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大扶贫格局的社会扶贫机制构建研究

2018-06-13 05:41常艳霜
中国市场 2018年18期
关键词:机制构建脱贫攻坚

常艳霜

[摘要]当前社会扶贫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社会主体观念落后、缺乏主动扶贫意识、政府物质保障落实仍不到位、各主体扶贫动力不足、社会扶贫制度建设还不完善、运行机制尚不健全等问题。认为应当建立多方位社会扶贫机制。应以社会主体角色优势为依据,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与效果;以扶贫信息网络平台为核心,推动社会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精准对接;以各类扶贫项目与多元参与渠道为途径,完善各类社会扶贫参与方式;以政策激励与媒体宣传为辅助,增强社会主体参与扶贫动力;以多位一体监管机制为支撑,着力关注社会扶贫效率与效果;努力营造扶贫全民化的外围环境,保证社会扶贫机制的有效实现和运行。

[关键词]脱贫攻坚;社会扶贫;机制构建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8027

充分释放社会扶贫的潜力,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扶贫开发,对于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经济稳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目前,我国政府正加大力度建设专业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其中,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助力精准扶贫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为关注,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公民个人等社会多元力量广泛地参与了精准扶贫工作。然而社会扶贫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社会扶贫机制建设的不完善,严重制约了社会扶贫潜力的充分发挥,是阻碍社会扶贫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我国扶贫需求拉动与政府鼓励推进的共同作用下,社会扶贫机制的优化与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扶贫、脱贫工作的应有之义和关键所在。文章在明确社会扶贫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从价值影响、物质保障、制度安排等层面分析阻碍社会扶贫机制有序运行的原因,并针对现实状况,提出优化社会扶贫机制的相关对策建议。

社会扶贫是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开发经济、发展生产、摆脱贫困的一种社会工作,目的在于通过多方式、多途径帮助贫困户摆脱贫困,推动贫困地区进行经济开发、生产发展,是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中的重要一极。社会扶贫最终的实现效果是协同政府扶贫工作,动员全社会力量,科学、精准、有效地实现脱贫攻坚,使广大贫困人口早日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机制,指有机体不同部位之间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具体到社会扶贫机制,就是指社会扶贫涉及的社会各主体、政府、贫困户等相关主体通过发挥各自角色功能,依托现代信息技术、扶贫信息平台等工具实现各主体互联互通、扶贫工作高效行进的社会扶贫运行方式。为保证社会扶贫工作的高效运行,我国亟须根据相關理论,借助有关政策工具,充分激发社会主体的扶贫参与,突出机制运行的重点与关键,发挥不同组成部分的相对优势,多层次多方位促进社会扶贫机制的优化与创新。

1社会扶贫机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社会主体广泛、多元,易于满足不同扶贫对象的脱贫需求,有利于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的实现,同时能够广泛汇聚社会资源,缓解官方扶贫压力,并且作为一种补充性扶贫机制,有利于改善政府与市场失灵状况,提高扶贫效率。

然而当前我国的社会扶贫机制建设尚不完善且障碍重重,从而导致社会扶贫潜力难以充分发挥。各主体角色定位仍不明确,相关主体帮扶热情低迷,参与秩序混乱,从价值影响、物质保障、制度安排层面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1社会主体观念落后,缺乏主动扶贫意识

从价值影响层面来看,当前我国社会主体扶贫意识落后,慈善观念不足,从而导致了扶贫工作缺乏热情,社会扶贫参与机制难以发挥重要作用。现如今,全国各地掀起了推进扶贫竞进小康热潮,但不难发现,其热度主要集中在政府官方扶贫部门,市场及社会主体参与扶贫的热情并不高涨。究其原因,扶贫理念的落后与公益价值观的缺失正是导致上述现状的重要原因。部分组织或个人认为扶贫脱贫是政府的事情,是党员、干部的工作,和我们普通老百姓没有关系,因此部分社会主体的慈善意识与扶贫意识严重不足,对扶贫事业不关心、不过问,不积极。并且“亲疏有别”的帮扶观念往往造成个人主义与地方主义思想的滋生,即存在只帮助近亲家属、只关心家乡故土、漠视其他地区贫困状况的普遍心理。扶贫意识的落后极大限制了广泛的社会帮扶,影响了社会扶贫重大社会作用的发挥。

12政府物质保障落实仍不到位,各主体扶贫动力不足

从物质保障层面来看,主要由于政府激励政策的落实不到位,对于企业、社会组织、公民大众参与扶贫的支持力度仍然较低,从而导致了社会各方主体扶贫动力不足,整个机制难以顺利运行。政府的扶贫激励政策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体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为激发社会扶贫潜力,提出减税免税、专项资金支持等多项社会扶贫激励政策,然而这些激励政策虽已提出,但在各地区实际运行过程中却没有真正落地,依然存在许多现实问题。一是对于社会企业扶贫参与来说,免税资格申请困难、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不公正等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严重挫伤了营利企业“补充扶贫”的积极性;二是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政府对非营利组织的人员与资金支持不足,限制了非营利组织“协同扶贫”力量的发挥;三是对于公民大众来说,个体参与扶贫的政策宣传与激励尚不到位,使得公民对于扶贫参与方式与个体扶贫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减少了公民“自觉扶贫”行动的开展。

13社会扶贫制度建设还不完善,运行机制尚不健全

从制度安排层面来看,我国社会扶贫制度建设不足,运行机制发展迟滞,从掌握了解贫困信息到筹集社会资源、寻找参与渠道以及对于整个参与社会扶贫过程的监督管理等一系列过程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社会扶贫信息共享机制还不健全。目前,社会各类扶贫主体需付出一定额外成本、时间精力才能解决“哪里需要帮扶,需要怎样的帮扶”这类问题。尽管党和政府多次强调加强“互联网+社会扶贫”建设工作,完善社会扶贫信息服务与共享机制,但是,我国社会扶贫信息收集与共享机制建设发展仍然较为滞后,尤其是地方扶贫信息平台建设还不到位,对于各贫困地区建档立卡工作成果的运用尚不充分。而此类情况的存在增加了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的社会扶贫成本,从而限制了社会扶贫工作的参与深度与参与广度。二是社会扶贫资源的筹集主体与渠道较为单一。在了解贫困状况之后,社会主体开始寻找帮扶渠道和资源筹集主体,而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慈善基金会等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来筹集扶贫资源,主体相对单一。这种单一的筹资主体和规模有限的社会扶贫组织难以满足现有的扶贫需求,也大大制约了社会扶贫在整个扶贫开发中的作用。例如,一些热心公民想要为贫困地区捐献资金物品,往往很难找到正规的参与渠道,因此也就降低了参与扶贫的热情。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监督与管理机制不够系统。我国目前的社会扶贫管理机制缺乏系统性,社会扶贫资源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行动缺乏监督,尤其针对社会参与扶贫的实施效果、资源运用、精准对接、扶贫方式等方面还不够重视,政府官方监督、媒体舆论监督与社会公民监督等多主体联合监管机制尚未建设完善。

2多方位社会扶贫机制构建

针对当前社会扶贫存在的诸多问题,我国应加大力度扫除社会扶贫工作的种种障碍,加强社会扶贫机制的优化与创新,建立以相关主体角色优势为依据,以扶贫信息网络平台为核心,以各类扶贫项目与多元参与渠道为途径,以政策激励与媒体宣传为辅助,以多位一体监管机制为支撑的多角度多方位的社会扶贫机制,同时努力营造扶贫全民化的外围环境,保证社会扶贫机制的有效实现和运行。

21以社会主体角色优势为依据,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与效果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在社会活动中存在着相对成本的差别,因此政府、社会组织、营利企业、公民群众等不同主体应以其本身的角色优势为依据,在具体的社会扶贫过程中开展不同形式、不同类别的扶贫工作。政府部门在社会扶贫发展过程中应发挥外在催化与规范监管作用,各社会主体则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手段参与社会扶贫,提供能够满足不同扶贫需求的公益服务,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提高扶贫工作的效率与效果。鼓励企业通过提供生产产品、吸收就业等方式参与扶贫工作,大学生志愿者群体通过支教、助教等教育扶贫方式参与社会扶贫。

22以扶贫信息网络平台为核心,推动社会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精准对接

准确的供需信息是开展扶贫工作的前提基础,在开展社会扶贫工作之前,只有掌握准确的贫困状况与社会帮扶信息才能保证精准扶贫、科学扶贫的有效实现。因此应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到村、到户的贫困情况调查活动,根据精准扶贫与科学扶贫的要求,依托移动信息技术与建档立卡工作成果,推动社会主体主动开展扶贫与贫困户自行申请救助相结合,打造社会各界互动参与的信息网络平台,继续完善中国扶贫信息网建设,同时鼓励地方各省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互联网+社会扶贫”建设工程,在各扶贫网站及时发布准确的需求信息,传送有效的社会扶贫资源,从而推进社会扶贫资源供给与扶贫需求有效对接。

23以各类扶贫项目与多元参与渠道为途径,完善各类社会扶贫参与方式

在充分掌握准确的贫困信息后,社会各类主体需要通过特色扶贫项目或相关捐赠渠道等参与途径开展社会扶贫工作。因此我国应探索各类特色扶贫项目,继续开展“希望工程”“幸福工程”“春蕾计划”等扶贫公益活动,充分发挥各地社会主体的优势,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教育、卫生、经济等多方面开展符合地情、民情的扶贫项目,鼓励各地开展一对一帮扶的地方志愿者活动。同时建设完善非营利组织、定点企业、新闻媒体、官方部门等多位一体的参与渠道。倡导民营企业、志愿组织、公民个人以扶贫项目为依托,广泛参与扶贫工作,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4以政策激励与媒体宣传为辅助,增强社会主体参与扶贫动力

基于激励理论可知,政府的扶贫激励政策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外在催化作用,推动社会主体自觉参与扶贫事业。依法落实税收减免、扶贫捐赠税前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并在全国各地设置“扶贫工作先进个人”“扶贫工作先锋企业”等荣誉称号,将荣誉性奖励与扶贫工作开展的效果与绩效相挂钩,制定公正、公平、公开的扶贫激励政策。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最美扶贫人物与先进扶贫事迹系列宣传活动,使得慈善扶贫理念不断渗透到社会中,加强社会大众对社会扶贫的关注度与参与度。

25以多位一体监管机制为支撑,着力关注社会扶贫效率与效果

全面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机制是维持社会扶贫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我国应建立完善“社会组织自我监管、政府官方权威监管、社会舆论广泛监管”相结合的多元扶贫监管机制,提高社会扶贫工作效果,杜绝“被扶贫”“数字扶贫”等不良现象的出现。首先,对于社会组织内部的自我监管,组织内部应设立专门的监督与评估部门,依据组织章程,在资金使用、项目审批、行动实施等方面实行严格管理。其次,政府官方对社会扶贫的监管,各个社会主体在扶贫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政府关于扶贫资金管理等的法律规定,同时接受政府专业部门定期或不定期的监督检查。最后,应充分发挥更为广泛的公民大众、新闻媒介等方面的舆论监督作用,要求各相关主体及时公开社会扶贫情况与救助信息,接受社会舆论的广泛监督。

26努力營造扶贫全民化的外围环境,保证社会扶贫机制的有效实现和运行

社会环境对于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全民扶贫、全民慈善的外围环境有利于推动社会扶贫机制的有效实现和运行。因此我国应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落实,增进公民个人对“友善”层面的理解,培育公民的社会责任感与参与感,从而凝聚“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的全民共识。同时发挥官方、非官方大众媒体的新闻传播功能,通过在公共场所设置宣传标语、播放公益广告宣传片等方式,加大友善互助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弘扬力度,提高社会各主体的扶贫意识与慈善意识,从而构建“人人皆愿为、人人皆可为、人人皆能为”的社会力量扶贫参与机制。

2020年,贫困人口如期和全国人民同步迈进小康社会,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扶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工作模式,是我国大扶贫格局下的重要一环。政府必须以相关主体角色优势为依据,以扶贫信息网络平台为核心,以各类扶贫项目与多元参与渠道为途径,以政策激励与媒体宣传为辅助,以多位一体监管机制为支撑,建立多角度、多层次的社会扶贫机制。只有切实加强社会扶贫机制的优化与创新,协调社会各方力量,方能最大限度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加速推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当然,鼓励社会各力量参与扶贫、脱贫工作,还只是我国扶贫攻坚战的一个重要部分,为早日实现共同富裕、打赢脱贫攻坚战,还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完善“政府主导、市场能动、社会参与”的扶贫工作模式,健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参考文献:

[1]陆益龙打好“三大攻坚战”/“精准脱贫机制创新”系列笔谈之三精准有效社会扶贫机制的构建路径[J].改革,2017(10):58-61.

[2]陈成文,王祖霖“碎片化”困境与社会力量扶贫的机制创新[J].中州学刊,2017(4):81-86.

[3]桂福琳创新社会扶贫机制解决农村贫困难题[J].吉林农业,2017(6):55.

[4]王春燕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攻坚的建议[J].财政科学,2016(12):110-116.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意见[J].当代农村财经,2015(2):28-30.

[6]王生拓宽社会扶贫渠道创新社会扶贫机制——用“加减乘除法”解读社会扶贫的功效[J].老区建设,2013(17):53-55.

[7]赵佳佳当代中国社会组织扶贫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7.

[8]袁坤整体性治理视角下西部农村地区协同扶贫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6.

[9]耿玉倩社会组织参与扶贫的运行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10]李丹宗教组织扶贫参与[D].兰州:兰州大学,2008.

[11]周秋光充分释放社会扶贫潜力[N].通辽日报,2017-12-29(003).

[12]李晓莉创新社会扶贫机制补齐全面小康最大短板[N].西安日报,2015-12-06(002).

猜你喜欢
机制构建脱贫攻坚
风险社会治理下网络理性参与机制构建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天柱县整合涉农资金的实践与思考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机制构建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