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方法及效果对照研究

2018-06-13 06:19程敏肖红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4期

程敏 肖红

【摘要】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方法以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从2015年9月-2017年2月接收的6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把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应用传统补液法治疗,观察组应用亚休克疗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1~2 h死亡率与总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输液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義(P<0.05)。结论: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应用亚休克疗法的临床疗效要显著优于传统补液法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并发症、输液量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院前急救治疗; 创伤性休克; 亚休克疗法; 传统补液法

doi:10.14033/j.cnki.cfmr.2018.4.08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4-0175-02

创伤性休克属于临床比较多见的一种危急重症,主要是因创伤所致的大量出血,在短期内可能失去大量血液,有效血容量显著降低,组织血流灌注压下降而导致缺氧,机体缺氧时会导致糖酵解,生成大量乳酸而产生代谢性酸中毒,可能发生低血容量、低体温及酸中毒等临床危象,甚至出现急性肾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症[1]。若未能给予及时救治,可能错过患者理想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受到延误,还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所以加强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早期抢救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院前急救医护人员应用的救治方法是否适宜,对改善患者临床疗效与预后都会产生较大影响[3]。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探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方法以及效果,特选择笔者所在医院6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从2015年9月-2017年2月接收的6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2例。观察组中,女11例,男21例;年龄18~70岁,平均(36.2±2.7)岁;损伤类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11例,四肢创伤患者7例,肌肉撕裂伤患者5例,复合伤患者9例;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患者16例,高处坠落伤患者13例,其余原因伤患者3例;依据休克指数分类:轻度休克患者17例,中度休克患者10例,重度休克患者5例。对照组中,女13例,男19例;年龄19~68岁,平均(36.5±2.5)岁;损伤类型:腹部闭合性损伤患者12例,四肢创伤患者6例,肌肉撕裂伤患者5例,复合伤患者9例;损伤原因:交通事故伤患者17例,高处坠落伤患者12例,其余原因伤患者3例;依据休克指数分类:轻度休克患者16例,中度休克患者11例,重度休克患者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院前常规止血治疗,若患者存在开放性伤口出血时,进行加压包扎、直接压迫、血管钳止血,静脉滴注止血药物,若未能获得显著效果则应用止血带止血,有效控制出血,评估患者出血量;快速彻底清理呼吸道、口腔中的血块与分泌物,以此维持呼吸通畅,对呼吸衰竭或是严重呼吸困难的患者给予气管插管;骨折患者进行简易与有效的固定,以免加剧休克;创建静脉通道,准备补液,必要时静脉注射小剂量吗啡镇静或是多巴胺升压[4]。

对照组32例患者应用传统补液法治疗,具体方法:依据“先快再慢、先盐再糖、先晶再胶、见尿补钾”的补液原则处理,应用及时足量的液体予以复苏治疗,以20~30 ml/min的速度迅速输注500~1 000 ml浓度为3%的氯化钠或复方乳酸钠山梨醇注射液等平衡盐溶液,应用多巴胺等升压药物急救低血压患者,维持动脉压为80 mm Hg,实时监测患者血压变化情况。

观察组32例患者应用亚休克疗法治疗,具体方法:在患者未能完全止血的前提下以3~4 ml/min的速度静脉输注浓度为3%的氯化钠溶液,将患者平均动脉压最高维持在30~40 mm Hg,让机体保持亚休克状态。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各时间段的死亡率,包括治疗1 h以内、治疗1~2 h、治疗2 h以上等;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凝血异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酸中毒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纪录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红细胞比容、凝血酶原时间及输液量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各时间段死亡率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1 h以内、治疗2 h以上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1~2 h死亡率与总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8.7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275,P=0.039),见表2。

2.3 两组患者相应疗效评价指标对比

观察组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输液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院前急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关键是要为患者及时予以补液扩容、纠正酸平衡及保持呼吸畅通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补液治疗,对患者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效果有直接影响[5]。

传统急救创伤性休克患者的原则是要尽早、尽快通过静脉补充大量液体予以复苏,促进患者有效恢复循环血量,最高程度地恢复患者正常生命体征,且保持重要脏器的正常血液灌流[6]。有研究者表示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应当补充大量血液、晶体液及其余胶体液,补液量应当高于失血量的50%~100%[7]。但是亦有研究表示,患者在休克不同阶段会产生各种生理特征,补液速度应当依据患者具体生理特征与失液量进行合理调节,从而才能实现最理想的补液效果[8-9]。应用早期休克大量液体复苏治疗尚未有效控制出血的创伤性休克患者,会减弱其凝血功能,让损伤处已经产生的血栓脱落,使得血管保护性痉挛解除而加剧出血症状,无法有效减少患者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10]。而亚休克疗法能够避免此类现象,其主要是在患者还未完全止血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调节补液速度、补液量及选择合适液体类型,让患者血压保持一个较低水平。其不但能有效弥补传统液体复苏疗法的缺陷,还能调动机体代偿功能,避免或减少机体内环境所受影响,以此减少患者死亡率与并发症发生率[11-12]。

此次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及输液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患者中应用亚休克疗法的临床疗效要显著优于传统补液法治疗,能够明显减少患者并发症、输液量及死亡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张贵田,潘爱群,刘国海,等.两种补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1):2363-2364.

[2]文光珍.院前急诊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病人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3,19(9):1317-1319.

[3]陈亮,徐加富.不同补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疗98例创伤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医药前沿,2016,6(35):99-100.

[4]胡晓蓉,陈红.循证护理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抢救效果及对满意度的影响[J].河北医学,2015,21(7):1204-1207.

[5]宋益洲,张福华,吴宪,等.传统补液法与亚休克疗法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6,33(4):81-82.

[6]黄雪红.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对创伤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110-112.

[7]邓华.传统补液法和亚休克疗法在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效果对比[J].家庭医药,2016,8(9):173-174.

[8]徐爱云,刘河群,黎少丽,等.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的效果观察[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6,21(4):409-411.

[9]陈陆奇.不同补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运用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13):8.

[10]夏明姝.创伤性休克院前急救与护理干预体会[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7):173-175.

[11]闫红.创伤性休克患者的院前急救及护理要点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264.

[12]王鸣.院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在腹部闭合創伤性休克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OL].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41):8108-8109.

(收稿日期:2017-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