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华
摘要:牛沙门氏菌病也叫副伤寒,病原体是沙门氏菌,可引起牛及多种动物发病。笔者近日对一牛场感染沙门氏菌病的犊牛进行了调查诊治,现将诊治结果汇报如下,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牛;沙门氏菌;诊治
牛沙门氏菌病是由牛沙门氏菌引起的以败血症和下痢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也被称为牛副伤寒病。该病病原体主要包括鼠伤寒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或纽波特沙门氏菌等。牛沙门氏菌可感染各日龄阶段的牛,尤以10 ~ 40日龄的牛犊最易感,通常犊牛发病后可迅速传播,由此造成流行性发病;而成年牛一般没有明显的臨床症状或具有轻微症状,多呈散发。一年四季均有流行性,夏秋两季发病率较高。病患畜为主要传染源,致病菌可通过粪便、乳汁、流产胎儿等排出污染环境、饮用水、饲料、用具等,致使场内其他健康牛只感染发病。该病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经交配、胎盘等方式传播。牛沙门氏菌对外界环境抵抗能力较弱,很多常用消毒药如0.5%的过氧乙酸、2%氢氧化钠溶液等都能将其杀死。如果养殖场内饲养管理水平较差,牛沙门氏菌潜藏于健康牛群的消化道、淋巴组织和胆囊内等部位,形成病菌携带者。当外界不良因素如应激等存在时降低动物机体抵抗力进而导致发病。此外牛沙门氏菌病对人类的公共卫生影响也较大。本文将当地某一牛场内的一例由沙门氏杆菌引发的犊牛腹泻的诊治汇报如下。
1发病情况
某犊牛副伤寒非流行区内一牛场犊牛约70头,2016年7月几头犊牛突然咳嗽、拉腥臭味稀便,粪便先稠后稀,且带有血液和黏液,病牛高热可达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不吃不喝,发病后场内约有19头60日龄左右的犊牛相继发病,病畜症状明显。经调查,该场内母牛今年没有按时接种沙门氏菌灭活疫苗,且该地区连续一段时间接连阴天下雨,使得牛舍内粪污处理不及时,犊牛舍环境潮湿污秽,粪便堆积。初步分析可能由于疫苗接种不及时和饲养环境恶劣致使犊牛感染细菌而发病。
2临床症状
病犊精神沉郁,食欲废绝,体温升高达40 ~ 41℃,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脉搏和呼吸加快,下痢且粪便中有血和脱落的肠黏膜,粪便灰黄色有腥臭味,发病后期病犊消瘦,严重脱水、末梢发凉,眼结膜等充血、发黄,严重者卧地不起,最后心力衰竭而死。
3病理变化
病死犊牛剖检后,可见在心、肠胃、腹膜及膀胱等内脏器官黏膜有出血点。肝脾出现坏死性病灶,肠系膜淋巴结水肿或出血。肺部有坏死灶,肝脏色泽淡化并有坏死灶,胆囊增大,胆汁稠而混浊,关节腔、腱鞘内有胶样液体。
4实验室诊断
结合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初步诊断为细菌感染,为进一步确诊还需结合特异的实验室诊断。本案例采集发病牛犊的血液、带血粪便及部分内脏器官等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试验,同时应用特异性较强的PCR检测技术。首先将采集的病料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结果在显微镜下可见两极钝圆的革兰氏阴性短粗杆菌;然后将无菌采集的病料接种到麦康凯琼脂培养基进行细菌的分离培养,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8~ 24h,结果可见在培养基上形成无色透明的圆形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如先前试验一致;最后将分离菌用多种常见细菌病的引物进行PCR检测,结果只有沙门氏杆菌出现明显单一的条带。综合实验室检测最终确诊为犊牛沙门氏菌病。将分离菌进行常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庆大霉素和恩诺沙星等药物呈高度敏感。
5治疗
病犊牛及时实施隔离,每天对全群犊牛进行监测,并用敏感药物治疗病犊。治疗采用抗菌消炎、止泻补液的原则,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对病犊按1.5mg/(kg-bw)的剂量肌内注射庆大霉素进行治疗,2次/d,连续使用3 ~5d,同时联合使用板蓝根注射液进行治疗,对于腹泻脱水严重的病犊进行补液等对症治疗,静脉注射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mL、20%葡萄糖250mL和5%碳酸氢钠液150mL,2次/d,且将口服补液盐加在饮水供牛犊自由饮用。对于其他未发病的犊牛喂服庆大霉素等药物提前预防,用药后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并逐渐好转,无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
6防治措施
预防牛沙门氏菌病必须加强饲养管理,实施综合防治措施。养殖过程中要避免各种应激如长途运输、饲养密度高、转群频繁、断奶或寒冷潮湿等导致的动物机体抵抗力减弱进而发病的情况。养殖场应加强日常管理工作,牛圉舍应保证干燥清洁,通风良好,并做好冬保温、夏防暑的工作,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及时清除粪便污物,确保饲料、饮水等清洁卫生,饲养环境、运动场、国舍、用具等需要定期消毒,一般以每星期进行1 ~2次彻底消毒为宜,可选用2%氢氧化钠溶液、3%甲酚皂溶液等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减少环境中病菌数量,可以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加强对牛群的饲养管理,尤其是妊娠母牛和犊牛饲养管理。母牛妊娠后期应提供优良、营养全面的饲料,满足其对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等营养的需求,产房或接产时必须严格消毒,犊牛发病通常是由于接触污染的环境、饲料、饮水等。此外犊牛吸吮携菌母牛的乳汁也可感染,因此饲养过程中应及早吃上初乳,并注意保暖,增强犊牛抵抗力。疫苗接种是预防牛沙门氏杆菌病的重要措施,常发病的养牛场应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对妊娠母牛和6月龄以下的犊牛应皮下或肌内接种牛副伤寒氢氧化铝灭活疫苗。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一些抗生素类药物进行药物预防,也可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养殖过程中一旦发现病牛,应及时隔离治疗,病死牛及其污染物应进行深埋或烧毁等无害化处理,定期对牛群进行全面检疫,及时淘汰带菌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