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川岚
安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资阳 642350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等因素引起的下肢或足组织破坏,严重时可出现肢端坏疽,有截肢的风险。糖尿病足是临床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对于患者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临床对于糖尿病足的诊治非常重视[1]。临床报道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糖尿病足诊断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因此该研究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展开论证和研究,希望能够为临床诊治方案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该研究在该院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其中,男患者53例,女患者47例,其年龄在38~73岁,平均年龄(56.24±6.32)岁,病程 2~16年,平均病程(9.25±4.16)年。根据美国糖尿病学会设计的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25例DM组 (单纯糖尿病),25例DF0组(糖尿病足0级),25例DF1组(糖尿病足1级),25例DF2组(糖尿病足2级)。同期选择25名健康体检人员分为NC组(对照组),男14名,女11 名,年龄 37~72 岁,平均年龄(55.33±6.36)岁。5 组受检者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采集5组受检者4 mL空腹静脉血,应用9:1枸橼酸钠抗凝,选择3 000 r/min常温状态下离心15 min,将血浆分离出送检。应用原装进口的Labrolary D-二聚体试剂盒、美国ACL ELITE血凝仪和Lax乳胶颗粒免疫比浊法对D-Dt进行测定。在收集空腹静脉血血清分离后,应用美国Beckman提供的试剂盒、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散射比浊法对hs-CRP进行测定。检验操作均严格遵照说明书进行。
应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配对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DF2组、DF1组和DF0组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均高于DM组患者(p<0.05),DM组患者和NC组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如表 1 所示。
表1 五组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分析(±s)
表1 五组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分析(±s)
注:* 表示与 DM 组 p<0.05,#表示与 NC 组 p>0.05。
组别D-Dt(ng/mL) hs-CRP(mg/L)NC组(n=25)DM组(n=25)DF0组(n=25)DF1组(n=25)DF2组(n=25)153.68±46.29(162.75±54.22)#(286.31±103.92)*(453.28±153.84)*(889.47±162.69)*1.38±1.06(2.04±1.32)#(4.53±2.86)*(5.93±4.26)*(12.53±6.71)*
临床将高血糖特征的一组代谢性疾病称为糖尿病。患者出现高血糖的原因是胰岛功能受损、生物作用降低和胰岛素分泌缺陷[2]。若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则容易引起神经、眼、肾、血管和心脏等慢性功能损害或障碍。足部为多系统疾病较为复杂的1个靶器官,外周血管疾病与周围神经病变可引起糖尿病患者机械压力增高,同时出现骨关节系统和足部软组织破坏或畸形,疾病发展后可造成一系列足部问题。通过轻度神经症状逐渐发展为严重感染、溃疡、神经病变性骨折、Charcot关节病和血管疾病。未得到及时治疗的糖尿病足患者,并发症和下肢症状不能得到改善,容易出现严重后果。临床对于糖尿病患者足部问题的早期治疗和预防都非常重视。糖尿病足的发病原因主要为以下4种:①溃疡:许多糖尿病患者出现足部并发症都和运动神经病变、感觉性神经病变紧密相关,尤其过高机械应力和感觉神经病变容易造成足部感染和溃疡。组织损害和炎症也能一定程度上在失去感知的特定区域产生反复应力作用。由于鞋子、地面等邻近足趾剪切力或压力引起溃疡,在神经保护机制丧失后骨突因素可加重患者的溃疡症状。在出现自主神经系统病变后,患者皮肤的温度调节功能、排汗调节功能、血运调节能力降低或丧失,造成局部组织的柔韧性下降,很容易发生开裂和破碎。缺乏排汗能力不可使局部组织出现再水化,进而造成严重的组织破坏,细菌很容易在深部组织定植。糖尿病足的发病和运动神经病变有非常紧密的联系,足内肌挛缩时出现爪状趾畸形。在跖趾关节过伸时,跖骨头压力得到了直接增高,因而也容易出现溃疡。在近趾间关节的屈曲可引起突起趾尖跖侧和趾间关节背侧出现溃疡,在溃疡风险增高后血管病变使得组织很难愈合。②感染:出现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时患者的皮肤和软组织遭受严重的破坏,引起外源细菌侵入,同时化学趋向性出现极大的改变使得白细胞反应偏低。低效无氧代谢、酸积聚、组织水肿和高渗主要是营养不良、氧分压降低、高血糖等因素引起,细菌生长环境非常好,白细胞功能受到了一定的阻碍。血管疾病对于抗生素的运输很有影响,也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细菌清除效率,引起骨髓炎和局部软组织感染。③Charcot关节病:坚持神经创伤学说的医师认为负重关节渐进性破坏性病变可引起糖尿病足,足部丧失本体感觉和痛觉时造成单发创伤和反复性机械损伤,很容易发生Charcot关节病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增高病变区域血供,同时引起骨骼吸收降低和强度减弱,并造成骨不稳定和骨破坏。④足趾畸形:运动神经病变能够引起足内在肌挛缩,也可造成爪状趾畸形。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在疾病早期存在袜套样表现和感觉改变,可一直累及肢体远端并朝近端发展。疼痛感知、本体感觉、触觉和温度感觉出现减弱或丧失。足内在肌萎缩的运动神经病变患者存在爪状趾畸形,在自主神经受累时皮肤温度、排汗、血运调节功能降低或丧失,同时局部组织柔韧性非常低,最终出现开裂。在疾病后期除了早期症状,还可以发生溃疡、骨髓炎、感染和Charcot关节病。
糖尿病足患者下肢静脉血瘀滞和局部血栓形成的原因是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因而病情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加重。糖尿病足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普通的糖尿病患者,同时纤溶异常、凝血异常、血管壁炎症的发生率也较高。D-二聚体主要是小片段的纤维蛋白降解物,能够对体内高凝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等状态准确的反映,经常用于判定诊断血栓性疾病。糖尿病足患者D-二聚体水平可根据Wagner分级逐渐增高,因而D-二聚体水平和糖尿病足的发生紧密相关,能够在临床糖尿病足诊断中发挥重要的临床价值,尤其在临床症状不典型的患者诊断价值更高。
糖尿病足对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全世界每过30 s就存在1个由于糖尿病足丧失下肢的人,也成为糖尿病患者的重要死因。临床人员观察到糖尿病足患者出现相关体征和缺血症状,足部皮肤的经皮氧分压下降,但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显像和彩色多普勒超声都不能显示患者的下肢血管明显狭窄。通常,微循环障碍是影响患者足部局部皮肤供血和供氧的主要因素。糖尿病患者出现血小板聚集异常和黏附异常可造成毛细血管闭塞,同时发展为糖尿病足。D-二聚体为交联纤维代谢降解物质,也是高凝状态机体产生的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诊断的特异性标志物。降解物和纤维蛋白原能够对血管壁造成直接损伤,对平滑肌细胞增生造成刺激引起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血管内皮细胞激活时黏附因子表达能力增强,同时降低内皮细胞调节功能,促进动脉粥样斑块发展。
糖尿病发病主要是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的影响[3]。不管是2型糖尿病还是I型糖尿病,都存在一定的遗传异质性,25%~5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糖尿病家族史证明该病有家族发病倾向。在临床中存在60种以上的能够引起糖尿病的遗传综合征。通常I型糖尿病有好多DNA位点参与糖尿病的发病,尤其是HLA抗原基因-DQ位点存在多态性关系很容易引起发病[4]。2型糖尿病中主要存在线粒体基因、胰岛素基因、葡萄糖激酶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等基因突变。在人们体力活动量降低和进食过多时会发生肥胖,也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这是最典型的环境因素。如果某个遗传易感性个体出现肥胖,那么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就会显著增高。发生免疫系统异常的患者容易出现I型糖尿病,比如风疹病毒、腮腺病毒、柯萨奇病毒等病毒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同时出现了严重的胰岛素β细胞破坏[5]。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可根据疾病类型判断,I型糖尿病患者在严重高血糖的情况下容易发生消瘦、多食、多饮、多尿的“三多一少”症状,若出现酮症酸中毒则症状极为严重[6]。2型糖尿病存在肥胖、疲乏无力等表现,发病前有肥胖,但是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出现体重显著降低。临床医师认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原因是糖尿病患者的高凝症状引起血液流变学变化,通过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造成凝血功能紊乱[7]。肝脏能够合成纤维蛋白原,也是一种参与血栓形成的急性时相蛋白物质,经凝血酶活性降解成纤维蛋白单体,然后成为纤维蛋白,可造成纤维蛋白沉积、动脉硬化和内皮细胞损伤[8]。
根据该研究的结果可知单纯糖尿病患者(DM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和健康体检人员(NC 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糖尿病足 0 级、1级和2级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水平都高于单纯糖尿病患者,说明糖尿病足的发展能够显著增高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因此D-Dt、hs-CRP可作为糖尿病足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9-10]。
综上所述,针对2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联合检测,可有效诊断出糖尿病足,同时对患者的疾病程度进行评估,有利于临床治疗的准确实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1]蒲蔚荣,刘香春,都增强,等.降糖通脉胶囊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73例[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5,21(33):182-185.
[2]付维书.多指标联合检测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36(13):1947-1948.
[3]张新芳,冉瑞金.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检测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意义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15,23(4):326-329.
[4]朱友江,朱海波.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在2型糖尿病足早期临床诊断中的作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6):2231-2232.
[5]王永,魏哲芬,陈如健,等.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J].实用老年医学,2016,30(2):132-135.
[6]李伟.hs-CRP、sICAM-1、D-二聚体对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6,37(6):1494-1496.
[7]付敏,喻谦,刘娟,等.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及其临床意义[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4):125-126.
[8]冯然,梁丽青,蔡欢,等.糖尿病性心肌病早期诊断指标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11):86-89.
[9]许勇章,韦雄.滋阴活血中药联合强化胰岛素方案治疗2型糖尿病继发大血管病变疗效及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1(4):1198-1200.
[10]孙晓菲,董其娟,于江红,等.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降钙素原与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在糖尿病足感染患者中的变化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1(6):2706-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