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猛 庄梦梦 李龙辉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资源中心 天津市 300000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汽车工业的水平[1]。同时,零部件产业的强弱对会影响整车的竞争优势,进而影响整个汽车产业的强弱[2]。据统计,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超过10万家。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的变革期,国家政策的鼓励,新技术与汽车产业的不断融合,新势力造车企业的介入等,都进一步促进了汽车产业变革的深度和速度。面对如此机遇和挑战,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能否把握住时代发展趋势,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突破核心技术瓶颈,实现对汽车发达国家的追赶和超越,已成为行业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
本文基于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整车供应商体系特征、行业争力以及新技术研发能力,对我国汽车零部件的现状进行阐述和解读,分析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寻求解决问题,缩小差距的新途径。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数量众多,本文选取了其中较具规模的24874家零部件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产业集群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汽车产业的繁荣程度。历史上,许多传统的汽车工业国家都是通过产业集群的方式来提升本国汽车国际竞争力的。著名的汽车产业集群有:美国的底特律汽车城,德国的斯图加特, 日本的丰田汽车城等[3]。也就是说,集群发展作为产业发展空间上表现出来的规律,在汽车零部件产业是十分明显的[4]。
图1 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区域分布
图1为我国大区域汽车零部件企业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华东地区零部件企业数量占比最高,达到54.1%,是产业最为集中的区域。其次为华南区域,其占比达到17.0%;华北、华中、西南和东北的企业分布数量相当;西北区域由于产业基础偏弱,人口稀少,基本未形成规模化的零部件产业集群。
图2 零部件企业类型分布
我国汽车零部件自主企业仍占大多数,达到74.4%。与整车企业不同,零部件企业合资没有股比限制,因此,在汽车零部件行业,外资企业数量明显多于合资企业数量。近些年,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发展的持续深入,国外零部件行业巨头也逐步布局国内市场。仅2017年就有包括博世、德尔福、采埃孚、弗吉亚、麦格纳和法雷奥等世界级车零部件供应商通过合资和独资等形式在国内设厂,主要面向领域多集中于新能源汽车和汽车智能化科技产品。
在调研样本企业范围内,合资和外资企业分别为1755和4610家。图3和图4分别为我国境内合资和外资汽车零部件企业资本属性分布情况。
在合资和外资企业中,港澳台系企业数量最多,占比分别为35.3%和41.6%;其次为日系企业,合资占比26.2%,外资占比20.0%;韩系和美系数量相近,德系再次,最少的是法系企业。德系和美系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但具备很强的提供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的能力。日系企业分布较为广泛,从发动机、变速器、到电喷、线束、安全气囊、内外饰均有分布。港澳台企业较多集中于内外饰、金属制品加工、橡胶部件等领域。
汽车零部件企业依托于整车企业的商业模式一直未变,因此,了解整车企业的供应商体系,对于了解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把19家整车企业的一级零部件供应商作为分析对象,从而解读我国整车企业各个车系供应商的体系特征。这19家整车企业包括10家自主企业和9家合资企业,其中合资企业包括3家日系企业、2家美系企业、2家韩系企业、2家法系企业。
图5为10家自主整车企业一级零部件供应商自主企业占比情况,我们发现在自主整车企业一级供应商中,自主零部件企业占据多数,除了蔚来汽车外,自主零部件企业占比均在60%以上,最高的是陕汽通家的91.9%;蔚来汽车作为新势力造车,主要是较高端的纯电动
智能汽车,在配置上使用了较多合资/外资企业产品,因此占比较高。
图3 合资企业资本属性分布况
图4 外资企业资本属性分布
图6 为合资整车企业一级零部件供应商自主企业占比情况,自主企业占比较高的是通用五菱,约为72%,其次为神龙,约为50%,其余合资品牌自主零部件供应商占比较低,在10-35%之间。日系、韩系整车企业中自主零部件企业占比普遍较低,其供应商体系的相对封闭,导致自主零部件企业突破固有壁垒变得非常困难。
根据最近《美国汽车新闻》发布的《2018年全球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百强榜》显示,博世、电装、麦格纳分别位居前三甲,博世仍蝉联百强榜单冠军。日本的企业入围的数量最多,达到26家,较去年少2家;美国企业共有22家进入百强榜单,位居第二;德国今年有20家企业入围,较去年增加2家,名列第三。
从入围企业数量看来,中国入围6个席位,整体处于中上等位置,较2017年净增1家。但是从营收规模来看,我们与汽车产业强国相比,仍有明显差距。入围的6家企业排名第一的延锋内饰,2017年的营收142.8亿美元,不及博世的三分之一;而入围的6家企业2017年的营收之和为273.9亿美元,仅相当于第一名德国博世营收规模的57.7%。相比之下,德国入围企业2017年营收规模之和为2220.1亿美元,日本入围企业2017年营收规模之和为2330.3亿美元,美国入围企业2017年营收规模之和为1248.4亿美元,差距巨大。另外,我国入围的6家汽车零部件企业2017年的平均营收值为45.7亿美元;而德国入围的20家企业平均营收为111.0亿美元;日本入围的26家企业2017年的平均营收规模为89.6亿美元;美国入围22家企业2017年的平均营收规模为56.8亿美元。德国汽车零部件上榜企业的平均营收能力最强,中国企业平均营收规模接近于美国,但与德国和日本差距仍较为显著。
本报告挑选了3项具有较大潜力的环保和智能化汽车技术,从中解析我国在前沿汽车技术领域拥有的技术实力和所处的位置。
4.2.1 动力电池技术
汽车动力电池目前主要集中于三元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两种类型。随着对动力电池能量密度要求的提高,目前主流的三元NCM523电池和磷酸铁锂电池无法满足相应的要求,因此,未来的主要研发方向集中于开发高镍三元电池。
图5 自主整车企业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结构
图6 合资整车企业一级零部件供应商结构
中国在磷酸铁锂电池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但在三元材料领域相对于日韩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高镍含量的镍钴锰(NCM)和镍钴铝(NCA)。目前国内电池企业,如格林美、杉杉能源、天津巴莫等企业,已在高镍NCM电池材料布局,正追赶日韩企业;但在NCA电池材料上和日韩差距较大,国内多数企业还处于初创阶段,而日本松下的NCA电池已在特斯拉电动汽车上进行了应用。
4.2.2 轮毂电机技术
轮毂电机技术就是将驱动电机直接布置在轮毂中,省去了减速器、差速器、传动轴等传动系统,降低了由于机械传动导致的能量损失,提高了传动效率。轮毂电机技术被认为是新能源驱动技术的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5]。
目前国际上著名的轮毂电机生产厂商有英国的Protean电机公司、加拿大的TM4公司、米其林公司和普利司通公司等。据了解,Protean已与多家整车厂商合作研发了多款装配轮毂电机的样车,如福特、沃尔沃、广汽等。
国内的万安科技与Protean合作布局轮毂电机技术,欲开发16寸轮毂的轮毂电机;亚太股份参股洛文尼亚轮毂电机技术公司;天津天海同步集团所属的湖北泰特机电有限公司全资收购荷兰e-Traction公司,从而拥有了世界领先的轮毂电机技术。另据了解,东风汽车公司已成功开发了轮毂电机技术,其传动效率比高达96%。
4.2.3 毫米波雷达
毫米波是指波长介于1-10mm范围的电磁波,是测量被测物体相对距离、相对速度和方位的高精度传感器,是汽车智能化领域的关键部件之一。毫米波雷达具有穿透能力强,不受天气影响;体积小巧紧凑,识别精度较高;可实现远距离感知与探测等优点,主要应用在汽车防撞传感器,其占比达70%。毫米波雷达分为短距离探测的24GHz频段和远距离探测的77GHz频段。其中77GHz毫米波雷达的未来应用前景最广、技术难度也较大,只有博世、大陆、德尔福、电装、TRW、富士通天、Hitachi等公司掌握。其中博世和大陆汽车的占有率最高,二者之和几乎占据一半的市场份额。
国内77GHz毫米波雷达技术仍较为落后,核心技术和核心元件都集中在国外,例如毫米波雷达的关键部件前端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和雷达天线,高频的MMIC只掌握在英飞凌、飞思卡尔等极少数国外芯片厂商手中;主流的微带阵列毫米波雷达天线技术主要由大陆、博世、电装、奥托立夫等传统零部件系统供应商巨头所垄断。
综上所述,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①产业繁荣,企业数量众多,随着汽车产销增长和保有量的持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且潜力巨大;②区域集群效应基本形成,但实力差距较为显著。华东地区一枝独秀,其次为华南,其他区域仍有待加强;③整车企业配套特征鲜明,合资企业供应商体系具有较明显的资本倾向性。目前合资企业在轿车和高端车市场的统治地位,决定了自主零部件企业做强之路仍面临诸多障碍和壁垒;④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发展迅速,进入全球百强名单企业不断增多,在细分领域实现单点突破,但整体实力和规模仍处于劣势,做大做强仍是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⑤在技术层面我国企业仍处于追赶阶段,新能源汽车领域核心技术差距较小,但在先进科技技术产品领域仍差距显著。另外,我国自主零部件品牌力弱,研发投入不足,人才紧缺等现实问题进一步制约了汽车零部件产业的整体发展[6]。
①深化与整车企业的合作,建立长久的战略伙伴关系,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借助整车企业的指标体系和质量控制要求提升研发能力;②借助大数据、互联网、AI技术等与汽车产业融合的机遇,实时转变经营思维,创新经营模式,在产业变革过程中提前寻找定位;③善于变道超车,汽车电动化、智能化、轻量化、联网化等行业新趋势的出现,把握住其中任何一个发展趋势,都可能实现跳跃式发展;④重视品牌建设及品牌的连续性。品牌效应具有不可预估的价值,无论是大企业或是中小微企业,都应该重视品牌建设,频繁的更换商标对企业持续发展未必有利;⑤提高研发能力,重视技术的传承和创新。实现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从资源和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的转变[7]。
汽车零部件是支撑汽车产业发展的四个基础之一[8]。本文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希望对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