乐为主,由六十二首独立的小提琴独奏曲组成。从体裁上来说,作品分为音乐会练习曲、变奏曲和随想曲三大类。从技巧上来说,作品基本上涵盖了小提琴所有的演奏技巧,包括各种弓法、指法、快速走句等。与一般意义上演奏知名作曲家某种形式的全套作品,比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全集那样的“马拉松”音乐会不同,这次林戈尔的音乐会不但作品是完全原创的,而且演奏家也全部来自四川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师和四川音乐学院交响乐团的演奏员,“这是四川音乐学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品”。比起实际演出质量,林戈尔更看重给四川音乐学院的教师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这对学校的学术活动、音乐创作活动和艺术实践活动都是一次很好的检验”。
那么,身兼作曲家和四川音乐学院的院长,林戈尔是如何平衡繁忙的行政事务与作曲之间的关系的呢?他的回答简单明了:“一个是工作,一个是事业。在工作时间干工作,在其他时间追求事业。”除此之外,林戈尔还有一个身份:教师。他结合自己长期的管弦乐配器经验,编写了一本《管弦乐法基本原理》教材,其中使用的所有谱例都是他本人的作品。“‘文革时,没有书,我就问别人借了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管弦乐法》来抄,抄的时候就是精读。”几十年后,他终于也写了一本属于自己的“管弦乐法”教材。
林戈尔曾经表示,四川音乐学院不能只是专业排在全国前列,在社会认知度上也要走在前面。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句空话。2018年底,占地四十二亩、投入二十几个亿的成都城市音乐厅将正式向公众开放。这是成都市政府与四川音乐学院深度合作的结晶。从最初的筹备,到音乐厅的设计,再到未来的经营管理规划,林戈尔都深入参与其中。据他介绍,成都城市音乐厅是一个四合一的场馆群落,其中包括四个剧场——歌剧厅、音乐厅、戏剧厅和室内乐厅,以适应不同的演出需求,“四个主题场馆四个主色调,形成四个厅的区别和冷暖色搭配”。在林戈尔看来,成都城市音乐厅将为川音的师生们营造一个前所未有的学术氛围,“音乐厅就在音乐学院旁边,你只要步行过去,就可以领略世界一流的演出了。”雄心勃勃的林戈爾还透露道,以后他们甚至可以做到“国产进口品牌”的概念——“演出重要的歌剧时,我们可以外聘指挥和主演,但管弦乐团、其他演员和合唱团都可以由川音来提供,这将是川音师生艺术实践的最高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