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绒
一百多年前,改革曾經是中国的主旋律。晚清统治者在政治体制改革的魄力和勇气上,在改革不少核心问题的处理上,在民主与宪政的认同度上,在政权开放的力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其先进性和前瞻性均获得较为公正客观的国际舆论和观察家一致认可。然而,改革的结局却是武昌起义一声炮响,帝国改革,革掉了自己的命。
一个锐意改革的王朝为什么最后会垮掉,悲情而落寞的收场?
在雪珥的书中,或许我们能找到一些答案。以历史拾荒者著称的雪珥在中国改革史领域深耕多年,其独特的历史写作吸引了广泛的读者。时值改革开放40周年,他的中国改革史系列:《国运1909》《天子脚下》《绝版恭亲王》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雪珥的书带有明显的问题导向。雪珥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近代中国国运衰退真的是因为“闭关锁国”吗?雪珥通过史料分析,认为中国在鸦片战争前,已经在世界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既不闭关也不锁国。其次,中国近代的第一轮经济改革,真的是毁于“官督商办”吗?事实上,“官督商办”对当时的中国经济发展确实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但权力与资本的相拥的关系有很大的弊端,企业的信息透明度很低,暗箱操作很多,没有建立应有的规则,没有规范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最终,潜规则代替了显规则。
在雪珥的书中往往会读到许多与我们一般认知不同的历史事实,例如很多人觉得晚晴统治阶层拒绝变革、腐朽落后,可是在1909年走上了历史舞台的当权派—摄政王载沣三兄弟却是年轻而开明的。同样与我们一般认为的不同,晚清的最后几年,尤其是1909-1911年宣统朝的3年,国家并非每况愈下。政治、经济乃至国防都在不断进步。1908年,清政府财政收入史无前例地突破了2亿两白银的大关。
雪珥的书中往往会提出一个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初读时犹如巨石压胸,步步惊心。随着阅读深入,一层层迷雾将慢慢被拨开,最终豁然开朗。
[美] 格雷戈里·柯克伦, 亨利·
哈本丁 著
彭李菁 译
中信出版集团·见识城邦
2017年12月
格雷戈里·柯克伦和亨利·哈本丁两位学者挑战戴蒙德在《枪炮、病菌与钢铁》里提出的观点,认为人类从未停止进化。10000年前的农业革命,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生剧烈变化,有赖于农业革命的成果,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分化,不同的生存状态反倒成为人类加速演化的契机。
苏力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年1月
中国古代宪制作为人类历史持久存在的制度经验,有其自己的逻辑和合理之处。法律学者苏力从法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视角出发,对历史中国的宪制经验进行了深度总结,从历史中国所面临的至关重要的核心政治问题出发,逐一阐释了历代构成制度,以及军事制度、官僚体系、经济制度等,从而重构了历史中国的制度图景,并阐释中国在制度文明上独有的贡献。
[英] 保罗·科利尔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理想国
2018年1月
保罗·科利尔关注权力,深入探讨为什么政治暴力在最底层10亿人的社会里如此普遍,以及如何才能遏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