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来润
著名的科学家霍金说过,有一个聪明的大脑就会比别人更接近成功。智力在少年儿童成才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孩子们长大了从事什么职业,处于什么岗位,面对什么问题,拥有聪慧的大脑和活跃的思维,都是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所以自新课程实施几年来,新课程理念与课堂实践不断地碰撞融合发展,使课堂教学焕发出新的活力、光彩照人,让孩子们充分利用大脑,开发智力。
一、提倡教师创新,引发学生探真
教育创新的主体是学生创新,但学生创新的火种,却需要通过教师创新来点燃。“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大但地创新,播下教师革新的种子,才能引发学生探真的兴趣,收获学生创新的果实,那么教师如何创新呢?
首先,优化知识的生活链接。学生最大的困惑并不是如何学好数学,而是不知道学了数学究竟有什么用?其实,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若能将生活问题引入数学课堂,并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这将起到以“生活”点燃课堂“活力”的良效。我经常在课堂上给孩子讲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在教学《克和千克的认识》:一开始就从学生身边选择素材并制成录像片段作为课堂引入,这三段录像分别是学生称体重、农民卖菜和在水果摊买水果。使学生通过对熟悉的生活场景的回顾,感受到质量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消除对这一知识的距离感。此外,整堂课从教具到学具都取之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品,当学生看到自己喜欢吃的某一样食品或是非常熟悉的生活必须品出现在课堂上的时侯,那种油然而生的亲切感会使他们的情绪空前高涨,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在练习的环节中,我有意识的布置了一个课后实践题“做爸爸妈妈的小帮手”要求学生利用双休日跟爸爸妈妈到菜场或超市去了解一些物品的重量,并记录下来,从而将我们的数学小课堂和社会这个大课堂联系起来,使学生再一次感悟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在社会实践中进一不形成和巩固重量概念。
其次,开发新颖的例题习题。传统的例题习题优势在于逻辑性强,结构完整且严谨,但缺点同样明显,即缺乏一定的时代气息,过于保守,不足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因此,若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一些新颖、现代的题目,将是对原有题型的完美补充和拓展。有一位老师在教学“分米和厘米的认识”时,设计了一道以日记形式的判断题。如下:
今天早晨,我从2分米长的床上爬起来,来到了卫生间,拿起1毫米长的牙刷刷完牙后,急急忙忙地洗脸,吃早饭。学校离我家不远,大约有90厘米,上学路上我看见有一棵高2厘米的小树被风刮倒了。我跑步赶到学校,看到老师已经在教室里讲课了,我赶紧从书包里翻出1毫米长的钢笔和4米厚的笔记本,认真地做起笔记。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日记的问题使孩子们笑得前仰后合,在小组交流时,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自己的发现,在笑声中巩固了数学知识。
二、鼓励学生创造,开发学生潜能
著名心理学家专家罗杰斯认为:“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理。”此话教师深有感触,往往教师正在实施精心预设的教学程序,突然有学生现场生成了教师预设外的观点、方法,此时,教师应该怎么办?我觉得教师必须注意两点:
1.不吝赞美,张弛有度教师不应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但要注意“度”的把握。
不表扬,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但赞美得过火,反而显得浮夸、泛滥。因此,恰到好处地拿捏个分寸,使学生自信、自豪,但不自傲,甚为关键。如一个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方法用的比较好,我们可以这样表扬“你的方法很好!”,“你做题很努力!”这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进行了表扬,学生会很高兴。如果简单地表扬“你真聪明!”,是对学生自身进行表扬,学生会认为自己成绩归功于能力,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学生经过努力,成绩提高了,就该表扬他经过努力而成绩提高这件事。因为表扬他努力,让他知道受表扬的真正原因,他就会继续努力。而表扬他聪明,就可能导致他产生沾沾自喜、骄傲自满的情绪。
2.鼓励创造,兼重逻辑。
不能片面地强调创造,要注重思维的逻辑性。让“思维的天马”插上“逻辑的翅膀”。单就数而言,本无所谓审美的问题,但是当数与数之间存在逻辑联系,情况就不一样了。数学中的每一个问题都有逻辑联系,数与数之间的组合、运算、转换、变化都是因逻辑关系而产生的。可以说,有了逻辑推理,数字就变得多姿多彩,奥妙无穷了。一方面,这时数学问题本身因一定的条件而产生的规律,另一番方面,在邏辑推理中解决数学问题,显示了人人的本质力量,显示了数学逻辑所体现的数之美,显示了无穷的审美价值。为此,教师必须抓住逻辑推理这个关键来进行教学运算,让学生体会到数字之间的“诗情画意”,在愉快的审美享受中掌握好数学知识。
通过“提倡教师创新,鼓励学生创造这些策略,可以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展示学生个性特长,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完美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