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秀丽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有怎样的理解与思考?请你站在你赞成观点的立场上反驳另一方的观点,写一篇驳论文。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明确给出了任务指令,即必须围绕深层的文化因素来谈,从育儿理念冲突看文化差异,思考自身的成长。另外,需要注意,谈“文化因素”时不能信马由缰,必须紧扣“育儿理念”来思考。本题材料内容为中外夫妇面对孩子的跌倒,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处理,并对对方的做法提出质疑,展示了中外家长不同的育儿理念。分析事件的根源,可得出原因:中外父母对孩子摔倒后的不同反应和做法,体现了中国和外国父母在孩子教育理念上的差异,而这种理念的差异的根源在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材料既体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展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可从三个角度来立意:①认可中国育儿理念,可立意“注重育人以情”等;②认可外国育儿理念,可立意“注重育人以独立”“防止‘巨婴”等;③融合中西育儿理念,可立意“育人既要温暖也须独立”。
【佳作展示1】
关爱于心中 放手于眼前
高二(20)班 郭雪松
孩子摔倒,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中西方父母对其扶或不扶的做法也各有其文化因素的考量。然而世间挫折多如恒河之沙,经常不期而至。因此,与其在孩子还没有保护伞时无所适从,倒不如早些放手,让孩子去主动经历风雨。
许多中国人都认为父母作为一家之长,本就该成为孩子远离现实风雨的保护伞。于是,各个“小皇帝”“小公主”就成为一家之宝,甚至到了“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地步;然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一味地躲避生活中的挫折,不愿“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又怎能在日后承担“天降大任”呢?父母对孩子放手,不是冷漠,而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
不可否认,身为未成年人的孩子心智都未曾健全,不能直面生活的挑战,需要父母的照顾;但过度的关爱,只会带来身心的严重脱节。近日,贵州某师范学院因下雨积水,导致通行不便,于是一群女生手足无措,最后只能让保洁阿姨背过积水区域。巨婴之背,以至于踝,可悲可叹!这不仅仅是保洁阿姨及女生的悲哀,更是那些家长未能早些放手的悲哀。
众所周知,“教育是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虽然具体方法因人而异,但绝不会是“用一棵树庇荫另一棵树,用一朵云裹挟另一朵云”。每一只长颈鹿出生时,母鹿都会把它踢倒,等待它用颤颤巍巍的四肢站起来,再踢倒……长此以来,及时站起的能力便得到锻炼,否则它很快就会丧身于强敌之手。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也曾寫到:“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雏鹰试翼,振翅翱翔。”而这“啸谷”“试翼”的背后,又怎少了父母决然地放手?不然又怎会有“天空霸主”“丛林之王”的出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唯有父母的早日放手,让孩子直面现实的风雨,才能培养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诚然,中西方文化差异很大,外国的方法也不能照搬照抄。中国父母对待孩子,既不能像以往一样过度溺爱,也不能像“斯巴达”人一样任其自生自灭。正所谓“太上忘情,不是无情,而是深情”。放手的背后,不是放弃,而是放心。父母应该做到关爱于心中,放手于眼前。让关爱与放手同行,毕竟,笼中雏鹰虽然安逸,但却无法搏击长空。不如勇于放手,让孩子像风筝一样在天空翱翔;父母要做的,只是紧握着线,看着他们扶摇直上。
其实,人的成长就是一种“从游”现象,如同大鱼带小鱼,由饱有学识、经验的师长、朋友等带着一群群小鱼,自由地游来游去,没有搀扶,只有关注,没有帮助,只有探索,从而长成本事;育儿也别无二样!
【佳作展示2】
爱怜而扶也丈夫
高二(20)班 仇惟柯
孩子摔倒,本为常事,但扶还是不扶,争论焦点关涉育儿方式。记得鲁迅先生有一诗曰:“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读之深以为然,放手自立固然可取,爱怜而扶也丈夫!
有人说,人生路上跌跌撞撞实属平常,若是不停帮扶,反会让孩子依赖他人。这话看似有理,可是,如果多多跌倒才能收获坚强,那些因父母冷漠放手而致使孩子叛逆、堕落甚至自杀的青年又作何解释?据报道,最近一北大毕业生发万字长文数落父母的冷漠严苛,可见受伤至深。如此悲情缘何而来?究其根源,恐怕不能不说,与家长的一味放手,置之不理,与孩子在幼小时没有得到充足的阳光雨露有关;这样,不仅不能得以滋养,反而更容易在孩子心中造成不可挽回的伤痛。
尼采说:“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亦投以回望。”父母是孩子最亲近的人,家长的言行将会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重若轻的作用,也一定会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在孩子身上得到投映。试想,当对孩子不管不问,毫不关心;那孩子对待别人是否也冷漠自私,不管不问他人疾苦?相反,若是能给孩子尊重,关心爱护孩子,那孩心中不也能充满美好与阳光吗?孩子的心恰如玻璃,你冷漠待之,它就会碎裂生出伤人的棱角;但若授以美好,示以阳光,它便会折射出彩虹般的希望。
鲁迅先生的孩子吃饭时称水饺变质,而其它人都觉得没问题;后来先生便亲口品尝,才为孩子翻案。我想,有了父亲此举,孩子在未来,必定也会像父亲这样体察他人,关心他人。父母是孩子的教科书,真诚而亲切地待子,必然能在孩身上见到回声。读《傅雷家书》,也能体味其中的情味。假使傅雷在傅聪为音乐会而犹豫不决时,不是极力鼓舞,而是任其自流,那么傅聪也不会有勇气演奏了。可见,父母的关心才是提升孩子心智的最好途径。
然而,关心又常常为溺爱所联系,但溺爱决然不同于关心与爱。卡夫卡说:“通向一切高度和深度的东西就是爱。”溺爱并不向深度、广度延伸,它其实是无限的放任纵容,不加约束,与卡夫卡所言之爱完全不同;而关爱是适度且理性的美好,是真正的爱,扶仅是其中一个动作而已,一个热心快肠罢了。因此,爱且不及于滥,这才是爱的真谛。
面对孩子摔倒,就该扶起来拍拍灰,告诉他下次努力。毕竟,教育是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若心与心相离,又如何唤醒孩子的灵魂。
[作者通联:湖北随州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