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地协同模式是精准扶贫战略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探索。从社会资本视角看,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面临多重约束,内部社会资本稀薄、学校结构网络位置层次低等问题限制了学校的发展。校地协同发展模式促进了优质高职教育资源通向农村,探索了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途径,提升了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的服务能力。深化校地协同发展模式,关键在于促进农村职业学校社会资本再生产。通过政府对农村职校发展的制度化保障以重构学校社会资本,促进学校内部社会资本再生产,拓展学校外部社会资本,并实现内外部社会资本互动、融合与共生,从而推动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村职业学校;校地协同;社会资本
作者简介:唐智彬(1980-),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与职业教育政策。
基金项目:湖南省哲社规划一般项目“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校地协同模式研究”(编号:16YBA268),主持人:唐智彬;2018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一般资助项目“精准扶贫背景下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路径选择与社会效应研究”(编号:XSP18YBZ102),主持人:唐智彬。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8)03-0030-06
近年来,我国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地区的扶贫工作力度,并提出“精准扶贫”的战略理念。在各种扶贫措施中,发展教育被认为是贫困地区实现彻底脱贫的重要基础与手段,意义重大。作为直接服务经济社会的教育类型,发展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凸显,“学一门技能,脱贫一个家庭”成为许多贫困地区和职业学校的宣传用语。但从现实看,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服务能力难以适应贫困地区脱贫及发展的需求。在精准扶贫国家战略之下,农村职业学校要通过积极把握机遇,利用资源,一方面为所在地区反贫困行动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另一方面寻求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方式。校地协同发展模式正是在这一背景之下提出的。
一、职业教育校地协同发展模式提出的背景:社会资本视角的分析
受限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在发展上面临严重的资源约束。从内部看,这种约束主要表现在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方向与服务面向错位,办学层次与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社会需求,社会认可度低,家长与学生对接受农村职业教育的信心不足,不信任学校的办学行为与办学质量,师资流失严重,办学经费短缺,基础设施设备不足。从外部看,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强,投入长期严重不足,缺乏制度保障,“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严重等等,都极大地限制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从社会资本的视角看,上述问题的存在是由于: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在社会系统结构中的层级较低,汲取与动员资源的能力欠缺,在区域内与其他机构之间的互动关系较弱,社会关系网络位置边缘化。学校社会资本稀缺,进而影响学校办学质量提升和影响力扩大,陷入恶性循环的发展境遇。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一是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内部社会资本稀薄,关系网络松散。学校内部社会资本主要指存在于学校内部并能促进学校成员间的信任与合作,推动学校部门沟通与协调,从而增强学校内部凝聚力的关系网络。学校办学质量和社会地位如何,既影响学校及其内部成员在社会上的声誉与地位,也会影响学校内部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同时,学校办学水平本身就体现在学校的管理能力、制度规范水平以及成员精神风貌等各个方面。因此,由于办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等问题导致学校的区域贡献水平较低,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难以获取民众和政府的认可与支持,造成人心涣散、教师流失严重、学校管理与组织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问题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从社会资本的观点来看,这就是学校内部社会资本稀薄导致组织效率低下的表现。
二是在社会网络中,学校的结构位置层次较低,难以获得发展资源。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网络中行动者所处系统结构中的位置直接决定行动者获取嵌入在社会结构中各类资源或者关系的能力。在社会结构中,位置、权威、规则以及代理人是四个构成要素,并由此形成一个金字塔式的等级制结构特征。占据金字塔顶端的行动者在资源占据能力与信息获取方面都具有他人无法比肩的优势。从这一角度不难发现,贫困地区的农村职业学校在社会网络中处在非常边缘的位置。一方面,农村职业学校与县域内其他高中阶段学校在资源分配上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地方行政部门对普通高中支持和关注明显高于职业学校;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职业教育各类项目建设的基本思路就是“扶强扶特不扶弱”,示范校、重点专业、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等项目都是关注基础能力好、专业实力强的学校和专业,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则毫无竞争优势。
三是由于校际关系网络强度弱,限制了学校获取发展所需社会资本的范围与水平。社会资本理论认为,社会结构和社会网络中的行动者与其他行动者的联系紧密程度直接影响了其获得社会资本的能力。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的校际联系主要表现为与区域内其他部门的关系、与合作企业的关系、与其他跨区域学校的关系。总体来说,学校校际关系范围小、强度弱,从外部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也相对较弱。如,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在寻找和选择合作企业方面难度较大,合作的期限与方式缺乏话语权,学校也难以与其他高水平职业学校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此外,由于職业教育并非区域内民众最关注的教育类型和政府最关注的政绩,因而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在获得政府支持、民众信任等方面也存在困难,而这些又恰巧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关键外部社会资本。
二、职业教育校地协同发展模式的内涵及多重意义
(一)职业教育校地协同发展模式的内涵
为了切实推进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湖南省探索并实践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职业教育校地协同发展模式,经过接近三年的实践,已经初步取得了成效。2015年起,根据湖南省精准扶贫总体安排与部署,湖南省教育厅陆续制定了《湖南省教育厅教育精准扶贫试点方案》、《湖南省教育厅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规程》、《湖南省教育扶贫规划(2015-2020年)》等文件,为发挥教育在扶贫攻坚中的战略性地位,凸显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创新了职业教育扶贫的思路,形成了“对口帮扶”的发展思路。根据此思路,湖南省遴选11所基础条件好、办学水平高、师资队伍强的省级示范性职业院校,按照“专业对口、产业对接”的原则,对口帮扶湖南省怀化市的11个贫困县及其中等职业学校,形成了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新格局。从内容上看,高职院校从学校层面到专业层面均与帮扶对象紧密对接,同时服务对口帮扶县的相关产业,形成全方位的系统扶贫方案,也探索了一种新的职业教育扶贫模式——职业教育扶贫的校地协同模式(“校”是指高职院校,“地”是指对口扶持县及其农村职业学校),希望以此方式带动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和产业的发展。
从校地协同发展模式的具体内容看,高职院校为贫困县“定制”了全方位帮扶的服务内容。一是各个县的职业中专获得了高职院校的精准帮扶。以某结对子为例,双方所签订的《结对帮扶框架协议》中,高职院校为县职业中专提供了学校品牌使用、办学理念更新、特色专业群建设指导、专业课程与校本教材开发、教师培训、信息化建设与优质网络资源共享、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对口招生、项目申报等9个方面的帮扶内容,为期三年。9个方面的帮扶内容几乎涵盖了从学校管理到人才培养以及资源建设等各方面。在政策性帮扶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出资为帮扶对象建设实习实训基地。二是在帮扶县职业中专的同时,高职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结构,研究贫困县的特色产业布局、发展趋势与需求,并为其提供上门技术服务、产业技能培训、基层干部培训等方面的定向项目,对接贫困地区产业等方面的需求,带动全面发展。
校地协同发展模式是特定的精准扶贫政策条件下,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策略选择。从内容上看,这项政策既关注了高职院校通过资源输出的方式,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提升农村职业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又突出了通过改进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办学水平,逐步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精准扶贫”战略背景下的一项制度设计,校地协同发展模式之下,高职院校在为贫困地区职业学校输送办学理念、规范、制度、资源以及各类关系的同时,也通过与当地政府的合作,既促进当地产业的科学发展,并在与政府的互动过程中,帮助与强化当地政府对农村职业学校办学的关注和支持。从实施的效果看,校地协同对高职院校、农村职校以及贫困地区都产生了实质性影响,深刻改变了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生态。
(二)校地协同发展模式是向农村职业学校输出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
1.校地协同促使优质高职教育资源通向农村,改进农村职校内部社会资本质量。在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环境下,职业学校办学质量与发展水平受到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与投入水平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特点,这已经为多数研究所证明。校地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将优质高职教育资源通向农村,满足农村地区对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需求,突破了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限制,改善了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条件与办学质量。从目前的实践看,校地协同发展模式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优质高职教育资源通向农村。
第一,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充足而优质的资源供给是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其目前发展面临的重要限制。校地协同发展模式下,高职院校通过多种方式为农村职校提供优质资源,如学校品牌共享、合作招生的优质生源共享、合作企业信息共享、教学资源共建、组织教师学习班与学生对口升学等。
第二,优化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师资队伍。近年来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优秀教师大量流失,现有师资队伍优化难度大,人才引进困难。在校地协同发展模式中,高职院校与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在促进人力资源交流与优化方面形成了长效机制。以教师培训为例,一方面,示范性高职院校定期派出优秀教师到农村中职学校现场教学,通过课堂听课、集中授课等方式,为学校开展全员教师培训。另一方面,农村中职学校选派教师到高职院校跟班学习,全面了解与学习职业教育课堂教学、项目申报与管理、学生管理等多方面的做法与经验,通过培养骨干教师带动农村职业学校整体队伍建设。师资的交流合作机制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冲击与革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与理念,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水平,改善教师的专业情意和职业精神,促进农村地区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全方位提高教师队伍的水平,提升学校人力资本积累水平,教师的工作效率与工作能力得到提高,教学质量不断改进。二是通过外部模范激励和引领的方式,在教师群体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与工作氛围,强化教师对学校与组织的认同和归属感,并提升教师尊严感和幸福感,激发工作积极性和干事创业热情。在这个过程中,学校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人事管理的成本也将随之下降。从社会资本视角看,成员对组织认同度提高、成员之间的信任提升以及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效率与水平的改进,是增进组织内部社会资本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对于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而言,建设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在教职员工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和精神面貌,是学校摆脱困境、实现总体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改进学校管理,创新学校制度。贫困地区职业学校的落后,一方面,体现为优质教育教学资源、优质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缺乏和人才培养质量缺乏保证等;另一方面,缺乏制度规范与管理模式的保障则是学校一直处于低水平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规范制度,实现科学管理,才可能保证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开发和人力资源的最优利用。校地协同发展模式下,高职院校通过了以下几种方式改进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的管理模式与制度建设:一是高职院校将部分优秀管理干部派送至帮扶学校,任职学校的中层及以上岗位,长期驻校,实质性地参与学校的管理;与此同时,贫困地区职业学校选派管理干部交流到高职院校任职,现场学习学校管理,通过“干中学”改进管理意识,提升管理能力。二是高职院校为农村职业学校定期举办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内容涵盖学校管理、学生管理、项目管理、人事管理等多个方面的通用性和专门性管理内容,全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三是高职院校将一系列具体管理模式与制度规范文件直接引进到农村职业学校,通过校本化改造并进行实施,实现农村职业学校各项制度的升级与更新。先进的学校管理模式与完善的制度规范本身蕴含了规制性、规范性要素,实现了学校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在高水平的管理模式和规范的管理制度之下,既能促进學校各类资源的有效配置与合理利用,引导学校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按照相应的管理职责各行其是,促使学校日常管理工作的规范化、高效化和科学化,保证学校各项工作按照既有的规范开展,同时又适时创新,不断提升工作绩效。
2.校地协同发展模式推动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有效改善农村职校社会资本汲取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投入更多的资本在低收入人群的身上,使他们在接受较多的教育与训练之后,增进收入[1]。因此,政府要通过实现教育的机会均等,保障社会成员都能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从现实情况看,越是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分布越少,民众接触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机会越少,有研究者将其总结为“公平性缺失引发的职业教育机会的区域性失衡,支撑性不足引发的核心教育资源的匹配性失衡,协调性孱弱引发的职业教育结构的局部性失衡,水平性阻滞引发的人才培养质量的效力性失衡”[2]。以湖南省为例,5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分布在长株潭地区;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2所在长沙。除此之外,从地域分布看,高职院校办学地点城市取向特征明显,65所高职院校中,没有学校选择县城或县城以下地区作为办学地点。从办学效益的角度考虑这一选择无可厚非,但城市导向办学带来的最为明显的问题是缺少立足于农村地区、支持农村地区发展的高水平职业学校,职业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这样一来既不利于扶贫工作的发展,也对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完善造成负面影响,长此以往必将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态,也极大影响了农村职业学校社会资本能力与水平。
针对农村地区职业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困境,校地协同发展模式将通过资源的流动与互通和提升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等途径,实现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其深刻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突出公平公正的职业教育发展价值观为引领。校地协同发展模式通过对口帮扶将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通向贫困地区,以补偿式的倾斜政策对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过往发展所欠的“旧债”进行弥补,使得贫困农村地区民众获得平等接受优质职业教育的机会,从而获得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会。这是突出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也是一种极为宝贵的发展价值取向。二是通过提高办学能力实现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均衡发展的本质在于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低质量的职业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办学目标。高质量不仅需要优质教育资源保证,同时,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者理念与管理方式、教师的专业能力与职業精神、学生的素质等方面也是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因而校地协同发展模式突出了对上述内容的关注。三是实现贫困地区农村职业教育特色发展。有研究者认为,特色化资源主要指的是所提供的职业教育服务要体现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及其技能人才需求。“资源均衡阶段学校的外延式发展、依附性发展和同质化发展模式,必须转变为质量公平阶段的内涵发展、自主发展和特色发展模式[3]。农村优质职业教育资源与学校特色发展之间形成一个较好的匹配点,在实现均衡发展的基础上,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心由保障农村地区以及农村地区人口平等享受教育资源逐步转向为分享特色化资源。通过实现区域内职业教育均衡发展,农村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外部环境得到改善,享受与城市职业学校同等发展机遇与资源,社会资本的汲取通道与方式都将得到极大改进。
3.校地协同发展模式提升农村职校服务能力,促进其提升外部社会资本水平。当前我国处于扶贫攻坚的关键期,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内生发展动力的重要基础,国家扶贫资金到了地方上要求将其中70%左右用于产业扶贫,涉及对象最广、涵盖面最大,是实现好精准扶贫的关键。职业教育作为智力扶贫的一种重要方式,被寄予了较高的期待,也赋予了重大的使命。校地协同发展模式通过智力支持和产业发展扶持的方式,积极参与到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具体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身的优势。在服务产业发展方面,省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按照高职院校专业优势,对接地区产业重点,促进专业服务产业发展。如某贫困县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及农业资源,是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传统工艺品种类繁多,特色鲜明,但工艺品的工艺水平与文化底蕴需要提升,旅游服务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因此,省教育厅安排了有工艺美术类专业特色的示范性高职对接该县,重点围绕该县的传统工艺品产业和旅游服务,推广了该校的“人才培养、技艺传承、文化研究、创新研发、传播推广”五位一体工艺传承创新体系,升级传统工艺,开发新型产品,并不断提升该县的旅游服务水平,在保护传统产业的同时,促进了县域就业、创业等工作全面发展。
通过结对帮扶的协同式发展,深度开发农村中职学校本身的资源,在提升办学质量的同时,发展学校个性,实现农村职业学校高质量有特色发展。在校地协同发展模式下,贫困地区中职学校获得了从理念到条件、从教学到管理、从项目到机制等多方面的迅速成长,办学水平得到提高,成为推动贫困地区发展的重要力量。正是由于农村职业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的增强,其在区域经济社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进而在社会系统结构中的位置层次得到提升,从而影响学校汲取内嵌于社会结构中的资源或关系的能力,也改进了学校外部社会资本的水平。
三、促进农村职业学校社会资本再生产:优化校地协同发展模式的策略选择
对于贫困地区职业学校的发展而言,社会资本价值的深化,需要职业学校社会资本的整合、内化和再生产,经过这一过程,实现职业教育校地协同发展模式不断深化,从“对口援助”式帮扶,到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实现“自主成长”与可持续发展,改变以往扶贫过程中的“输血式扶贫”。
依据帕特南对社会资本的分类,组织的社会资本可以分为组织信任、互惠规范和交际网络的集合。组织信任指的是各类利益相关者对学校教育质量、管理水平的认同与信任;组织的互惠规范指的是学校在一定的制度框架下形成的稳定的、多赢的共同契约或者规范;交际网络则是指在组织与外部环境及组织内部群体通过互动所构成的关系和网络连接。他认为社会资本的这些特性能够帮助提升社会效率,促进协调行动[4]。理解社会资本,社会网络、行动者以及资源是三个核心要素。从组织社会资本的特征来看,可以简要概括为:通过政府为农村职教发展提供制度化保障以促进学校社会资本重构,促进学校内部社会资本再生产以及拓展外部社会资本汲取渠道。
(一)以校地协同为契机促进政府对支持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制度化保障,重构学校社会资本
对于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而言,组织在发展过程中,资源的获得与社会资本的积累,政府在其中的作用是关键性的,校地协同发展模式就是一种典型的通过政府行为而实现的。从重构农村职业学校社会资本的角度看,以校地协同为契机,通过政府完善相关的制度设计,并强化制度执行力度,为农村职业学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由于现行的职业院校对口帮扶的政策与制度都是临时性的,这些虽然在短期内能够为贫困地区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资源与机会,但这一政策并不能成为农村职业学校长期的制度保障。因此,从根本上说,需要政府针对贫困地区的现实需求,加大支持农村职业学校发展的制度设计,并强化制度执行。在制度设计环节,政府应依据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环境与教育生态,根据精准扶贫的政策契机与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长期需求,制定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短期措施与长期制度,将职业教育发展作为贫困地区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明确部分补偿性扶持政策,明晰政府在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责任。地方政府要将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与精准扶贫战略及规划结合起来,统筹规划、资金以及经费,通过明确相关发展政策、资源以及经费,改进农村职业学校的基础能力建设,提高办学质量,从而促进学校自觉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激发学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与此同时,强化相关制度的执行与督导,确保制度落到实处。作为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关键资源,制度环境将决定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社会资本的获取方式与渠道,是重构学校社会资本结构的制度保障。
(二)通过校地协同促进学校内部社会资本再生产,确保学校自身可持续发展
“对口帮扶”仅能让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积累自身发展短期所需的社会资本,却并非贫困地区职业学校发展的长久之计。学校只有在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和消化通过对口帮扶等方式而输入的各种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才能实现学校内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增进组织社会资本积累,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校地协同过程中实现学校组织内部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策略选择:首先,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要通过与先进地区职业院校的交流与互动,积极主动地理解并接受先进职业教育理念,树立科学的职业教育发展观与办学理念,实现学校管理、教師发展、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等多方面的理念转换,以先进的理念引领学校发展,以科学的手段激励教师参与学校发展,促进学校内部信任的提升,改进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管理部门与教师、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的信任,促进合作,减少不信任与内耗。其次,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要实现内部管理制度体系的变革与规范。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规范农村职业学校在运行过程中的行为,减少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与水平。与此同时,科学的规范化管理促进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强化组织凝聚力,塑造团结向上的组织文化,提升内部成员对学校的责任感与对职业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再次,农村职业学校要善于利用机遇,把握关键资源,凝炼学校发展的核心价值观,实现特色发展,并向外界展现学校办学特色与办学实力。贫困地区职业学校要在自身实力不断得到改进的基础上,通过对发展实践的关注与总结,不断凝炼学校的发展核心价值观,向外界树立自身改革与发展的良好形象,利用各种机会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促进社会与公众了解学校的办学,充分利用学校开放时间,将社区与媒体请进学校,改变以往外界对学校的刻板印象,充分展示学校发展的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校形象的改善与学校特色的形成,是极为重要的社会资本,将为学校争取更多外界支持和汲取社会资源奠定基础。
(三)以校地协同发展模式不断拓展学校外部社会资本汲取渠道
组织的外部社会资本指的是学校作为社会中组织个体而获得的社会资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来源:一是组织的纵向联系,如职业学校与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校的下属机构等;二是学校的各种横向联系,如校地协同发展模式中的校际联系、学校与其他兄弟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甚至个人等。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系,作为组织的学校拓展外部社会资本汲取渠道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资源。
在校地协同发展模式下,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要稳定外部社会资本汲取通道。一方面,农村职业学校要利用校地协同发展的政策契机,与帮扶学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合作关系有赖于利益均衡机制,简单的“强-弱”帮扶模式并不可持续,在实现帮扶的同时寻求资源输出学校的利益需求才可能实现多方共赢机制。因此,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要充分调动自身在区域内的各种社会网络,并积极促成帮扶学校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在形成利益均衡机制的过程中,稳定与帮扶学校的合作关系,搭建一条长期的外部社会资本的获取渠道。此外,农村职业学校要通过校地协同模式进入对口学校的社会网络,利用帮扶主体学校更广的社会网络关系,主动拓展内外部社会网络关系或者资源,不断拓展自身的优质资源的来源渠道,进而转变为自身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贫困地区职业学校要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逐步占据区域社会网络中的有利位置,从而扩大自身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作为学校关键资源的控制者,地方政府对职业学校发展的影响深刻,也是学校外部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在校地协同发展模式下,不断加强自身与区域政府部门以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联系,以学校的区域贡献获取政府的支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对校地协同发展模式以及学校自身发展的支持,从而提升自身资源获取的质量与数量,转换为自身发展的社会资本。
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要以推进校地协同发展模式为契机,促进整合学校内部社会资本,使学校在更新发展理念、改进管理水平、提高办学质量的过程中,优化发展资源,进而实现自身在社会网络中有利位置的强化,改变学校在系统结构中的低位状况,并强化在社会结构中与其他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强度,提升汲取社会资本的范围与质量。在此基础上,贫困地区农村职业学校促成内外部社会资本的互动、融合与共生,促进学校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
参考文献:
[1]盖浙生.教育经济学[M].台北:台湾三民书局,1985:14.
[2]朱德全,杨鸿.职业教育城乡均衡发展问题表征与统筹保障[J].教育研究,2012(3):57-65.
[3]冯建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式的转变[J].中国教育学刊,2012(3):1-4.
[4]Putnam, R.D, Bowling Alone: The Collapse and Revival of American Community(New York: Simon & Schuster,2000).
责任编辑 肖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