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中学生攻击性的调查研究

2018-06-13 10:07于格卢晓灵王玉娇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6期
关键词:攻击性少数民族中学生

于格 卢晓灵 王玉娇

摘 要:采用“攻击性人格特征量表”对贵州省580名少数民族中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攻击性在性别、学段、来源地、是否留守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一定差异;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攻击性干预应从不同性别区别对待、培养正确的竞争意识、提高合作意识和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学生;攻击性

攻击性是社会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表现为个体针对他人有意做出的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一方能够觉知到自身的伤害意图,另一方也有试图逃避伤害的趋向(南晓薇等,2014)。本文旨在研究贵州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攻击性概况,并为心理健康辅导和攻击性干预提供建议。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贵州省7所学校的580名少数民族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544份,有效回收率为93.79%。其中,男生152人,女生282人,初中生217人,高中生327人,城市学生150人,农村学生191人,留守学生147人,非留守学生383人,独生学生59人,非独生学生468人。

2.研究工具。

攻击性人格特征量表(王声湧和林汉生,2007),共有5个维度,分别是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敌意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

二、研究结果

贵州少数民族中学生攻击性各维度及总分的组间对比见表1。

性别方面,向自我的攻击性得分和外显攻击性总分没有显著差异,但男生的身體攻击、言语攻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愤怒、敌意得分显著高于男生。高中生的身体攻击得分显著高于初中生,农村学生的身体攻击、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得分显著高于城市学生,留守学生的指向自我的攻击性显著高于非留守学生。

三、讨论

1.贵州少数民族中学生攻击性与合作、竞争人格倾向概况。

少数民族中学生群体中,男生具有更高水平的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女生具有更高水平的愤怒、敌意。以往关于攻击性性别差异的研究尚未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有研究发现,男性的攻击性高于女性(哈丽娜等,2016),也有研究者提出,性别差异的实质可能是男性与女性采用的攻击形式不同,从而导致外部表现的差异(张林和吴晓燕,2011),本研究的调查结果更大程度上支持了后一种观点。

本次调查发现,少数民族高中生的身体攻击高于初中生,但总体外显攻击性和其他维度未发现显著差别。在成年期之前,个体攻击性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出现在青春期,个体出于叛逆时期,内心较为敏感和动荡,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并表现出过激的行为,如严重的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本研究仅发现身体攻击随着年级增高而增长,部分支持了以往研究的结论。

调查结果显示,来源地方面,少数民族中学生中,农村学生的身体攻击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显著高于城市学生,但总体攻击性没有显著差别。以往研究也发现外显攻击性的来源地差异并不显著,但在个别因子上存在差异,如哈丽娜等(2016)发现农村学生的敌意或敌对水平高于城市学生。

研究发现,留守学生和非留守学生在总体外显攻击性和竞争人格倾向上没有显著差异,但留守学生具有更高的指向自我的攻击性,对自我的接纳水平较低。这表明,留守学生对自我的不接纳水平也更高。以往研究者的各类实证调查已经揭示了,留守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弱势群体,攻击性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赵兰等,2011)。这可能是由于留守家庭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孩子的相聚时光较少,亲子关系疏离,个体缺乏与父母的言语沟通和情感交流,安全感较低,这种状况对处于发展关键期的中学生有着许多消极的影响,如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性格趋于内向、冲动、攻击等。以往研究也指出,和谐的家庭关系和及时的社会支持能够影响留守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通过增加对留守学生的社会支持资源,让他们更多的感受到来自于家庭和学校的关爱,能够有效降低攻击性(赵兰等,2011)。

2.贵州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攻击性干预建议。

攻击性的干预应从多方面做起,结合本研究结果和前人的思考,对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攻击性干预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攻击性干预要考虑性别差异,区别对待。男生的干预重点应放在直接的身体攻击上,如打架、斗殴等暴力行为,而女生的干预则应注重情绪调适,引导女生进行负性情绪的疏导和宣泄。

第二,通过团体活动,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学校教育中,需大力倡导团队精神的培养,培养“共赢”的意识,并通过相关课程或校园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到团队协作的益处和优势,不断提高合作意识和沟通技巧。

参考文献:

[1]哈丽娜,王灵灵,戴秀英,等.宁夏大学生攻击行为与心理健康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2):233-235+238.

[2]南晓薇,余毅震,杨奕,等.中学生攻击性与移情情绪管理能力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3):339-342+345.

[3]王声湧,林汉生.2007.伤害流行病学现场研究方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03.

[4]张林,吴晓燕.中学生攻击性行为的注意偏向与冲动控制特征[J].心理学探新,2011,31(2):128-132.

[5]赵兰,唐娟,李科生.留守未成年犯攻击性与社会支持、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19(6):790-791.

作者简介:

于格(1987-),女,山东烟台人,六盘水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心理健康、攻击性研究。

猜你喜欢
攻击性少数民族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3-6岁幼儿攻击性行为的现状及对策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
非攻击性话语引发的冲突回应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