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改革开放以来法制建设下农村生活方式的变化

2018-06-18 10:00王汉博
好日子(下旬) 2018年4期
关键词:法制建设生活方式改革开放

摘 要: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取得巨大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在生活方式上也不例外。在中国法制建设的道路上,探索改革开放对中国农村农民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提出更好的促进当今农民生活方式转变的方法,更进一步提高农村人民的生活水平。

关键词:改革开放;法制建设;农村;生活方式

一、农民生活方式变化情况

生活方式分为物质生活和与精神生活方式两大类。物质生活简单点来说,就是人们日常的衣、食、住、行等一些具体的活动。农民在农村环境中,与他们相关的一切生活活动与生存活动就是农民的生活方式。农民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感知农民生活方式的内容,下面从衣、食、住、行、社会交往,文化娱乐等物质生活方面和价值观、道德观等精神生活方面把握农民在改革开放前后的变化。

(一)服装改革前后的对比变化

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我国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村的经济条件差,能填饱肚子就是很幸福的事情。那时的衣服基本上是自己购买布料缝制衣服穿。衣服的数量有限,颜色和样式也是很单调的。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资源逐渐丰富起来,更多的人都是去商店买衣服,因为商店的衣服的颜色和款式更加的多样化。农村在生活改善的同时观念也发生了改变,他们的衣服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在农村虽然不同时代出生的人存在差异,老一辈的农民穿着依旧朴素单调,但是到了90年代,人们的生活极大的提高人们开始注意色样和颜色的选择,注意衣服的质量以及合适性。

(二)食物改革前后的对比变化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改革开放前,粮食紧缺,人们处于吃不饱的情况下。在七十年代,生产力不高,物质资源有限,买东西都要凭票获取,基本生活难以满足,温饱问题是当时农村中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活水平变好,人们的日子也慢慢变好了,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同时食品供应逐渐丰富起来。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

(三)住房改革前后的对比变化

住房问题反映更多的是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变。改革开放前,在农村居住的大多是老房子,房屋比较破旧,生活环境比较糟糕。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经济收入增多,农民逐渐改善居住环境。今天的农村,更多人住在钢筋水泥的楼房里,农村也如一个小城市一般,楼房林立。而且,农村人们对于自己的居住环境也越来越高。

(四)出行改革前后的对比变化

出行,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从交通状况来看,在以前,农村家家户户门前都是泥路,并且非常窄。改革开放后,国家拨款修路,连村间小路也变成了宽宽的水泥路,农村交通得到大大的改善。交通的便捷,使村民们的出行也方便了。再从出行的方式来看,在以前的农村出门主要是靠步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人们也有时间开着小车去旅游,享受幸福的生活了。

(五)文化娱乐的变化

先说文化,农村村民的知识水平提高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农村也开始注重基础教育;在如今,农村人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家长们为了孩子的教育,也是尽力投入。生活的改善,农村人们对于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在很多村庄可以看见一些锻炼设施,并且经常能看见锻炼的村民。在这个新时代,电脑、手机的使用也使村民了解了很多事情,开阔了村民的视野,上网看电视电影也成了他们的一种娱乐方式。从总的来说,娱乐方式与众不同了,也越来越多样化,但存在的问题也应注意。

(六)社会交往的变化

社会交往的变化从交往的对象和交往的范围来说,农村传统的交往方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距离的远近。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的交往范围大大的扩大了,他们走向了城市,在全国范围流动,建立在工作关系的交往占了很大的比重。

(七)价值观的变化

物质生活的改变影响了农民们精神生活的变化。根据市场调整生产已成为大多数农民的共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农民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知道,在农村是以自然经济为主的,农民十分重视土地,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开始离开农村的土地,特别是农村中一些青壮年常年在城市工作,土地完全被搁置。这种进城务工的生活方式,打破了传统根植土地,安居乐业,重义轻才的传统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他们重视自我利益。

二、农民生活方式发展趋势

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变化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变化趋势,下面我们从社交生活方式上、消费生活方式上、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上来看农民生活方式发展趋势。

(一)社交生活方式上,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在以前,主要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主,农民生活在土地上,传统的劳动生活方式比较稳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大大增加、社会主义产业化步伐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人际关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在农村家族主义意识在部分村民仍起作用,但是农民的眼界不断的拓展,通过电脑、电视等多种途径获得外界信息,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新思想、新观念的涌入使农村的交往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村民在现实交往中变得更活跃、更主动。

(二)消费生活方式上,从物质型向精神型转变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以及党和政府对农村实施的许多惠民政策,使农民的生活消费方式有很大的变化,农民的生活方式从物质型向精神型转变。农民已经不满足最本的生活消费,因为他们有实力去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追求精神上的愉悦,享受着各种服务带来的心理满足。

(三)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上,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

在以前,农村的大部分农民整日为生计奔波,休息娱乐时间较少。随着农业的机械化的推进,农民的时间多了起来,农民的文化娱乐方式也由单一型向多元化转变。现在的村民在空闲时会读书看报,健身,跳舞,上网等等一些,形式多种多样。

三、法制建设下农村脱贫工作

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为中国全面“脱贫致富”奠定了牢固的经济理论基础。随着国家统一强大和人民生活普遍向好,越来越严重的是以个体为代表的贫富分化,“相对贫困”成为社会焦点和不稳定因素。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突出的矛盾也将集中表现在个人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对立上。这就要求我们从中国既往脱贫致富的成功经验中进行总结,并充分结合新的历史时期的国情,及时应对新的贫困问题。改革開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丰富,脱贫致富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一系列有中国特色的脱贫致富的经济措施和方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脱贫致富的道路。

四、总结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给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法制建设中,国家应该减少被动的救济式扶贫,通过制定适宜的经济政策,更加深入地保护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公平分配和有效利用,为脱贫致富搭建上升的阶梯。选择贫困还是富裕,更多的主动权是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为了保证社会的和谐统一,应由政府代表人民来进行选择。只有分清主次矛盾,因时因势进行决策选择,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和完善,拒绝引起社会不稳定的突变式的社会经济变革,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脱贫致富的成果,这也是被中国 60 年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所检验了的中国经验。

参考文献

[1]张秀生.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与发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方亮.新农村文化建设与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2月。

作者简介:

王汉博(1995-),男,汉族,河南省商丘市,在读硕士研究生,江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猜你喜欢
法制建设生活方式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社会生活方式变迁对散打运动发展影响研究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构建的法治保障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揭开人情交往的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