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洋洋
(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河南省中医药防治慢性病院士工作站,河南 开封 475000)
脑卒中是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常因脑血管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引发脑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发病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1]。近年来我科采用头部穴域丛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9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为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开封市中医院针灸科就诊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47~69岁,平均(58±5.6)岁;病程1~6个月,平均(2.7±1.6)个月。观察组男21例,女24例;年龄45~68岁,平均(56±4.5)岁;病程1~6个月,平均(2.3±1.2)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2]中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3]。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年龄30~70岁;神志正常,能接受针灸治疗并配合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加本项研究者。
1.4 排除标准 脑梗死合并失语者,或有明显认知障碍者;病前曾有其他神经、精神病史者;合并有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疾病及骨关节病、精神疾病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针刺穴位或穴位附近皮肤有感染者。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未按规定治疗者;依从性较差,不能坚持完成治疗者;治疗期间接受其他治疗者。
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即予抗血小板、抗凝、改善脑循环、抗自由基、营养脑神经、调节血压和血脂及对症支持治疗等,并给予康复治疗,如物理运动疗法、作业疗法。
2.1 对照组 给予普通针刺治疗。取穴: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头部穴域丛刺针刺法。取穴: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太冲、运动穴域、感觉穴域、平衡区。运动穴域是指中央前回在头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区(上点:前后正中线中点向后移动1 cm;下点:眉枕线与鬓发前缘交点向后移1 cm);感觉穴域是指中央后回在头皮表面的直接投影区(上点:前后正中线向后移动3 cm;下点:眉枕线与鬓发前缘交点向后移3.4 cm)。
2.3 针刺操作及疗程 局部常规消毒,普通针刺采用0.30 mm×40 mm不锈钢毫针直刺或斜刺,头部腧穴针刺操作方法参照《针灸学》[4]。头部穴域(穴区)选用28号0.25 mm×30 mm不锈钢毫针在头穴区域间隔1寸斜刺1针,针尖与头皮呈15°~30°夹角快速刺入头皮下,当针尖抵达帽状腱膜下层、指下感到阻力减少时,使针与头皮平行,刺入15 mm,然后以200 r/min左右的频率快速连续捻转30 s,留针2 h。留针期间每0.5 h捻转行针1次,用时约30 s。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周治疗6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
3.1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美国卒中量表(NIHSS)评定。痊愈:评分减少91%~100%;显效:评分减少46%~90%;有效:评分减少18%~45%;无效:评分减少18%以下甚至加重者。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采用Brunnstrom评价表进行评定,分值越高表示运动障碍越轻。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Brunnstrom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Brunnstrom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头部穴域丛刺运动疗法是开封市中医院针灸科王俊伏主任医师在近40年的临床实践中融合传统针灸和现代头针理论,并与现代医学的神经解剖学进展相结合创制的一种特色针灸疗法。通过近20余年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改进,在治疗中风等脑病方面取得显著疗效,作为临床适宜技术多次在省内外向基层医务人员培训演示,获得广大患者和同行赞誉。头部穴域丛刺运动疗法将头部穴(区)与病灶反应区(投影区)结合,作为针刺作用靶点,通过多环节、多靶点发挥作用,激发机体自身调控功能,修复损伤脑细胞及通路,从而达到激活代偿、改善病灶、疏通经络、促进康复的目的,降低中风致残率,减少和预防中风并发症,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部血流量减少引起的大脑缺血、缺氧损伤。脑卒中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氧化应激,许多研究证实,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过程中,活性氧大量聚集,最终引发氧自由基损伤[5]。针灸疗法可有效治疗缺血性中风[6-7]。动物实验亦证实头针可促进缺血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是抑制ERK信号通路的活性,降低缺血灶周围区脑组织ERK1/2磷酸化水平,上调缺血灶周围区脑组织胶质神经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8]。
总之,头针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易被患者接受、无须设备投入等特点。在有效解除患者病痛时,还能减少患者后遗症,易于推广应用,尤其对基层医院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及经济社会效益。
[1]李霞,赖真容.脑卒中后抑郁病人的心理护理[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6):4-5,8.
[2]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4]石学敏.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5]MURPHY T H,MIYAMOTO M,SASTREA,et al.Gluta-mate toxicity in a neuronal cell line involves inhibition of cystine transport leading to oxidative stress[J].Neuron,1989,2(6):1547-1558.
[6]黄锦才.针刺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认知功能作用研究[J].亚太传统医药,2014,10(21):95-96.
[7]韩誉功.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8(31):233-234.
[8]李梦,李佩芳,罗春梅.刺督调神针法对大鼠脑缺血性损伤神经修复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通路的影响[J].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37(4):45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