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元付 陈拓
【摘要】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方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根据腹部切口渗液情况分为A组(简易封闭负压引流)32例、B组(常规换药)35例和c组(碘伏清洗联合敷料覆盖)33例。3组患者均给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预防并发症,拆除液化缝线,消除皮下坏死组织等基础治疗。比较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相关临床指标。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88%,显著高于B组的71.53%和C组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少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换药和碘伏清洗联合敷料治疗方法相比,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换药次数,缩短其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患者可获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简易封闭负压引流;常规换药;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
高频电刀是腹部外科手术中常用的设备之一,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但临床长期实践表明,对于腹部手术患者来说,其术后存在一定的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风险[2]。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会增加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发生风险,并且会延长患者的切口愈合时间,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危害例。而近年来,随着肥胖、糖尿病的发生率升高及高频电刀使用频率的提高,导致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越来越高[4]。因此,积极探讨有效的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方法,促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对于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5]。笔者以下就对目前临床上应用的三种治疗方法一简易封闭负压引流、常规换药和碘伏清洗联合敷料覆盖在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治疗中的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旨在探寻最佳的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治疗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根据腹部切口渗液情况分为A组32例、B组35例和C组33例。A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5-67岁,中位年龄(43.5+11.5)岁;其中妇科肿瘤根治术患者8例,肠癌根治术lO例,剖腹探查术9例,胃肠破裂、穿孔修补术5例。切口长度≥5cm 19例,<5cm 13例。B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7-66岁,中位年龄(44.6+10.6)岁;其中妇科肿瘤根治术患者6例,肠癌根治术ll例,剖腹探查术10例,胃肠破裂、穿孔修补术8例。切口长度≥5cm 17例,<5cm 18例。C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23-65岁,中位年龄(45.5+9.8)岁:其中妇科肿瘤根治術患者7例,肠癌根治术9例,剖腹探查术10例,胃肠破裂、穿孔修补术7例,切口长度≥5cm 16例,<5cm 17例。3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下标准,经临床确诊为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在术后5-7天,患者主诉手术切口有较多渗液,或检查手术切口时可见敷料上有黄色渗液,大部分患者无其他自觉症状;患者的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按压手术切口皮下可见较多的渗出液,同时可见漂浮的脂肪滴和游离坏死组织:患者的手术切口不存在压痛、红肿等症状,且手术切口边缘无坏死征象;对患者的渗出液进行镜检可见存在大量脂肪滴,且连续进行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6]。②对本次研究内容知情,并同意的患者;③能够积极配合本次研究的患者。
1.3 排除标准
①手术切口发生严重感染,病伴窦道形成的患者;②手术切口伴随有肿瘤残留的患者;③手术切口存在血管或器官裸露的患者:④入组前2个月时间内服用过抗凝药物,或合并凝血功能异常的患者;⑤存在活动性出血或负压使用禁忌的患者。
1.4 治疗方法
3组患者均给予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预防并发症,拆除液化缝线,消除皮下坏死组织等基础治疗,在以上基础上,A组患者采取简易封闭负压引流,B组患者采取常规换药,C组患者采取碘伏清洗联合敷料覆盖进行治疗。具体治疗实施如下:A组:将患者术后留置的胃管盲端剪除,侧壁剪出若干小孔,小孔大小保持在2mm×2mm,将其制作成多孔引流管。然后使用无菌纱布包裹多孔引流管的有孔部位,将其覆盖于创面底部,不留死腔,使用3M大敷贴外封创面口,连接负压中心,将治疗负压保持在50-200mmHg之间。B组首先使用碘伏对患者的创面进行清洗,然后再使用浓度为0.9%的氯化钠溶液进行清洗,以此来减少碘伏对重组人牛碱性成纤细胞生长因子的破坏。清洗完成之后,在患者的创面内放置无菌引流条或引流片,然后喷洒重组人牛碱性成纤细胞生长因子,每日1治疗1次。c组:首先使用碘伏清洗患者的创面,然后根据患者的创面大小、形状及病情情况,选择合理的敷料。对于创面渗出液较多的患者宜选择藻酸盐或泡沫敷料;对于创面发生坏死的患者宜选择银离子抗菌敷料或镁盐类敷料,视患者的情况每日给予1-2次治疗。
1.5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
①观察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后患者手术切口部位无不适反应,红、肿、热、痛症状全部消失,且无分泌物,切口干燥,手术切口在4-6d能完全愈合,可进行拆线为显效。治疗后患者手术切口处稍有红肿,切口表面无分泌物,在按压时渗出少量澄清液体,手术切口在7-9d能完全愈合,可进行拆线操作,但是在拆线1-3d内要进行抗菌治疗为有效。治疗后患者手术切口长久不愈,且有大量黄色液体流出,部分患者甚至有粘稠液体溢出,出现红、肿、热、痛症状为无效。②记录3组患者的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内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A组总有效率为96.88%,显著高于B组的71.53%和c组的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患者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A组换药次数、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的一种常见并发症,属于一种无菌性炎症[7]。目前临床认为对于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关键在于及时发现,及早清除坏死组织及渗出液,避免引流不畅、渗出液聚集而引发切口感染[8]。临床上对于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方法较为多样化,其中常规换药、碘伏清洗联合敷料治疗及负压吸引等疗法是最常用的[9]。常规换药治疗过程中所应用的引流是一种被动引流方式,一旦患者的渗出液较多时,就必须频繁地为患者更换敷料,这不仅影响患者的切口愈合,增加了切口感染的风险,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也给护理人员带来了较大的工作量[10]。敷料的应用虽然能够促使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碘伏清洗联合敷料的方式,在换药次数、切口愈合及住院时间方面,与常规换药相比,并不具有显著的优势[11]。而负压吸引疗法能够及时清除患者创面的渗出物和坏死组织,同时对于改善创面微循环,促进组织水肿消退、刺激肉芽生长、加快组织恢复均具有良好的作用[12]。鉴于负压吸引的如此疗法,本从研究中,笔者简化了负压吸引疗法,使用无菌纱布代替了泡沫敷料,并根据创面的渗出液情况更换负压装置,经过以上改了形成了简易封闭负压引流疗法,该疗法在保留负压吸引良好疗效的基础上,还降低了负压吸引的治疗费用,避免了使用泡沫敷料易发生的堵管现象。
综上所述,与常规换药和碘伏清洗联合敷料治疗方法相比,简易封闭负压引流治疗方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能够显著减少患者的换药次数,缩短其切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患者可获得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开強.240例腹部手术皮下全层缝合与切口脂肪液化临床分析[J].云南医药,2016,37(01):112-113.
[2]孙雪峰.普外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围术期的预防和控制[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2):297-297,298.
[3]牛建堂.腹部切口脂肪液化12例临床分析[J].疾病监测与控制,2013,7(08):503-504.
[4]孔晓宁.腹部手术后切口脂肪液化38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03):83-84.
[5]谢宗敬.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医疗美容,2014,4(04):43-43.126.
[6]蔡向阳.普外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原因分析及防治探讨[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0):154-156.
[7]刘立新.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02):82-83.
[8]刘海生.腹部切口皮下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脂肪液化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6,54(25):33-35.
[9]薛结辉.用不同的方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7,15(03):61-62.
[10]王灿,果磊,李晶等.不同方法治疗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对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08):891-894.
[11]孙自杰,李健,彭静等.运用新型敷料治疗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5,30(05):683-685.
[12]吴长华,徐挺丽,纪建富等.置管持续负压吸引治疗腹部切口感染或脂肪液化[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53(09):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