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仁学与美学思想

2018-06-18 10:00何柳
好日子(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美学孔子

何柳

摘 要:孔子的思想内涵深远,博大精深,历百代不衰,跨异域皆仰。他对作用于人的感情为重要特征的审美与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和高度的重视,并总结出他的美学观点,使他的“仁学”与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个体的心理愿望同社会的伦理规范的交汇融合,成為孔子美学最为显著的特征。孔子的美学就是他的“仁学”思想的延伸,它们共同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精神的基础,对后世美学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以仁学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对“以仁为美”的解读可知,孔子美学不单纯是一种伦理美学,在其美学思想中有对人与物的关怀,有内在感性的一面,他以“仁”作为美的评判标准,但不将其作为唯一的审美指标,“仁”中有仁行与仁性,在注重外在行为规范的同时也有对内在仁心的追求,在这之中有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本文以分析“里仁为美”的内涵为起点,将“仁”视为孔子美学思想的价值根源,阐释孔子的仁学及美学思想,并探寻其深远意义所在。

关键词: 孔子;仁学;里仁为美;美学

一、绪论

近年来,传统文化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随之而兴起了国学大潮,大学开设国学课程、小学诵读国学经典等等。孔子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对其思想的研究愈来愈多。美学思想是孔子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孔子未曾留有独立、系统地美学著作,但却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思考,对美作出了独具特色的儒学式演绎,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孔子虽未有一个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但却始终一个内在的审美价值根基,也就是仁。仁作为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其落脚点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对人的关注上,仁中含有万物之德、仁行与仁性,“里仁为美”的美学主张反映出其人生美学的特征。孔子提出“里仁为美”的美学思想,并将其作为美学思想的核心命题,围绕着这个中心,表达了他对人的尊重与重视,在其人格美论中,他大力推崇君子人格,强调文质彬彬,不仅注重外在行为,还要求从内在去遵仁、践仁,这是一种由内生成的身体力行而不单单是受伦理道德束缚的麻木遵守;还有对艺术的审美与追求,强调美善统一、尽善尽美的审美观,“思无邪”的审美标准;同时还涉及到对自然的关注与爱护,以山水比德、关注生态。

本文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入手,将“里仁为美”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立足于仁学来分析他的美学思想,但立足于仁并不代表以仁释美。不可否认,孔子的美学思想是其仁学的延伸。虽然孔子关注较多地的是社会、是政治,但他没有将其思想单纯地固守于此,他的美学确切地说是一种伦理道德美学,可是不同于以往有些学者冠以其道德说教的头衔,孔子美学思想的进步之处就在于他摆脱了直接、枯燥的教化,转而通过一种审美的方式去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观念与行为,注重内心体验,感化人们去逐步接近他所推崇的“仁”,将理性与感性相结合,最终实现真正的内外统一。在孔子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华夏美学从来都没有脱离“仁”这一艺术源域,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美学特征。孔子将仁学与现实人生相联系,把艺术与审美作为完善品性、逐步达仁的重要途径,在引领人们挖掘内在仁性的同时进入了审美的境界。同时孔子美学又有对自然万物的关注,将人与万事万物视为一体,以一种博大的胸襟来容纳万物,追寻人与物的统一,彰显出对生命与人生的关怀。

二、从“里仁为美”看老子的仁学和美学

美学是人类文化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因而中国古代文化也有其自己的民族特征。春秋时代的背景和其文化造就了孔子仁学的特征,而他的仁学又造就了其美学特征。在春秋时代,美已经逐渐作为一种特殊的价值从一般意义上的好、善中独立出来。美的这种相对独立性的发展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并在艺术活动尤其是在当时的音乐艺术中比较充分地表现出来。孔子充分认识到音乐以及包括诗歌在内的各种艺术在人生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其关于“至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言论,一再表明了这一点。以仁为美思想的形成相对孔子的时代和孔子的思想来说,都是有必然性的,是孔子从其仁学思想和仁政理想出发,对其时代的社会生活状况和审美文化状况的思想回应。

仁,爱人、爱物。仁字在《论语》中共出现了 109 次,孔子每每言及到仁,由于其所处的环境以及面对的对象的不同,对仁的解答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但不管“仁”的含义发生怎样的变化,其最基本的含义当为爱人、爱物。而何谓美?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给出了确切的回答——里仁为美,孔子在此已经给美下了明确的定义,他虽然推崇仁的思想,其最初出发点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但孔子却不是一个不近人情、不问民情的僵守的道德维护者,他有自己的美学主张,提出了艺术思想,关注于现实人生,重视人的内心感化。如果只将遵仁、行仁视为美好的,对孔子美学思想的认知不免存有偏颇,孔子重实用理性但不忽视情感层面的熏陶,他所希望的是人人都有一颗仁义之心,由内而感发人心,与此同时付诸于实际行动中,有仁心,有仁行,将两者统一于身心,这才逐步接近孔子所推崇的“里仁为美”的思想。

三、老子仁学与美学思想的深远意义

从古至今,对孔子思想的研究就从未终止,不论是哲学、伦理学亦或是美学,呈现出多视角、跨学科审视的新格局。很难说孔子存在一个完整的美学思想体系,但是在他的思想中总会有对美的关注,也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线——仁。孔子的仁学虽侧重于现实人生但又不过于僵硬死板,它所要达到的高度是一种练达于宇宙与人生之间的自由的境界,也就是以期达到致一种审美的境界。在对待仁学与审美的关系上,孔子强调审美要为他的仁学服务,视艺术为成就理想人格、完善道德修养的重要精神手段,但当仁学逐步演变为一种自觉地人生境界时,也就完成了其自身的审美化,道德价值变为超道德价值,现实人生上升为艺术人生,从而达到终极完满的理想之境。

孔子的美学思想在我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研究“里仁为美”的美学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它独特的积极意义。孔子十分关注作为独立个体的人在社会上的地位,这一重视人的思想在我国思想史和美学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它标志着作为牺牲的人的历史存在形式早已成为过去。同时,孔子美学还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以审美为取向的人生境界。孔子将他的仁学与现实人生相联系,把艺术与审美作为完善品性、提升精神品位的重要手段,他要求人们充分发掘其内心的善性并加以补充和扩散,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进入审美的境界,并不像道家那样一味的寻求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也正因为如此,它才形成了鲜明的主体意识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因为孔子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将审美过程以及艺术创造过程与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相结合,使道德不再是外在的规范约束,而是成为人内心的一种情感体验。除此之外,由于孔子的美学将审美引入人生,造就了一种人生美学,使得其道德生活具有了超越性的品格,不再拘泥于现实生活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转而指向更高的精神世界,这为生活在这个贪婪浮躁、急功近利时代的我们,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为之后的发展注入持久的精神动力。同时,孔子的仁学将天地万物与人视为一体,以博大的道德胸襟和审美心境来容纳万物,追求人与物的和谐共处。让我们以一种审美化的方式处理各种问题,以自我的仁爱之心和生命意识去实现广阔的人生与和谐的宇宙。

在孔子美学的影响下,华夏美学从来都没有脱离“仁”这一艺术源域的统领,而是在“仁”的思想关照下,展示了对生命、自然、人生的关爱,从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美学特征。

猜你喜欢
美学孔子
印花派对
孔子的一生
相悖美学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纯白美学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孔子在哪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