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玉
【摘 要】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势头越来越猛,且已渐渐成为农村、山区等贫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本文针对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结合实际,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一些能够促进其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对策,从而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建议
一、引言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着不同的运营模式。在一些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一种经济体制的创新形式,具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在促进山区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这种模式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不少问题,因而颇受人们的关注。
二、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
截至2016年11月底,寿宁县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72家,其中种植业233家(茶叶96家、蔬菜22家、果树58家、药材16家、林木种植37家、粮食1家、花卉3家)占合作社总数的85.66%;畜牧业21家(生猪养殖10家、家禽11家),占合作社总数的7.72%;渔业13家,占合作社总数的4.78%;其他5家(农产品加工1家,食用菌4家)占1.84%。入社社员达到3729人,带动农户3.06万户,入股注册资金55024万,专业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39个,占总数的14.30%,,创办加工企业的专业合作社有7家,占總数的2.57%,土地流转入合作社的面积0.39万亩。基本形成了以茶叶、蔬菜、果树等主导产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带动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颁布,我国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逐步规范。如须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先到有关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部分合作社遵循较规范的章程和管理制度。有些合作社还建立了风险基金等来防范风险。
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了显著成效,带动贫困山区的农民收入大幅增加。生产要素的集中使得资源更好地优化配置,实现了规模效益,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所需的成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同时提升了产业的知名度。例如黎塘三禾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农民入股的形式,依法依规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了产供销趋于一体化,打响了“三禾”萝卜的品牌,提升了品牌竞争实力,农民的年人均收入增加了约1500元,效果显著。
三、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不发达的山区仍处于发展的初期,所遇到的困难有很多,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很小,没有较强的带动作用。截止目前,贫困山区与较为先进的地区相比,无论是在数量、效益和生产规模方面,还是在带动能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调查发现,大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资金在10万元以下,而且从业人员也一般较少。许多专业社的生产规模小,年销售额很低,在市场竞争中,应变能力不强,没有较强的规避风险的能力。
第二,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在自发阶段,山区农民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相关单位未进行必要的组织、引导和财政资金方面的扶持。一些农村干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有着错误认识且不了解这种模式的内在原则,严重阻碍了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第三,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体制还不够规范和完善。贫困山区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未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尚未进行生产标准化。而且在生产的过程中还缺乏强有力的监管,致使在一些地区形成了重口号,轻法规的局面。
第四,贫困山区缺乏人才且凝聚力不强。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中绝大多数都是农民,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都较低,严重缺乏生产经营,产品加工,营销管理等各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且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之中,成员之间不能很好的协调合作,降低了整体效率。
四、针对问题做出的原因分析
第一,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小,限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政府的资金方面的支持程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创立专业合作社热情。另一方面,贫困山区没有强劲的科技支撑,科研机构、技术推广部门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之间联系不够密切。处于起步阶段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很不稳定,而且深受市场风险的影响,仅停留初级生产环节的农民无法应对市场的激烈竞争。山区很少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农民们无法延长产业链,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附加值。
第二,农民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稍有困难就很容易挫伤他们热情。部分农户合作意识不强,有较强依赖心理。另外,有关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繁荣农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到位,缺乏对此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不能正确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从而导致各种问题的产生。
第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监管难以落到实处,管理水平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合作社内部的管理运行不规范,收益分配、监管制度还不完善,广大农民文化程度低、管理意识淡薄,导致内部管理混乱。
第四,教育体制设施落后于其他地区,人才意识淡薄,人才培养力度小,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政府对贫困山区教育的投入力度不够。未能达到人才提升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对策和建议
由于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仍处在步阶段,为了使其更好地符合农村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必须总结经验教训并深入探索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的发展。
第一,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专门设立贫困山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专项发展基金,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模,创新资金投入方式,加强资金管理,并且重点支持农民合作社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助力规避市场风险,形成协调发展格局。这样一来,能够有效地调动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地发展。
第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宣传,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氛围。要充分利用好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手段,借助社会舆论的力量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基本知识、成功的典型案例以及先进事迹。并且应结合实际,引导广大农民积极投身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共同打造属于广大农民自己的光明未来。
第三,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建立并完善规章制度,规范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确立农民的主体地位,同时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引入有经验的管理人员一同参与其中,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以及管理水平。首先要完善民主管理機制,做到自我规范和调节。其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处理好合作社成员的利益关系完善分配制度。
第四,山区应开展人才培训活动,建立业务培训制度。要坚持“党政引导,农户为主,多方参与,突出合作,自愿组合,民主管理”的总体思路,鼓励引导农村能人、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农村“两委”、基层站所、供销组织等兴办、领办合作经济组织,形成合作主体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领域扩大化,合作层次提高化的多层次发展态势[4]。通过对农民的培训教育,提升他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出富有管理经验的的人才,增强各级指导骨干的实践能力、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此外,还应运用品牌效益,积极创建品牌产品,提升整体市场竞争力。
六、结论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应更加注重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因而,对于贫困山区的经济发展,应创新多种形式,不断摸索出最适合发展的道路。农民专业合作社,现代农民在实践中的创新选择,能够很好地适应农村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我们需要在实际实践中,不断完善发展这一经济发展的模式,推动贫困山区经济繁荣发展,推动农民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晓菊.定西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及对策[J].农业科技与信息,2015,(21):93-94+97.
[2]曾行春.促进邵武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15,(27):126-127.
[3]王海春.青海省西宁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民致富之友,2015,(12):20-21.
[4]李天有.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15,(02):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