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的效果分析

2018-06-13 02:48林军宁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7期
关键词:偏瘫患肢康复训练

林军宁

(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康复科,北京 102300)

脑卒中是指由高血压等危险因素导致的脑血管狭窄、阻塞、破裂引起的脑部缺血或出血性病变。此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致死率和复发率均较高的特点。脑卒中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一过性或不可逆性神经功能障碍[1-2]。据统计,我国有脑卒中患者600~700万,其中有约50%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运动、语言及认知功能障碍。脑卒中后偏瘫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脑卒中后遗症[3]。有研究表明,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能够促进其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为了进一步探究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笔者对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接诊的89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线资料

从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在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随机选取8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4]中规定的脑卒中后偏瘫的诊断标准。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7例患者中有男性27例,女性20例;其年龄为43~69岁;其病程为19~125 d;其中有脑梗死后偏瘫患者39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8例;有左侧偏瘫患者25例,右侧偏瘫患者22例。

对照组42例患者中有男性25例,女性17例;其年龄为45~71岁;其病程为15~149 d;其中有脑梗死后偏瘫患者37例,脑出血后偏瘫患者5例;有左侧偏瘫患者23例,右侧偏瘫患者1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对象的纳入标准

生命体征稳定,神志清醒,无意识障碍。2)初发脑卒中,有明显的偏侧肢体运动功能障碍。3)处于病情恢复期。4)知情并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 研究对象的排除标准

患有认知障碍或意识障碍,无法正常地配合治疗。2)患有严重的心、肺、肾、血液系统的功能障碍或恶性肿瘤。3)患有其他可影响患侧肢体活动功能的疾病。4)长期应用镇静催眠药。

1.4 治疗方法

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调节血脂等常规的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参照《头皮针穴标准化国际方案》[5],对对照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治疗方法是:选取患者偏瘫侧顶颞前斜线上1/5至2/5(位于头顶侧面,自前顶穴至悬厘穴的连线)、顶中线(位于头顶正中线,百会穴向前1.5寸至前顶穴)、双侧枕下旁线(位于枕部,自膀胱经玉枕穴向下的垂直线)、顶旁1线(顶中线左右旁开1.5寸的两侧平行线,自承光穴起向后1.5寸)及顶旁2 线(位于顶旁1线外侧,两线相距0.75寸,距头顶正中线2.25寸,自正营穴起沿经线向后1.5寸)作为对其进行针刺的头穴线。对上述头穴线区域的皮肤进行消毒,以倾斜15°的夹角将毫针刺入上述头穴线,然后采用捻转补泻的手法对其进行针刺(捻转的频率为200次/min,捻转的时间为1 min)。完成针刺后,留针30 min。在留针的过程中,每隔10 min运针1次。在进行针刺治疗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进行康复训练的方法是:1)指导患者进行bobath控制康复训练。让患者在病床上保持仰卧位,协助其进行四肢伸展、弯曲及旋转等被动训练。在此过程中,循序渐进地让患者加大动作的幅度。2)指导患者进行上下肢分离运动训练。协助患者通过膝手爬行训练来促进其上肢支撑力的恢复。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反复拉伸训练。3)指导患者进行四肢精细动作训练。循序渐进地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训练和平衡功能训练。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月。

1.5 观察指标

1)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评价标准是[6]:(1)治愈。治疗后,患者能够做到生活自理。(2)好转。治疗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情况明显改善。(3)无效。治疗后,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情况未改善。总有效率=(治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2)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情况。采用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NFDS)[7]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该量表的评价项目包括上下肢肌力、意识状态、水平凝视功能、面瘫情况、握力、步行能力及言语功能等指标,其总分为45分。患者的NFDS评分越高,表示其神经功能缺损的程度越严重。3)患者患肢功能的改善情况。采用患肢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CA)评价患者的患肢功能。该量表的总分为108分。患者的FCA评分越高,表示其患肢功能的恢复情况越好。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患者NFDS评分、FCA评分等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治疗的总有效率等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治愈的患者有11例(占23.40%),为好转的患者有32例(占68.09%),为无效的患者有4例(占8.51%)。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49%(43/47)。对照组患者中临床疗效为治愈的患者有5例(占11.90%),为好转的患者有26例(占61.90%),为无效的患者有11例(占26.19%)。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3.81%(31/42)。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NFDS评分和FCA评分的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患者NFDS评分和FCA评分的平均值分别为(23.56±3.07)分、(36.04±14.07)分;对照组患者NFDS评分和FCA评分的平均值分别为(23.98±3.22)分、(35.92±13.85)分。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其NFDS评分和FCA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NFDS评分和FCA评分的平均值分别为(12.94±3.04)分、(66.17±15.22)分;对照组患者NFDS评分和FCA评分的平均值分别为(17.03±3.47)分、(52.95±15.69)分。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F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NFD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其FC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NFDS评分和FCA评分的比较(分,±s)

表2 两组患者NFDS评分和FCA评分的比较(分,±s)

分组 n NFDS评分 FCA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观察组 47 23.56±3.07 12.94±3.04 36.04±14.07 66.17±15.22对照组 42 23.98±3.22 17.03±3.47 35.92±13.85 52.95±15.69

3 讨论

中医认为,脑卒中后偏瘫主要是由气虚血瘀,脉络瘀阻,风痰阻络,或肝肾二亏,精血不足,筋骨失养所致[8]。有研究表明,大脑皮层上的高级神经中枢具有较高的可塑性;通过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主被动肢体活动训练,能够使其高级神经中枢重新建立神经支配的连接,从而可改善其神经功能及患肢的自主运动能力,防止其发生肌肉萎缩、肌张力下降及关节挛缩等并发症。李丽[9]、李芳华[10]等研究指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能够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降低其残疾率。进行针刺治疗是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常用方法。有学者指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针刺治疗可改善其脑部的微循环,提高其脑灌流量,缓解其脑水肿的情况,促进其患肢功能的恢复。本研究的结果显示:1)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91.49%)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73.81%)。2)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NF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F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接受治疗后其NFDS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其FC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

综上所述,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针刺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地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的情况,促进其患肢功能的恢复。

猜你喜欢
偏瘫患肢康复训练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循经往返灸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临床观察
多功能智能康复训练床的设计与仿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
一种水垫式患肢抬高枕的设计及应用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团队互助模式对乳腺癌患者术后患肢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
脑卒中偏瘫早期运动康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胫腓骨双骨折术后并发患肢水肿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