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弓弹丸击打玻璃痕迹研究及管控措施

2018-06-13 09:56贾玉洁徐安静蒋俊平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3期
关键词:弹弓弹丸孔洞

贾玉洁 徐安静 蒋俊平

摘 要:钢珠弹丸造成的玻璃破碎案件在现场勘查中比较常见。依据玻璃孔洞形态分析弹丸击打角度、方向等对侦查玻璃破碎案件尤为重要。实验表明:玻璃受打击后呈喇叭形孔洞,孔洞为圆形或椭圆形。弹丸击打方向与玻璃平面角度越小,椭圆形长短轴比例越大。另外,应禁止制作、销售非纯人力发射弹丸的弹弓,建立弹弓射击活动登记备案等制度,加强对弹弓的有效管控。

关键词:弹弓;弹丸;玻璃;孔洞;管控

【Keywords】slingshot; The projectile; Glass; Hole morphology; controls

玻璃破碎痕迹在案件现场屡见不鲜,由于这一类痕迹易于被发现,出现的孔洞痕迹容易被人误认为是枪击而引起恐慌。由于钢珠获得途径便易,射击过程有一定的稳定性和趣味性,以钢珠为弹丸的射击器具被许多射击爱好者所热衷,钢珠弹丸造成的玻璃破碎案件在现场勘查中也比较常见。根据痕迹类型区分发射物是否为钢珠弹丸、是气枪弹还是火药弹等已有文献进行了探讨,但对钢珠弹丸的射击方向、速度等射击状态研判,技术人员经常不知从何入手。面对玻璃上的孔洞和裂纹,特别是因为钢珠掉落不能被发现时,由于缺乏可靠的实验数据做支撑难以给出弹丸大小及发射状态的判断。探讨射击方向等问题对侦查玻璃破碎案件尤为重要。另外,结合弹弓射击弹丸破坏力大小等提出一些管控措施很有必要。

1. 实验

1.1实验目的和研究方法

实验测定弹弓弹丸的射击速度,计算弹丸发射时的比动能,对玻璃破碎痕迹状态进行分析,对弹弓弹丸以不同角度射击玻璃形成的孔洞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研究。实验主要采用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进行大量的弹丸射击玻璃实验,并统计测量实验数据。

2.1实验材料

弹弓(见图1)是由最少三个部分构成:弹弓架、弹弓皮筋、弹弓皮

弹丸类型:石子、玻璃球、铅块、塑料球、泥丸(规格为8mm)、钢珠(规格为8mm)。玻璃:平板浮法玻璃,规格为30cm*30cm,厚度在4mm左右。由于玻璃本身材质属性的影响,当要求使用玻璃尺寸大于60cm*60cm面积时一般就会采用钢化玻璃。因此,本实验中的研究客体是平板浮法玻璃。平板玻璃的一般性能:玻璃密度2530kg/m3,杨氏模量70GPa,泊松比0.22,强度设计值28.00N/mm2[ ]

2.2实验样本制作

首先,将平板玻璃固定在30cm×30cm的木制框架上,然后用泥丸(规格为8mm)、钢珠(规格为8mm)弹丸射击平板玻璃,最后获取玻璃破碎痕迹。共制作样本960例(见表一)。实验分别采用以弹弓皮筋股数为变量、以皮筋拉伸长度为变量以及以弹丸发射角度为变量等方法制作了玻璃破碎痕迹样本。当以弹弓皮筋股数为变量测定弹丸飞行速度及其比动能时,均以皮筋拉长15cm为例进行测定(见表二);当以皮筋拉伸长度为变量测定弹丸飞行速度及其比动能时,全部采用3股皮筋同时进行拉伸,分别延长5厘米、10厘米、15厘米(見表三);当以弹丸发射角度为变量时,分别采用30°、60°、90°击打玻璃,并测量玻璃孔洞喇叭口长短轴(见表四);

2实验数据分析

2.1玻璃四周约束状况对其破坏力的影响

玻璃的四周约束条件发生改变时,对痕迹的影响是肯定的。但由于本文主要着眼于痕迹中心区(喇叭口顶部缺口区、喇叭口中部平滑区、喇叭口底部放射纹区)的尺寸大小,这部分痕迹都是在弹丸撞击玻璃的瞬间形成,能量传播还未受到玻璃四周约束的影响。而讨论痕迹外围(贯穿放射纹和环形纹是在能量由中心向边缘传导过程中形成)的形态时,周边的约束存在较大的影响,而这类痕迹在判断中是起辅助作用。并且本次模拟实验中玻璃的固定与普通门窗玻璃的周边固定基本一致,因此,本次模拟实验中玻璃四周约束条件影响可以忽略。

由于比动能与弹丸的质量呈正比,所以,弹丸的重量、速度越大,弹丸的能量就越大。6-8mm钢珠: 其中8mm钢珠稳定性速度的搭配最佳。9-11mm钢珠:威力较大,对一般动物和飞禽有杀伤力。超过12mm的钢珠:近距离使用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远距离射击可以造成明显的抛物线。

2.2玻璃孔洞痕迹形态

本次实验中选用钢珠等不同材质的弹丸分别击打玻璃,共计900多例,没有发现一例弹丸穿过玻璃,全部呈现一个喇叭形打击孔洞痕迹(见图2)。玻璃受打击面为喇叭口顶部孔洞,呈现圆形或椭圆形;另外一面为喇叭口底部,呈现为漏斗状放射纹,弹孔周围有逐渐扩大的层层剥落的片状花纹,形成一圈不透明的白色玻璃碎屑,玻璃碎屑落在出口的一侧。过渡区为中部平滑区。

经仔细观察对比玻璃孔洞发现具有以下特点:

(1)弹丸的入射方向不同,在玻璃上形成的喇叭口顶部孔洞形状不同。发射方向与玻璃平面不垂直时,孔洞呈现为椭圆形,发射方向在玻璃平面上的投影方向为椭圆形长轴方向,且发射方向与玻璃平面角度越小,椭圆形的形状越扁。当发射方向与玻璃平面垂直时,孔洞呈现为圆形(见图)。钢珠飞来方向一侧放射裂纹较密,呈现的白色碎屑也较另一侧密集。入射口椭圆度与出射口椭圆度有一些差别,椭圆度越大速度也就越大,也就是当椭圆越扁,速度也就越大。角度判断:当孔洞呈椭圆形,射击角度一般都小于45°;射击角度大于45°时,弹孔呈圆形,或因弹孔周围缺损明显而呈不规则形状,玻璃破损痕迹类似于垂直射击玻璃破损痕迹(见图3)。

(2)弹丸的入射方向不同,喇叭口中部平滑区面积所占比例不同。弹丸发射方向与玻璃平面所成角度越小,喇叭口中部平滑区在整个喇叭口形痕迹面积中所占比例越大;当发射方向与玻璃平面垂直时,几乎没有喇叭口中部平滑区。

(3)弹丸的入射方向不同,放射纹区形状不同。弹丸发射方向与玻璃平面所成角度越小,放射纹区放射纹比较细密、长度较短。角度越大,放射纹越粗、长,甚至延伸整面玻璃。

3弹弓管控现状及管控措施

长期以来,我国弹弓管理工作基本上处于被动管理状态,具体表现是要等到出了事情才部署开展检查或者整治的一类工作。这种“一人得病,全家吃药”的被动做法应通过开展教育管控工作予以转变。

3.1加强合法使用弹弓的宣传教育

鼓励弹弓玩家加入合法弹弓玩家组织,定期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弹弓玩家使用弹弓进行合法的射击活动。对玩家说明弹弓的破坏力和非法使用时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宣传教育定期进学校,进社区,进公司,尤其加强对在校中小学生的宣传教育。中小学生认识能力较差,观念易树立,所以对其的教育一定要到位,强调弹弓是易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危险性较强的玩具,应当在正确指导下在规定场合使用,不能随意瞄准人体、贵重物品或者其他珍稀动物。在自媒体方兴未艾的时代,要充分利用自媒体进行宣传教育,利用好微博、微信公众号、直播平台等使用人数较多的网络平台发布相关教育视频等,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弹弓的破坏力。

3.2加强弹弓使用的管控

在1973年夏发掘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不少石丸和陶球[ ]。这些弹丸就是为弹弓而做的。自古以来弹弓便是可以作为一项竞技体育运动,是否可以参照设计射击运动枪支管理办法,制定出一套规范的运动弹弓用枪标准,制定《射击竞技体育运动枪支管理办法》来确保安全,方便训练,并且引导弹弓向着正规化的方向演变。对于竞技场所则可以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制定严格的标准,规范诸如人员资质,靶场设备,弹弓标准等等。

3.3禁止制作、销售非纯人力发射弹丸的弹弓

非纯人力发射弹丸的弹弓一般是普通弹弓与其他装置组合改装的新型弹弓,例如利用弹簧增加弹丸发射时的初速度,这样发射的弹丸的比动能较大,其破坏力比起普通弹弓大大增加;有的弹弓装上了类似于弓弩的自动发射装置,不需要人力控制弹弓皮筋的拉伸长度,这样的装置使弹弓的破坏力和稳定性都有提高,使彈弓的瞄准更加简单,其危险性自然大大增加。由于这样的改装弹弓并不能增加弹弓作为一项民间运动的趣味性,反而使弹弓的破坏力变得难以预估,所以加强对非纯人力发射弹丸的弹弓的管控是很重要的,要从源头上禁止这种改装弹弓的制作和出售。至于民间玩家自己改装的非纯人力发射弹丸的弹弓,一经发现,因对其进行警告教育,责令其拆卸有关装置。

3.4弹弓射击活动应当登记备案

由弹弓玩家团体的组织者向公安部门主动登记备案,说明参加活动的人数、活动场地、使用弹弓数量,发射弹丸材质等基本信息。公安部门应当准许其在室内射击场所或室外空旷地带进行射击活动,备案登记后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教育,敦促其向其组织成员宣传合法进行弹弓射击活动,注意安全,不要将弹弓使用于不法活动。公安部门应当对登记备案后的弹弓射击活动进行抽查,检查其实际活动情况是否与登记时的情况一致,如若不一致,可以限制其主要负责人再次组织类似活动的资格,并且对其进行警告教育。

4结束语

综上所述,虽然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来加强对仿真枪支的管理[3],但是实务中却有越来越多的利用弹弓故意毁坏财物故意伤人等案件的发生。所以需要亟需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弹弓、弓弩等易于制作威力较大的发射器的管控。

此外,侦查人员更深入地研究弹弓发射弹丸在客体上形成痕迹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季峻. 玻璃断裂剖面痕迹在侦查破案中的应用[J]. 森林公安, 2007(3):19-19.

[2]郭洪志. 弹弓历史文化考述[J]. 大家, 2010(17):137-137.

[3]张宇. 浅谈非制式枪支的发射特点及杀伤力判定[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1997(1):41-44.

猜你喜欢
弹弓弹丸孔洞
回到童年
超高速撞击下球形弹丸破碎特性仿真研究
神秘的『弹丸』
误会引发的争吵
弹弓手击碎医院十几块玻璃只为好玩
一种面向孔洞修复的三角网格复杂孔洞分割方法
误会引发的争吵
孔洞加工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简析
玻璃浆料键合中的孔洞抑制和微复合调控
弹丸对预开孔混凝土靶体侵彻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