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
王 倩 任教于西安市铁一中,所带学生高考成绩优秀。郑州铁路局骨干教师,西安市教学能手。2005年获全国中语会“创新写作教学与研究”课题成果展示会观摩课一等奖;多篇论文获全国、省市区级一等奖;参与编写《唐诗鉴赏辞典》(中学版)、《“新课程”读本》等书;参加国家“十五”“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并获奖。
冯延巳应当庆幸,他死在自己早年与之交游的南唐中主之前。他不必像韩熙载那样,以纵情声色来消除后主李煜的猜忌,以醉生梦死来抵御内心的荒凉与人生的荒诞;他不会绝望地看着南京城陷,看着李煜赤身被押出京城;当然,他也不会听到“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李煜《破阵子》)的动地哀声。他一直活在南唐先主、中主在位的“春天里”。
冯延巳曾身历南唐繁华——李璟即位后颇为奋发,攻楚灭闽,“三千里地山河”堪称壮丽。冯延巳以词臣之资而登相位,虽则时人对其政治才干及人品风评不佳,他本人仕途也有蹉跌,但他始终得到李璟的信任,与其同为一党的宋齐丘、陈觉、李征古等人皆被李璟铲除,而他却得善终,其人生大体如春花明丽、春风和煦。但南唐君臣奢靡无度,内政腐败,李璟在位时便党争不断,国力日蹙。北方有后周南征进逼,李璟卑言逊词,依然保不住江北之地,向后周割地称臣方得苟安。从春盛时春水柔波、春花满眼、蜂舞蝶狂、鱼跃虫鸣,到暮春时寒烟凝碧、落红万点、莺老鹃啼,南唐的繁荣只是一个短暂的“春天”,而冯延巳人生的后半程所见已是“暮春”景象。南唐的太阳已西沉,天色渐黄昏,于是伤感忧愁成了南唐君臣皆易感的流行病:李璟叹息“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摊破浣溪沙》),词中的春恨秋思正是他深感无力而备受煎迫的危苦感慨与忧国之情的婉转表达。而冯延巳也在词中吟唱“满眼悲凉,纵有笙歌亦断肠”(《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侣》),“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鹊踏枝》),那些迷离朦胧、没有确定属性的忧愁正像暮色中的幽幽春烟。
南唐君臣皆“呼愁”,那不是一个人隐秘的忧伤,而是群体共有的心灵失落与黯淡情绪,而这些“呼愁”似乎使得南唐的暮气更重了。在这样的气氛中,冯延巳一组多写生活欢乐的《抛球乐》殊为难得。我试析这六首词作的前两首,从中感受冯延巳“热情的执著”,也希望借此掀起他心灵帷幕的一角,发现这位让皇帝也叹服其词才的南唐士大夫的“心灵图景”。
“抛球乐”是唐教坊曲名,《唐音癸笺》有云:“‘抛毬乐,酒筵中抛毬为令,其所唱之词也。”它原本为佑酒佐欢之曲,冯延巳作《抛球乐》亦不过抒写花间樽前情怀。不过冯词没有花间词中常见的色欲,而有流连光景的情致——花间词为伶工之词,而南唐词为士大夫之词,后者眼界大,感慨深,格调高。
《抛球乐·酒罢歌馀兴未阑》写宴饮之乐,从始至终,兴致不衰。其实,庸常生活里,欢乐太多太久,会让一个心志不大强健的人心生厌倦,显然,冯延巳有极健康的“胃口”,可以消化长久不歇的欢乐。那是一个早春,在微寒的天气里开琼筵,对金樽,有酒无歌未免无趣,于是清歌助兴,宾主言笑晏晏,不觉酒酣耳热,酡颜渐显,歌女们略有疲态,高歌暂歇,席间一时间安静下来。但词人的心还未从热闹中抽离,响遏行云的歌声似乎还萦绕在耳边。他意兴犹浓,总得找点什么消遣,以此填满他追逐欢乐而还未餍足的心。于是,他信步行至桥边,桥边风景清绝,小桥映波如圆月,桥下水清鉴影,水流脉脉无声,流水里漾着他的影子……有高级审美能力的词人能投入推杯换盏、笙歌不绝的享乐,也能爱赏这清淑之境,他在此间徘徊,如此一来,他就在风景里了。独立水畔的词人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如有伊人相伴,共享此初春风物,风景里便带了一丝丝甜意。
毕竟春尚早,一树梅花繁枝如雪,欹斜梅姿投影于波心,水色更增清丽。此时一片风来,盈盈梅蕊飘落,随水流转,微波摇动梅影,水上的梅花又多了几朵,点点簇簇洁白与恍惚迷离的梅树倒影是这时节里独有的美丽。美丽不可停留,最终都会被如水逝去的时间带走,不多久当有落梅纷纷,想想顿觉有丝丝缕缕的感伤,但很快又被美景所引发的愉悦覆盖。冷峭的风也恁的无情,罗衣轻薄不能御寒,着上似如无物,风轻易便侵入衣裳里。衣袂飘举固然好看,但词人此时真切地感受到风袭来的寒气紧贴着身体,要夺走刚刚酒后的暖意,这贴着肌肤毛发寒冷也在提醒他:天色已晚,该与和一天的欢乐告别了。然而,他绝不愿告别。
“风入罗衣”与“小桥流水”两句合在一起,形象、意境颇似冯延巳《踏鹊枝》中“独立小桥风满袖”一句,都有清寒之意。但《抛球乐》是动,《踏鹊枝》为静;前者有流连爱赏之意,后者有孤独寂寞之感;前者的底色是爱悦欢喜,后者是忧愁伤感。词人盘桓小桥清水之畔,静观波摇梅蕊,深感风寒贴体,这都不过是欢乐向着更欢乐进发之间的“中场休息”。春天刚开了头,梅花依旧美丽,词人怎么舍得离开?他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自然发出“切莫想着归去”的劝告。这劝告或许是对酒筵上宾客而说,更有可能是对自己的鼓励:这一个晚上不能白白放过,一定要欢饮达旦,一定要有笙箫乐舞、檀板清歌不绝,这样才算不辜负了自己和春天。后世晏殊和欧阳修深得冯词意趣,晏殊“香园香径独徘徊”(《浣溪沙》)、歐阳修“直须看尽洛阳花,始共春风容易别”(《玉楼春》)皆有冯词流连光景之情,亦有“赏爱之深情”,但晏词有伤春之叹,欧词有别离之苦,冯延巳此词则有属于初春时节的明亮的快乐。
对于刻意寻找欢乐的人来说,不管天气时日如何,总能收获不尽的欢乐。《抛球乐·逐胜归来雨未晴》正是一曲春雨中的欢歌。“逐胜”是序曲。那应当在仲春时节,一树树花开,桃艳杏娇,草木日渐葱茏,即使细雨如雾,沾湿衣裳,也挡不住紫陌上游人纷至沓来。冯延巳自不能错过这光景,雨中叶嫩花姣,别有动人情致,冯延巳“逐胜”所见当有可观可玩处。然而,大约是因为游春之乐太过寻常,太多人歌咏过动人春色,自恃才高的冯延巳偏要写归来宴饮之欢。词人登楼开筵,雨未断绝,天色还阴沉,风渐渐劲急,墨色的云也流动,雨意有渐歇之意。词人长身玉立,凭楼望远,只见芳草离离,虽看不见“细雨湿流光”细致景象,但朦胧烟雨、春烟自碧,这也极美。风更迅疾了,立于高楼的词人觉得风如浪,一层层卷过来,身体发肤也能感受到风的重量,不过他并不觉得凄凉,风卷过去,团团烟雾变轻变淡了些。草色烟光流荡闪烁,引起词人心思微妙的变化,“逐胜”所见风物已被抛诸脑后,比之随众游览春光,这天欲雨欲晴之际的美丽完全属于他,也更让他沉醉。
触目有林花着雨胭脂润湿,盈耳有出谷娇莺啼如软语,这些自然馈赠的极细微处的声色之享,总属于词人,因为他有敏锐的感觉和善于发现美的心灵,太粗糙的心不会为两三声莺啼触动,习惯于庸俗的眼睛能接受繁花满树、桃红柳绿,却未必留意于草色烟青。当然,冯延巳有被高雅的贵族文化熏陶过的过分精细的情致,说到底,他是一个生活优裕而安于享乐的士大夫,他不像陶渊明那样与山水田园融为一体,山光水色、桃坞村舍、鸡鸣犬吠就可以满足陶渊明的心灵及审美需求,冯延巳还追求文化与地位赋予他的“特权”——酌酒对花、以莺声下酒之外,他还需要乐妓歌声来把欢乐注满心间,于是“水调”乐曲歌声便飘荡在酒筵上。“水调”绵长,微醺时听,更觉曲调悠远,风把歌声送到更远处,灰色天宇中的流云似乎也因之渐渐散去,欢乐乘着醉意弥散到楼上的每一个角落。
在花馨酒香中,众人都醉了,冯延巳应该是醉得最忘我的那一个吧!但他醉而不失态,依然保持闲雅的风度。你看他缓缓举起尊贵的金杯,醉眼矇眬,目光温柔,眼睛慢慢停在每一个人脸上。“谁该领受享用这一杯最尊贵的酒呢?”他说,“该是这席间最有情的那一个吧?”没有答案,因为宴会还在进行,欢乐未央。而冯延巳不问尊卑,不论颜值,只将热情投注于“当筵最有情”者,正是因为他怀有真挚而执着的深情,这份深情与爱情无关,与色欲无关,是他对世界、对人生、对生命的一往情深。
陈廷焯在《白雨斋诗话》中有言:“冯正中词,极沉郁之致,穷顿挫之妙,缠绵忠厚,与温、韦相伯仲也。”又言其词“极凄婉之致”。这两首《抛球乐》并不是冯延巳典型词作,它们并没有“沉郁”之气和“凄婉”之致。不可否认,南唐国势江河日下,使得李璟、冯延巳之词皆有忧愁叹息之声,君臣写男女情爱的艳词,也多悱恻感伤之意,尤其是冯延巳,他在词中常感叹人生短暂、时光匆促、生命有限,表现出强烈的生命忧患意识。但他们生活的另一面是日日笙歌,这种浮华奢靡的生活,到后来南唐覆亡前的《韩熙载夜宴图》里还能见其形态。冯延巳词作中的忧伤是易感之词人呼吸领味时代气氛的必然结果,而纵情享乐是他个人深情与浮华时风相融的产物。如果说韩熙载的夜宴是末日狂欢,那儿冯延巳所享春色、醇酒、歌舞之欢,便是暮色中的烟火。
《花火》这首歌里唱道:“歲月太长,可以丰富,可以荒凉。”在我看来,寡淡冷漠者人生荒凉,而深情者生命更丰富。冯延巳不是道德完人,也不是富有才干的政治家,他只是对大千世界有无限眷恋的情深之人。也因其情深,他词中的爱恋并不流于轻佻儇薄,他的欢乐也不失之浮浅庸俗。
梭罗曾说:“大多数人过着一种平静的绝望的生活,他们心中的歌和他们一起埋入坟墓。”读这两首《抛球乐》,就如聆听冯延巳那不被绝望遮蔽的生命的欢歌,又如仰望苍茫天空中的璀璨烟火,心里也流淌着超越琐碎庸常生活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