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辉之(福建厦门)
2018年3月27日,由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改编的电影《政和书记》,在南平市建阳区开拍。该片旨在通过电影的艺术创作,表达对廖俊波这位优秀共产党员的敬仰,让更多人了解和学习俊波精神。
笔者对廖俊波并不陌生。2006年5月,他调任南平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时,笔者在南平市直机关党工委任副书记;2016年10月,已是南平市委常委、副市长的廖俊波,多了一个职务——武夷新区党工委书记。那时,笔者已退休回到建阳“安度晚年”,偶尔到位于建阳区童子山立交桥北侧的武夷新区管委会走走,听到一些关于廖俊波的“故事”。
四年前,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南平市人民政府驻地由延平区迁至建阳区。为早日实现这个目标,打造区域发展新增长极,武夷新区管委会建设项目多、拆迁任务重。廖俊波到武夷新区上任伊始,就公开表态:“谁要是打着我的旗号搞工程,你们要马上拒绝,我没有这样的亲戚!”开始,有人对此半信半疑。近一年半的事实表明,廖俊波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因为,只要“朋友关系”,不要“利益关系”,是廖俊波做人和交友的一贯原则。
是金子总要发光。2015年6月3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布《关于表彰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决定》,福建省政和县委书记廖俊波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全国人民的视野;2015年7月11日,媒体隆重推出全国百名优秀县委书记专题报道《书记的一天》,其开篇《“互联网+”让山区县有机会“弯道超车”》,再次让全国人民认识了这位有着独特魅力的优秀县委书记;2017年3月18日傍晚,忙碌了一天的廖俊波,回家匆匆扒了几口饭,冒雨从南平市区赶往百余公里外的武夷新区开会研究工作。不幸,途中因公殉职。
2017年3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这一重要指示:“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去年6月,党中央决定,追授廖俊波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笔者看来,廖俊波身上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很多,而最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政和县委书记任上时,对自己的工作秉承并坚持“由群众打分”的理念:“这分数应该由老百姓去打,但我始终在积累,始终走在路上。”寥寥数语,折射出廖俊波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政绩观。
为官一任,是否称职;行使权力,是否秉公;所创政绩,是否真实,都要经受历史的“沉淀”,才能看出“庐山真面目”。从焦裕禄、谷文昌,到孔繁森、廖俊波等,他们都是经过历史“沉淀”,深受群众拥戴的领导干部、初心不改的共产党人。既不因岁月尘封而失色,更不因时代发展而黯然。相反,始终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反观当下极少数不作为、乱作为的官员,在位时,潇洒得很、风光无限;退位后,声名狼藉、黯然失色。更有甚者,群众自发放鞭炮,像送瘟神一样,“送”其走人。
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说过:“历史多么无情而又有情,不遗忘每一个对历史的贡献,也不宽容每一个对历史的障碍。”历史是昨天的记录、今天的借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古往今来,世界上任何民族、任何国家,无不对历史充满敬畏之心。敬,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认可,体现的是一种价值追求与人生态度;畏,是对历史的谨慎和敬服,展现出历史警醒和历史忧患意识。历史是人民书写的。敬畏历史,既是敬畏人民,也是敬畏自己。
群众的眼睛最明亮,群众的评价最公正。为官一任也好,造福一方也罢,是功是过、是好是孬,都要接受历史的沉淀、群众的评判。只有经过历史的沉淀,才能赢得群众的口碑。“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廖俊波同志生前不论在哪个领导岗位上,从不计较个人名利得失,身后却赢得群众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