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磨难中的高贵人格

2018-06-17 08:35李宗霖
艺苑 2018年2期
关键词:磨难

李宗霖

【摘要】 在三一教主林龙江诞辰五百周年之际,莆仙戏《林龙江》剧本的搬演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意义,林龙江三教合的生活哲学也对当代人富有启发意义。《林龙江》所塑造的林龙江的人物形象非常生活化,他有家庭有抱负,经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在外界环境不断的磨难考验下,思想感情、内心活动随着起伏,但是他的精神境界又是超脱的。他的执著与坚守,他的无私与无畏,他的慈悲与大爱,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关键词】 莆仙戏;林龙江;磨难;人格精神

[中图分类号]J82 [文献标识码]A

著名编剧郑怀兴的新编历史剧《林龙江》近期搬演到舞台上,在兴化大地再次掀起一场观剧热潮。林龙江是明代思想家,是受后人敬仰的三一教创始人,剧本依托于明末倭寇侵扰东南沿海的历史背景和鲜明的莆仙地区乡土文化,讲述了三教先生林龙江创办三一教的初心及抗倭救民的生平事迹。在礼崩乐坏的明嘉靖年间,在从书生成长到三一教主过程中,林龙江用严谨、包容的求知态度,融合儒释道三家精髓,创新性地提出三教合一学说,以出世法积极入世,坚守道义和责任。在战争灾难中,林龙江遭遇各种磨难而无怨无悔,身心上的折磨,反而淬炼出他高贵的人格,也展现出他大爱、乐善好施、济世救民的先贤仁者形象。

一、执著与坚守

剧中,林龙江对真理的追求有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贯彻三教合一学说的行动上也展示出执著、坚守的态度,他不因为身旁各种势力对他的奚落、嘲讽、打压而放弃,践行着已认定的道路。

卓晚春道行高深、能预知未来,他在林龙江应试举人又落第的这一天,故意在林府燃放鞭炮,谎称他高中,又以“麒麟其事业,当代其文章”引起林龙江的注意。林龙江问道心切,一路追着卓晚春到城外。卓晚春反问他这个世道比起春秋世风如何,让他开始进行思考,接着使用法力把他带到正在菩萨面前祈福的四个香客面前,帮助他来察看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林龙江这才终于看清了这世道。剧作对四个香客的精彩描写,不仅以具体事例揭露了明末的世风日下,而且推动了剧情发展,奠定了本剧批判、讽刺风格的基础。

香客甲是个赌徒,在佛祖面前祈求赌博永不败,好成为莆仙的富豪;香客乙是个棺材店老板,祈求今年的棺材出售量能够翻三番;香客丙表面是个受人敬重的官员,他感谢菩萨保佑他做官捞了大笔钱、外室生男儿的同时,正在求菩萨帮助他成功贿赂上级,顺利升迁;香客丁是个跑海上生意的,祈求佛祖保佑他打通官府各个关节,好将违禁船货偷运出海。四个香客在自身利益驱使下,违背佛经劝人行善、莫做恶事的信条,反而将佛祖作为挡箭牌和发财源头,甘心沦为金钱和权利的奴隶。香客丁最终与东瀛倭酋勾结起来,祸害沿海乡民,犯下了杀人抢掠等罪行。这种阴奉阳违、唯利是图的行为不仅在佛教徒里,在道教徒和儒门子弟里也是司空见惯,他们偏离正途,打着儒、道、佛的幌子做不义的事。

林龙江经卓小仙点化,意识到从前太过沉迷科举,迷失了本性,如今寻回正途,回归本真,并立誓发奋将儒道释三家的精髓融汇,三教归一,匡正时弊。林龙江的悟道是基于他善良淳朴的本心以及对真理的探索精神。而他再次出现在舞台时,则是换掉了书生装扮,代替的是“戴儒冠披道袍穿僧鞋的林龙江”,剧本里这个服装的描写可谓意味深长,林龙江对三教的决心通过外在服装直接体现出来,动作迅速的后面是他信仰的坚定。林龙江珍惜向高师学习的机会,从此经常跟着卓晚春到处游学,不理会城中人笑他们两个疯颠,乐此不疲地在学问上精进。

在《林龙江》剧本第一场和第二场里,有相当浓厚的佛家、儒家、道家色彩意味的细节描写,这不仅契合本剧的主题内容,也更好地衬托林龙江的身份和志向。在第二场林龙江悟道后与卓晚春的对话中,可看出他所秉承的积极入世的理念:

林龙江 是啊,陈义过高,易生虚伪。大道存于日用之中。我要劝导世人,只要居心正直,不必出家,士农工商,各务正业,娶妻育儿,孝顺父母,也能修成正果呀!居尘尘不染,方是出尘人。小仙,你也该成家呀!

卓晚春 哈哈哈!龙江先生,你反过来要度我了?

林龙江 岂敢,岂敢,鄙人是徒弟,小仙是吾师,安有弟度师之理?鄙人不过劝你修道成家两不误。[1]287

这里剧作家采取的是比较风趣的对话,林龙江和卓晚春之间亦师亦友,一狂一颠,在山水间寻道,悠游自在。历史上的林龙江经过严谨考证,发现已经分裂的互相对立的儒道释三教其实同出本源,只是后世学者不明就里而分生出来,从而产生教派的争论甚至激烈的政治斗争,“盖我之道,未有儒、未有道、未有释之先之道也……譬之树然,夫树一也,分而为三大枝,曰儒、曰道、曰释”[2]。林龙江认为三教的根源是相同的,在《林子三教正宗统论·林子》里,能清楚地看到他的主张:“宗孔归儒,道贯一中,避后世之分歧”“以三纲五常为日用,以士农工商为常业,入孝出悌为实履,本体虚空为极则,先纲常后斯道,修之于家。布之于世,行天下为宗旨”。林龙江坚定的认为:“余之设科也,有曰立本者,是乃儒教之所以为教也;有曰入门者,是乃道教之所以为教也;有曰极则者,是乃释教之所以为教也。而教之序也,先立本,次入门,终极则。”[2]所以儒家作为入世法,道家、佛家作为出世法,它们不能分离,要统一起来。林龙江劝说道人卓晚春成亲,是因为他考证出“黄帝老子释迦之教,亦有君臣夫妇之伦焉”[2],佛教徒、道教徒不应该抛弃人伦,也可以成家育子,这不得不说是对传统认知的一个颠覆,所以林龙江也要承受许多的不解、抵制。

倭寇入侵之前,剧作家安排了一场闹剧,闹剧的主角是老迈昏庸的守备吴方,和一群阿谀奉承的老兵。林龙江带着苦心钻研的《抗倭管见》,来面见吴守备,恳求及早防范,以减少倭寇侵扰带来的危害。吴守备和老兵嘲弄林龙江焚烧儒服、应试书籍的行为及不伦不类的穿着,他们故意把“抗倭”曲解成莆仙话里相似发音的“炕鸭”,并津津有味的谈论起美食,还将《抗倭管见》踩踏。这些腐败虚假的所谓官员,他们身在其位却不思社稷安康,只求自身口腹之欲,对林龍江的赤诚之心认为是“出家人多管闲事”,林龙江回应道:“鄙人所弘扬的三教,不是劝人出家,不问世事,而是劝士农工商,以出世心,做入世事,各精其业,各修其心,乐善好施,和睦相处,把人间变成佛国仙境!”

林龙江的志向是把人间变成“佛国仙境”,在他看来,“佛国”和“仙境”并不矛盾,虽然分属于佛、道两家的用语,然而本质是相同的。因为吴守备等不听劝谏,倭寇轻易地攻打到兴化城,幸好有过境的广东军帮忙,倭寇的第一次入侵被击退。事后,林龙江继续研读兵书,随时注意沿海倭寇的动向,并将修改过的《防倭管见》再次呈报给吴守备,然而却再次碰壁。林龙江作为三一教主,对后世影响深远,不仅因为他创新地提出三教合一的学说,也是因为他比常人更执著、更坚守,不管是学问知识还是具体要事,都积极担负起职责和义务。

二、无私与无畏

林龙江所处的时代正是倭寇扰乱东南沿海最为猖獗的年代,倭寇屡次扰乱攻陷兴化城池,沿途烧杀掠夺,百姓死者不计胜数,城内外尸横遍地血迹斑斑。剧中记叙了两次倭寇攻打兴化城,涉及到众多群体,郑怀兴通过典型人物和事件的描写,来揭露倭寇事件中多重的利害关系,具有强烈的对比,思辩色彩也浓重。通过分析战争这一特殊环境里真实人性的出席,可以看到剧作家批判和感叹的意味,以及林龙江的无私无畏的高尚品行。

卓晚春在剧中扮演点化、帮助、保护林龙江的角色,他会法术,还能预知未来,多次规劝林龙江保命要紧,逃入深山,不要去倭寇战争的最前线,这些都是为了测验林龙江,而林龙江每次都拒绝,表现出舍我其谁的无私无畏精神。郑怀兴认为:“历史剧中的艺术虚构,我常常添了一点神秘色彩,在历史的真实中留下想象的空间。”[3]246-247剧中多次出现卓晚春使用神秘法术帮助林龙江化解危难,也是剧情发展转折的关键地方,这种艺术虚构丰富了戏剧的表现特征,增添了剧本的玄思韵味。卓小仙的道家形象传达出的是一种豁达、乐天的仙人精神,他是出世精神的绝佳代表,而林龙江所背负的使命,促使他展现出带有哲人意味的勇士精神,他在奋斗,在看破世俗后,更积极入世,倾全力来化解、减轻这场倭寇灾难。

伊藤带领的倭寇第一次围攻兴化城时,正巧有一批调防过境的广东兵在城中,林龙江立即召集当地四乡绅前去拜请出兵。广东兵的将领郭路将军先以未奉上司之命为由推脱,接着直说需要一千两黄金作为犒劳兵士的条件。当时深知官场之道的乡绅王金富看出郭将军的意图,说道:“求神都要烧银纸,何况要请活将军。”在城池存亡之际,林龙江答应愿意筹足一千两黄金。精通兵法的林龙江再次献计,建议郭将军夜袭倭寇帐篷,此计果然生效,倭寇战败逃窜。到了约定犒劳广东兵的期限,众乡绅在危难解除后,都背弃之前的承诺,不愿意捐了,而林龙江就ww一人带着一百两黄金前去犒劳。恼羞成怒的郭将领和众士兵认为被戏耍,对林龙江拳打脚踢,而吴守备见状则赶忙逃离。原来众乡绅推测广东兵马上要离开莆田,故而敢赖账。郭路准备带兵在城里挨家挨户的催钱,林龙江怕酿造起另一件暴动的事,以一人之力极力拦下群情激愤的将兵,言辞正义,且绝不肯带路去扰民,却被脱下衣服绑在柱子上受鞭打。最后在卓晚春的带领下,众乡绅才履行约定将千金凑足。

在这场戏里,编剧把诸多矛盾放在一起,起先是酝酿,逐渐升温,直到林龙江被鞭笞而达到了戏剧高潮,这里涉及到三方势力,而核心焦点是金钱和诚信。王金福与周氏为代表的富人,为富不仁、精于算计,失信于林龙江和郭将领,并不以为然,反觉聪明。吴方守备做为城市镇守武官,昏庸无所作为,置守区百姓安危于不顾,贪财又胆小怕事,见林龙江深陷危机就赶紧逃跑,他是落后愚昧的官僚阶级的典型代表。郭将军带兵打仗,本职是守护一方安定,却以黄金作为要挟才肯出兵,在没有收足犒劳时,甚至要发动另一起暴力扰城的事,军事力量顷刻间会成为灾难的开端。林龙江因为正直、诚信反而受尽鞭打凌辱,身体上的受罪倒是帮助他道行的加深,认为自己“德还薄道犹浅心中之贼除未尽”。

原本在广东调防兵打退倭寇后,莆田绅民凑足千两黄金奉上就可,然而这里有个突转,乡绅们联合起来拒绝交犒劳金,而林龙江在约定日期,信守承诺,却被当做失信的人遭鞭打。那么,现实中人还应该讲诚信吗?中国自古以来就以诚信建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对诚信是十分重视,“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而当正直与诚信沦为弱势,这个社会就危亡了。郑怀兴有这样的认识,林龙江代表的是社会的良心与标杆,所以这些剧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世风日下,对当代人们的思考和行动也有警醒作用。在《林龙江年谱汇编》的“作序”里,郑怀兴提到:“从近代开始,中国就处于‘三千年未遇之大变局中,不时会听到人们感叹人欲横流,世风日下。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都可能发觉到,人们好像都在想如何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损人利己而达到丧心病狂的地步。以至廉耻不存,诚信丧失,欺诈现象无所不在,贪腐事件层出不穷。其实大家都明白,正直与良心,责任与道义,从来都是人性的根基。”[4]3

在倭寇第二次入侵中,全城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摧毁,乡民人人自危,各处逃难。林龙江担心城里的百姓,执意要回去解救,卓晚春就用树枝在地上画个圈施法术,让他隐身其中。此时王金福、周氏、小宝这逃难的一家子出现,王金福回头去找丢失的有账簿的包袱,周氏与小宝原地等待,却被王海与两倭寇发现且要杀害他们。林龙江就在附近,目睹这情况,不顾自身安危,立即跳出来阻止倭寇行凶。而之前倭酋伊藤嘱咐手下要礼待林龙江,要当面向他请教三一学说和“九序心法”,所以林龙江要求放了周氏母子,自己愿意前往。林龙江认出王海的兴化口音,质问他为何为虎作伥,王海认为为了金钱和权利可以不顾一切:“后来我跟倭人为伍,又懂得原来做倭酋,钱跟当官来得一样容易,生杀大权比当官还要大。”王海是典型的虚空主义者与享乐主义者,他曲解善恶是非,不信因果报应,认为这些只是唬人的。这种认识就势必将邪恶凌驾于法律与道德之上,走向犯罪作恶。林龙江惊讶王海不信因果报应才放纵猖狂,认为神道的威慑是很有必要,劝说他及早放下屠刀,避免遭遇恶祸。

林龙江计划通过当面劝说倭酋,感化他们以消除东南大患,他毅然、无畏地随王海过去与伊藤见面。伊藤是个嗜杀成性的恶魔,还为自己洗白说所杀的中国人是“贪鄙之辈,猥琐之徒”,而他对林龙江客氣有加其实是觊觎那能医病的九序心法。林龙江直接揭露了伊藤丑恶的嘴脸,肯定了中国正义君子的存在。林龙江本希望劝说倭寇及早回头,发现他们心智早已扭曲,杀人成习,最后卓晚春做法兴起狂风将林龙江解救出来。

三、慈悲与大爱

“汉民族之所以历数千年犹生生不息,顽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每当民族面临异族入侵、神州陆沉之际,总有一批志士仁人,挺身而出以抗强暴,为民立则立极。”[5]这也是林龙江精神的伟大之处。林龙江是慈悲的,他有颗体恤乡民、拯救世人的热枕心怀。从一悟道后,他就劳心劳力,献抗倭计策、请兵广东军、救周氏母子、勇斗奸细倭酋等等,一系列的举动是源于他无私的大爱。

尤其在第二次倭寇入侵中,林龙江原本可以早早地准备去城外避难,但是他没有,在《防倭管见》和操办团练都无法实施的情况下,依然和卓小仙两人在乡里敲锣劝乡民赶紧逃难。倭寇最终乘虚袭击了莆田,吴方守备和那些老兵毫不费力地被杀死,接着兴化城百姓遭到血洗。卓晚春拉着林龙江一家逃难到城外,但是林龙江感到“父老乡亲陷水火,龙江逃避有何颜”,认为“救一个算一个教心略安”。所以,在倭寇要杀害周氏母子时,林龙江因为慈悲和无私大爱,勇敢地站出来解救他们,也愿意为了乡民冒着生命危险与王海、伊藤对峙。林龙江的初心都是为了让乡民们免受灾难,因而将个人安危完全置之度外。

因为慈悲,所以宽容,希望更多的人悔改转善。戚家军赶来将倭寇打得溃败,此时兴化城已是尸横遍野。富绅王金富抢先回城,发现自己的祖厝被烧成灰,而林府的祖厝则完好地保存下来,这是因为倭寇畏惧林龙江的神力不敢动它。王金富嫉妒的火焰诱使他放火把林府烧成了灰。此时,林龙江一家和他解救了的周氏母子一同回城,他们发现林府的厝是被城里人放火刚烧不久,内心感到震惊与悲痛。王金富与周氏母子碰见了,都高兴对方还活着,当王金富又听到是林龍江救了他的妻与子,痛哭流涕,羞愧地说出是他放的火。林龙江见他心智未完全昏蔽,天良犹存,原谅并收留下了他。可喜的是王金富夫妇在经历林龙江的恩德过后,皈依三教,并且随后主动捐出一千两白银资助林龙江收尸掩骼。

卓小仙从仙游回来,将戚家军在兴化境内把倭寇扫荡一空的喜讯告知大家,但是“从莆田到仙游,沿路都是尸体,要是不赶紧收埋、火化,就会造成瘟疫流行,兴化百姓雪上加霜”。林龙江听闻,立即决定将祖上的部分田地卖掉来收尸埋骨、赈济灾民。剧本里,陈氏感念夫君乐善好施却常不得好报,责备林龙江,至此,全剧借陈氏之口将林龙江创立三一教的初心,以及在倭寇祸乱中的一系列义举交代出来:

陈 氏 相公呀!(唱)你一向乐善好施,奴从来不曾阻止。可是你好心何曾得好报,倡三教扬仁义却遭嗤鄙。你献上抗倭之策无人理,你周济逃难百姓谁支持?你带头请客兵保城抗倭,却换来乡绅失信你受笞!避倭乱你不忘扶危解困,却换来邻里放火毁府第!桩桩往事一追忆,心灰意冷泪沾衣!怜相公你性憨直,只宜在书房里著述,山水间隐逸,不能再出外做功德费心竭力又惹事生非。[1]336-337

这样,一位忧国忧民、慷慨大义的慈善先贤形象跃然而出。在卖田地和吩咐门徒收尸掩骼等事项一一落实后,林龙江吩咐周氏准备莲灯,要祭奠和超度在灾难中死去的亡魂,“教死者得安其灵,生者不病于瘟疫”,全剧在庄重、肃穆的氛围中结束。

据统计,自嘉靖37年至42年,倭寇侵犯莆田达9次,杀死百姓不计其数,林龙江前前后后5次用卖田的银两收埋、火化尸体骸骨共23000多身,收尸骨一百多担。林龙江及其创立的三教合一学说已成为提点世人的完美范本,目前在莆田,“全市有三一教祠堂、书院1300多座,信众遍布八闽及江、浙、豫、鲁、京、津各省市及东南亚、欧美等地,学说远播海内外”[6]。

结 语

中国戏曲素来有宣扬教化的作用,新编历史剧《林龙江》融进剧作家的创作意图与价值理念,寄予着剧作家深沉的哲思与现实关怀。此次《林龙江》的搬演是应时的,郑怀兴通过艺术化和戏剧化的呈现,将林龙江创教、抗倭的生平事迹带到当代来,展现了一位有着执著与坚守、无私与无畏、慈悲与大爱的高贵人格的教主形象,也带给我们许多的思考: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扬怎样与时代契合,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会影响现代人的生活多少,人们在利益与道德之间如何做选择?“戏剧作为了解、感受、理解和洞察社会的一种手段的特殊性质,它的具体性,以及它从不发表公开宣言这一事实”[7]92,关于以上问题与思考,或许可以在翻开剧本、走进剧场时去寻找与发现。

参考文献:

[1]郑怀兴.郑怀兴戏剧作品全集·第一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6.

[2]林兆恩.林子三教正宗统论·第一册[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

[3]郑怀兴.戏曲编剧理论与实践[M].台北:文津,2000.

[4]卢永芳.林龙江年谱汇编·序[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 3.

[5]郑怀兴.历史剧创作的史识之我见[N].中国文化报,2013-08-23(03).

[6]李金春.仙游社会各界举行纪念林龙江诞辰500周年活动[N].莆田晚报,2017-05-03.

[7]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磨难
一个人的好天气
潮细胞
夜里的光
文学里的磨难:经历终将变成铠甲
声声入耳
不断地向上仰望
呵护心灵
磨难
磨难是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