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楠
(鞍山师范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0)
从前人研究来看,关于词语多义性的研究主要围绕着多义词的判定基准来进行,语义结构的非对称性,语义的引申方式与路径,以及引申义的生成机制等方面展开的,很少有人从语义关系的角度对同一个词语表现出的多个词义进行考察。本文与前人研究的不同是将不同词语之间发生的语义关系限定在词语内部,即一个词语所具有的不同词义之间形成的语义关系,并对这类词语的特殊性进行探讨。这类词语虽然数量有限,但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甚至是介词等虚词中都可以发现。
下面我们将词语内部的语义关系分为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局部与整体关系三大类型,并对各个类型的下位分类进行探讨。
(一)词语内部的反义关系
根据语义的对立性,这里将词语内部的反义关系分为三小类。它们分别为方向对立(directional opposition)、等级对立(scale opposition)、互补对立(complementary oppositon)。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方向对立。这种反义关系指的是两个语义既彼此对立又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是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二者形成一个对立的统一体。
(4)a.吃饭前先喝汤对健康有益处。
b.搞企业要目光往前看。
(4)中的方位词“前”基本义为空间方向上的“前方”,但在(4a)和(4b)中,它分别隐喻某一基准“以前(过去)”和“以后(未来)”的时间,在方向上形成语义上的对立。
(5)a.银行贷给工厂一笔款。
b.他向银行贷款。
(6)a.学生要缴相当高的学费。
b.共产党缴了敌人的枪。
(5)和(6)中的动词“贷”和“缴”在(5a,b)和(6a,b)中分别表示“借入/借出”和“交纳/没收”,在两个参与者共同参与的事件上,形成“给”与“得”的方向对立。
再次,我们来看一下等级对立。形成这种反义关系的两个语义是程度上的差别,一方的否定并不一定是另一方的肯定,可以被比较或修饰,两者之间存在中间区域。
(7)a.决定优价转让,以谢厚爱。
b.那店主希望将这东西卖个优价。
(8)a.草原上缀满星星点点的野花。
b.他创作的素材来源于平日星星点点的积累。
(9)a.他的中国话再好不过。
b.不过如此。
名词“优价”在(7a)和(7b)中分别表示“低价”和“高价”;形容词“星星点点”在(8a)中指“很多、遍布”的样子,而在(8b)中指“很少、稀疏”的样子;副词“不过”在(9a)中表示“程度深”,而在(9b)中指“仅此而已”,即“程度浅”,在量的多少上发生对立。
(10)a.相声演员花招真多。
b.他们打麻将竟使花招。
(11)a.应付复杂局面。
b.应付搪塞。
(12)a.作风泼辣。
b.这女人泼辣得很,谁都不敢惹她。
名词“花招”在(10a)和(10b)中的分别表示“巧妙的技法”和“骗术”;动词“应付”在(11a)中有“积极地解决”之义,而在(11b)中有“大致对付”之义;形容词“泼辣”在(12a)中指“勇敢”,而在(12b)中指“尖酸”。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样的两个语义不是反义词,但它们却在价值评价上形成褒贬的对立,汉语很多情感类形容词和副词表现出这样的语义特性。此外,有些词语本来为褒义词或贬义词,但在口语体里有时会以反语的形式出现,表达贬义或褒义。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互补对立。形成互补关系的两个语义“非此即彼”,否定了其中的一个语义,也就意味着肯定了另一个语义,两个语义互相矛盾,不存在中间区域。
(13)a.各色行货一应俱全。
b.行货充斥市面。
名词“行货”在(13a)中指以合法手段进入国内市场的正品,即“合格品”,而在(13b)中指未经精细加工的次品,相当于“不合格品”,两者形成“是”与“否”的对立。
(二)词语内部的上下义关系
这里的上下义关系指一个词语既可以指称一般性概念,也可以指称特殊性概念。
(14)a.人物主义者一般把人看作理性的动物。
b.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会制造工具,有意识地使用工具
(15)a.我不会洗衣服,过去没洗过。
b.美国宇航服分为衣服和裤子两部分。
(16)a.新生儿已能辨别不同的气味。
b.他感到戴维身上有一股气味。
名词“动物”在(14a)中指的是生物的一个类别,人是其组成成员,而(14b)中的“动物”则不包括人。前者是按照科学分类法中的“生物-动物-门、纲、目、科、属、种”而分类的,而后者是民间分类中的“生物-人/植物/动物”。名词“衣服”在(15a)中指的是由棉布、丝绸、化学纤维等材质做成的用来遮掩身体的各种遮挡物,而(15b)中的“衣服”与“裤子”是相对的概念。名词“气味”在(16a)中指各种嗅觉,但在(16b)中一般指不好闻的味儿。这种在内部发生上下义关系的词语以名词居多,但也不乏动词和形容词。
(17)a.喝点东西。
b.喝多了。
(18)a.他一点儿辣的都不吃?
b.这个辣吗?
动词“喝”在(17a)中的对象是所有可饮用的液体物质,而在(17b)中的对象仅限于酒精类饮品。形容词“辣”在(18a)中,表示与酸甜苦咸相对的味道,而在(18b)中仅表示浓烈的辣味。这类词语的基本义多表现为上位概念,而引申义多为下位概念。
※金双歧医院可以开,培菲康、妈咪爱一般药店都有卖。培菲康买胶囊的即可,1粒胶囊和袋装散剂的1袋含量是一样的。
(三)词语内部的局部与整体关系
这里的局部与整体关系指一个词语既可以指称同一对象的整体,也可以指称其部分。
(19)a.他突然感到手足无力。
b.那一种真挚的手足之情,令周围的人都深为感动。
名词“手足”在(19a)中指称身体的一部分,而在(19b)中指称“弟兄”,即某类“人”,两个词义形成“构成成分-整体对象物”的关系。
(20)a.来买米买面的排长队,都来赶北京粮油凭票平价供应最后一天。
b.你那个时候是吃米饭呢,还是吃面呢?
(21)a.譬如守门员抱住飞来的足球。
b.当然他是不常看足球的。
(22)a.这条红领巾是新的。
b.几年里她就是这样先后辅导了12位红领巾。
名词“面”在(20a)中指面粉本身,在(20b)中并不是指实际上的面粉,而是指以面粉为原料的食品。名词“足球”在(21a)中为球的一种,而在(21b)中指代一种球类运动。名词“红领巾”在(22a)中指一种用来佩戴的物品,而(22b)中指代佩戴这种物品的人。我们可以将(20)到(22)的两个词义分别看成“材料-产品”、“工具-行为”、“所有物-所有者”的关系。这些关系虽然不像(19a,b)那样典型,但它们属于同一个认知域,可以看作一种特殊的局部与整体关系。
语义关系一般指词与词之间在语义上发生的联系,通过上述论文,我们发现与一般的语义关系不同,词语内部的语义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语义关系,它们虽然也不受语法、语义范畴的限制,但数量有限,具有不可预见的特点。其特殊性具体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语境的作用。一般的语义关系,不受语境的影响,从词语自身就可以判断,如“大”与“小”为反义关系,“树”与“松树”为上下义关系,“手指”与“手”为局部与整体关系。而词语内部形成的语义关系受搭配成分、句式,甚至是说话者态度的影响。如:动词“喝”在动宾结构中表示上位概念,而在动补结构中表示下位概念;形容词“泼辣”在肯定的语境中表示肯定的评价,然而在否定的语境中表示否定的评价。
第二,词语本身的概念结构。语言使用者在正确理解这些词语的语义上,词语本身具有的概念结构是实现这样语义关系的语义基础。以名词为例,其本身具有构成、形态、功用、对象等概念结构①,当一个名词与不同成分搭配时,其不同的概念区域被激活。如:“优价”对于买方来说,应该是便宜的价格,而对于买方来说却是高价;“衣服”与“裤子”搭配时,其构成的概念区域被激活,受“裤子”影响,原来具有的“裤子”语义被排除;“气味”受“不同”修饰时,其构成的概念区域被激活,表现的语义为上位概念,受“一股”修饰时,其形态的概念区域被激活,表现的语义为下位概念,从而使它们原来所具有的语义和引申后的语义之间形成上下义关系。而“手足”、“面”、“红领巾”、“足球”等名词与不同成分搭配时,“手足”、“足球”的构成、“面”的功用、“红领巾”的对象等概念结构被激活,从而使它们原来所具有的语义和引申后的语义之间形成整体与局部关系。
第三,语言的普遍性。虽然通过上述示例,词语内部语义关系的形成很难找到一定的原理和规则,但通过多种语言的比较,可以发现一些共性。例如通过“转喻”而形成的这种语义关系具有语言普遍性的特点,仅从英语和韩语的前人研究来看这样的词语比比皆是。
(23)a.He removed the front wheels from the car.
b.At last he had his own wheels.[wheels = car]
仅仅通过这个例子虽然不能证明词语内部形成的多种语义关系是所有自然语言所具有的一般特性,但通过对更多语言的考察,来探索它们具有多大的语言普遍性也是一种值得的尝试。
从词汇学角度来看,同一形态所指示的多个语义有多义词和同形异义词的区分,两者的辨别基准也一直是讨论的焦点。通过上述论证可知,本文的研究对象应看作同一个词语。究其原因,除了它们大部分在词典上以同一个词语的形式收录外,最重要的是两个义项之间在语义上有了关联。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及局部与整体关系等语义关系与词语多义性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虽然对这类词语词义的理解和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搭配成分、句式和语境的制约,其成因也是多元的,但对这种现象的考察有利于发现和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通过本文的论述,可知它的语义基础取决于词语本身所具有的概念结构。这种现象具有怎样程度的普遍性还有待跨语言的进一步论证。
注 释:
①Pustojovsky(1995:55)用解构的视角分析名词的概念结构.他认为名词具有本质结构(qualiastructure),可分解为四种本质角色(qualia roles),即组成的(constitutive)、形式的(formal)、功用的(telic)和施事的(agentive),他们分别包含与名词相关的组成部分(constituent parts)、分类关系(taxonomic relations)、功用(functions)和生成方式(modes of creation)等四方面
的信息.(黄杰 2008:3).
[1]陈一.关于“广狭同词”现象的研讨[J].汉语学习,2003(3):20-24.
[2]葛本仪.现代汉语词汇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3]官翠英.识解视角下同词反义现象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7期,2015:132-133.
[4]黄杰.名名复合词内部语义关系多样性的认知理据[J].语言教学与研究.第六期,2008:1-7.
[5]李宇明.整体与部分同词现象及其认知理据[J].汉语学习.第2期,2002:31-33.
[6]李云彤.认知语义学视域下的汉语多义词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7]师璐.同词反义的认知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第1期,2008:31-34.
[8]王文斌.英语词汇语义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9]Lyons,John.SemanticsⅠ[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