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中晋地民歌的音乐性探析

2018-06-15 18:32易柯宇
艺术评鉴 2018年8期

易柯宇

摘要:《诗经·唐风》和《诗经·魏风》是晋地早期民歌艺术的的代表,春秋时期晋地民歌的音韵优美、乐句流畅、曲调丰富,在研究晋地音乐、文学的艺术性和思想性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魏风》 《唐风》 音韵美 乐句美 曲调美

中图分类號: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8-0014-02

自古以来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就密不可分。先秦时期,诗乐舞是人们表达感情、抒发思想情怀最普遍的艺术形式。《乐记·乐本篇》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论,神人以和”。《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乐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如顾颉刚所言“《诗经》所录全为乐歌”。《诗经》共305首乐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国风》又是我国最早的民歌选集。

《诗经》十五国“风”中《唐风》与《魏风》都是产生在今天的山西境内,属于晋地早期的歌谣。《唐风》与《魏风》所产生的地区正是当时黄河文明的核心地带,同时这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唐风》12首与《魏风》7首,这19首作品展现出了晋地文学艺术的早期形态,这19首晋地早期民歌是黄河文化的产物,极具纪实性,对现今的文学与艺术研究领域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晋地民歌从内容上反映出了当时晋地社会生活的地理环境、政治生活;反映了晋地人们的爱情与婚姻及耕织、狩猎、采桑等农业生活;反映了晋地的民俗民风及人民的审美意识。晋地民歌音韵优美,曲式丰富多样,语音简朴、明净又生动,反映了春秋时代晋地民间音乐文化的特点。

一、《唐风》《魏风》语言的音韵美

(一)摹声摹形的重言和双声叠韵

重言叠词的运用不仅能摹状拟声,还能凑足音节,促成节奏格局的形成,使节奏变得平稳,句子变得齐整和谐。在《国风》晋诗19首中重言叠词的运用十分丰富,如用来表示声音的“坎坎”伐木声,“肃肃”鸟煽动翅膀之声;用来形容事物状态的“纠纠”描摹葛鞋缠绕交错的样子,“凿凿”形容石头在水中很鲜明的样子,“皓皓”形容石头很洁白,“粼粼”形容水清见底的样子,“湑湑”“菁菁”树叶茂盛之状,“悠悠”用来形容天空高远之状;用于描写人物状态的“掺掺”形容女子手柔弱纤细的样子,“提提”描写走路舒适安详的姿态,“闲闲”形容从容不迫的样子,“泄泄”描写人多的样子,“瞿瞿”形容人谨慎警惕的状态,“蹶蹶”形容人勤奋向上的样子,“休休”形容人安闲自得的样子,“踽踽”“睘睘”描摹人孤独无依之状,“居居”“究究”描摹人傲慢无礼之状。

《国风》晋诗19首中的双声叠韵词也极其生动形,增强抒情描写的效果,并使诗歌的节奏整齐,增强了音乐美。如叠韵词“宛然”“沮洳”“无度”“如玉”“椒聊”“绸缪”。双声词“硕鼠”,这些双声叠韵词吟起来促使气息流畅,声腔统一,富有韵律感,同时还惟妙惟肖地表现出事物、人物的声色状貌,感觉跃然纸上,给人身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

(二)音乐性的多样韵律

自古以来诗歌的传统就是对韵律的运用。王力认为《诗经》韵分辨二十九部[1]。《国风》晋诗19首中用了阳部、月部、幽部、侯部、质部、药部、真部、蒸部、觉部、鱼部、脂部、耕部、职部、歌部、元部、屋部、宵部、之部、文部共19部[2]。在《国风》晋诗19首诗歌中用韵的方式也丰富多样。

虚字用韵。孔颖达在《关雎》诗后疏中曰“诗之大体,必须依韵,其有乖者,古人之韵不协耳。之、兮、矣、也之类,本取以为辞,虽在句中,不以为义,故处末者,皆字上为韵。”在《国风》的晋诗十九首中如“之”者,《唐风·有杕之杜》中“中心好之,曷饮食之?”。“兮”者,《魏风·十亩之间》中“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此类虚字,上为韵,无实意也。虚字用韵是为声韵协和,能使曲调谐和,同时也有利于情感的延续。

顾炎武认为古人诗歌“言尽而意唱,歌止而音不绝,意尽而文不足”。在古时由于歌唱需要,虽然意义已经表达完全了,但是音声不停,所以要加上不表意的字来补足,使音声和谐,也促使情感的抒发,这正是因为有虚词的运用。

二、《唐风》《魏风》乐句的线条美

《诗经·国风》中的19首晋地民歌,音韵之美,节奏感之强,在乐句句式上既有齐言乐句,又有长短间隔、相互交替杂言乐句。

(一)乐句节奏平稳、和谐的线条发展

齐言乐句的歌谣全部都是四言一句,一句两音,重章复迭,给人整齐、匀称、均衡的美感,吟诵起来朗朗上口,完美地体现出了音乐的平衡美。两音节为一停顿,这种二拍子的节奏韵律使人感觉铿锵有力,明快爽朗,节奏平稳凝重。如《魏风·葛屦》《魏风·硕鼠》《唐风·蟋蟀》《唐风·有杕之杜》。

五言句在一般在传统诗体歌谣中,都是偶尔用之,例如《魏风》和《唐风》中出现的有《魏风·伐檀》《魏风·汾沮洳》《魏风·园有桃》《唐风·山有枢》《唐风·扬之水》《唐风·绸缪》《唐风·杕杜》《唐风·羔裘》《唐风·鸨羽》《唐风·无衣》。这些作品中的五言句在诗中都是偶尔用一至三句。

(二)乐句节奏参差错落、平中求变的线条起伏

一般的传统诗体都是平整的四言句,在《国风》晋诗19首中出现有三言至八言的各种句式。这些杂言形式的乐句灵活多样,长短有致,富于变化,极具表现力,给人一种波澜起伏的感觉。

《国风》晋诗19首的这些歌谣中,三言至八言乐句以不同形式的组合,不同句式的参插促使作品音乐感的推动与发展,使呼吸气口有快有慢,推动情绪变化,让作品更具流动性。给人高低起伏的变幻之美。

三、《唐风》《魏风》曲调的复沓美

《唐风》和《魏风》中民歌曲调以的重复和变化重复为主,节奏以齐言四句为主,杂言乐句附之穿插。《唐风》和《魏风》单从曲调结构上看比较简单,只有两种形态:“同调体”和“复调体”。

(一)悠远回环的平衡之美

《国风》晋诗19首中“同调体”的诗歌大都是“分节歌”的形态,以同一曲调反复多段歌词的歌曲形式,其中各段歌词在字数、韵律等方面均大体相同。“同调体”形态的诗歌中又分为“主歌重复结构”与“主歌+副歌重复结构”。

“主歌重复结构”的诗歌有《汾沮洳》《陟岵》《十亩之间》《伐檀》《硕鼠》《蟋蟀》《山有枢》《绸缪》《羔裘》《鸨羽》《无衣》共11首。在“同调体”的“主歌重复结构”中《汾沮洳》《陟岵》《伐檀》《硕鼠》《蟋蟀》《山有枢》《绸缪》《鸨羽》是3段的重复乐段,《十亩之间》《羔裘》《无衣》是2段的重复乐段。

“主歌+副歌重复结构”的诗歌有《园有桃》《有杕之杜》《杕杜》《椒聊》《采苓》共5首,其中副歌的词是完全重复的。在“同调体”的“主歌+副歌重复结构”中《唐风·采苓》是带副歌的3段重复乐段,《园有桃》《有杕之杜》《椒聊》《杕杜》是带副歌的2段重复乐段。这种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同调体”曲调给人以一唱多叹的深情之感。

(二)不失变化的“中和”之美

在《国风》的晋诗19首中还有几首属于“复调体”形态,它是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曲调,唱多段歌词的歌曲形式。在《魏风》与《唐风》的“复调体”形态的诗歌中分为三种,第一种:“第一曲调主歌重复+第二曲调后置尾声的两段体结构”。这类重章附句的诗歌,在晋诗19首中有《唐风·扬之水》。

第二种:“第一曲调主歌重复+第二曲调主歌重复的两段体结构”,两段旋律各自重复连缀。在晋诗19首中有《唐风·葛生》。

第三种:“第一曲调主题+第二曲调主题直接连缀结构”,两段诗歌毫无规律,两个单一曲调直接连缀。在晋诗19首中有《魏风·葛屦》。

《国风》中的晋诗19首中,除了单曲连缀诗歌《魏风·葛屦》没有重复词曲外,其余18首诗歌的反复吟唱都流露出音乐的一种复沓美。这种反复强调、重复吟唱是一种思想与态度的表达,是强调主题的一种方式,既突出了事件,又抒发了感情。

四、结语

《诗经·国风》是我国最早的民歌选集,其中《魏风》《唐风》是反映早期晋地民歌创作风貌与晋地早期历史生活各方面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晋地早期民歌的音乐性也有着极大的价值。晋地是我国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地,对晋地文化与艺术的探索与研究是文艺工作者们的责任。

参考文献:

[1][2]王力.诗经韵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韩军.晋之风山西民歌研究[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2.

[4]李政清.《詩经·唐风》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9年.

[5]侯玲.《诗经·魏风》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喻贵珍.音乐与民俗视域下的《诗经·国风》考[D].重庆:西南大学,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