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姝庆
(甘肃省甘南州卓尼县妇幼保健站,甘肃 卓尼 747600)
新生儿窒息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随着新生儿出现窒息时间的延长,其体内脏器功能受损的程度可不断加重。故对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规范化抢救护理流程被广泛地应用于对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抢救护理的过程中。研究发现,按照规范化抢救护理流程对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抢救护理,可有效地缩短对其进行抢救的时间,提高其接受抢救的成功率[2]。为了进一步探讨规范化抢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新生儿窒息患儿中的应用价值,笔者进行了本次研究。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2012年7月至2017年9月期间某医院收治的82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将这些患儿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对照组患儿中,有男性患儿21例,女性患儿20例;其中,重度窒息的患儿有18例,轻度窒息的患儿有23例。在观察组患儿中,有男性患儿19例,女性患儿22例;其中,重度窒息的患儿有15例,轻度窒息的患儿有26例。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抢救护理的方法 按照常规抢救护理流程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抢救护理。具体的抢救护理方法是:护理人员评估患儿出现窒息的程度,遵医嘱为其吸痰、辅助其吸氧,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监测其生命体征。
1.2.2 对观察组患儿进行抢救护理的方法 使用规范化抢救护理流程对观察组患儿进行抢救护理。具体的抢救护理方法是:护士长指派本科室的2名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A和B)对本组患儿进行抢救护理。护理人员A及时评估患儿出现窒息的程度,护理人员B立即将评估的结果报告医生。在此期间,护理人员A将患儿放到预热后的保暖台上,使用温热的干毛巾擦拭其头部及全身,并将其肩部垫高,使其颈部稍向后仰(进行上述操作的时间应不超过20 s)。在10 s内将患儿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清除干净。通过拍打患儿的足底和摩擦其背部来对其进行触觉刺激。进行触觉刺激若无效,使用复苏器对患儿进行加压给氧,直至可以看见其胸动、对其进行听诊可闻及正常的呼吸音。患儿的心率若仍不达标,使用双拇指法对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为90次/分,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深度为1.5~2 cm。当摸到患儿股动脉的波动时说明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有效。护理人员B遵医嘱为患儿建立有效的静脉通路,为其调整体位。护理人员A遵医嘱对患儿进行强心、消除其支气管痉挛、纠正酸中毒、补充血容量等治疗。在此期间,护理人员B严密监测患儿的体温、肤色、呼吸及心率的变化情况。抢救护理工作完成后,将患儿放到暖箱中保暖。这两名护理人员轮流监测患儿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详细记录对其各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的结果,并将监测结果及时反馈给医生,以便医生能够掌握患儿病情的变化情况,进而及时为其调整救治方案。
统计两组患儿接受抢救的时间、抢救的成功率及在接受抢救后其Apgar的评分。其中,抢救的时间是指开始对患儿进行抢救至抢救护理操作全部执行完毕所用的时间。抢救成功的评定标准是:接受抢救后,患儿Apgar的评分≥8分。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儿接受抢救的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接受抢救的平均时间短于对照组患儿(P<0.05)。观察组患儿在接受抢救后其Apgar的平均评分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接受抢救效果的比较
新生儿窒息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胎儿发生宫内窘迫或在娩出的过程中出现呼吸障碍、循环障碍,使其在出生后的1 min内无法自主呼吸或未能建立规律呼吸的情况。研究发现,新生儿出现窒息的时间若超过10 min,其体内多个脏器的血液供应可逐渐减少,使其出现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及酸中毒。缺氧、酸中毒的发生可使新生儿窒息患儿的机体启动应激性代偿,从而导致其体内各脏器的功能受损[3-4]。随着此病患儿机体缺氧时间的延长,其脏器功能受损的程度可不断加重。因此,对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可确保其生命安全,改善其远期的生存质量。近年来,规范化抢救护理流程被广泛地应用于对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抢救护理的过程中。按照该抢救护理流程对此病患儿进行抢救护理,可使护理人员明确自身的工作职责,进而确保抢救护理工作能够快速、有序地进行[5]。
本次研究的结果证实,将规范化抢救护理流程应用于抢救新生儿窒息患儿中的效果较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