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峰
通过学习《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第三届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专集”的案例,笔者受益良多,收获了众多值得借鉴的撰写案例的方法与技巧,同时,众多案例让笔者深受启发、引发了诸多思考。尤其是笔者看到2018年第5期刊登的吉林徐志红老师的案例《利用排球活动培养学生的抗挫力》,笔者认为该篇案例从背景简介到故事发生,从故事分析到反思,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采用典型案例结构表述、用字准确、段落清楚、文笔通顺;将“利用排球活动”(环境)、“培养学生”(教育目的)、“抗挫力”(目标指向清楚)3个关键词作为题目,主题定位一目了然。由于主题突出,顿时使人产生一种共鸣:体育运动能够培养学生抗挫力,教会学生勇于面对压力、敢于承担责任等优良品质,通过体育竞赛是培养学生抗挫力的重要路径之一。当今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国家领导与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力迫在眉睫!
心理学专家认为: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面对挫折和失败具有较强的承受力,具有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不因挫折而影响自己的学习生活”,然而现在的中小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家庭条件和家长过分的溺爱,导致他们失去一些必备的生存与生活能力,如温室的花朵,经不起一点点风浪,甚至因无法承受突如其来的挫折、打击等愤而离家出走或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情,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利用教学及各种比赛活动契机,完成有效培养学生抗挫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任务,就显得刻不容缓。
培养学生抗挫力的一般性原则告诉我们:首先,教师要依据学生不同年龄的身心特点,把握住培养学生抗挫力的时机,采取切实可行的教育措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投入到培养抗挫力的活动中来。其次,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浓,但自制力较差,喜欢参加各项体育活动与竞赛,但缺乏足够的意志力和耐挫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在培养学生抗挫力时,一定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保证在不同年级的学生群体中建立阶梯式的培养抗挫力的教学体系。
教师如何培养学生抗挫力呢?笔者认为:一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通过开展主题性的体育活动让学生知道在生活或学习中经常会遇到许多不同的挫折,能够合理地处理挫折的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二是,培养与提高学生抗挫力需要有效的教育途径。教师创设多样化的体育竞赛情境,是一个让学生明白达不到预期的“挫折”是常态,只要我们有战胜“挫折”勇气,就能寻找到解决“挫折”的有效途径。三是,教给学生心理调节的方法和技巧。通过体育活动,让学生知道并能运用宣泄法、转换法、升华法、补偿法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以《利用排球活动培养学生的抗挫力》的案例为例。案例呈现出:王同学凭着自身的体育天赋担任班级排球队组长,在比赛中王同学的表现与平时相比却判若两人,场上还不停地埋怨其他学生不积极配合,其结果是输了首场比赛。赛后王同学和其他学生貌合神离……
徐老師的处理方法是,积极地调解,让王同学放下思想包袱,在接下来的比赛中轻装上阵、团结同伴,发挥核心作用。结果是由于思想工作做在前面,在正式比赛中王同学发挥得越来越好,带领班级球队取得了校级比赛的好成绩,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可。笔者认为案例表述值得研讨的是:
1.调解之前缺少具体和王同学沟通了解的方法描述。正如案例点评刘老师所言:“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案例也一样。如果作者在调和、劝解上多抛洒些笔墨,具体描述一下是怎么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纾解学生内心的‘小疙瘩,文章的内容会更翔实、生动,案例也会更丰满”,可谓是点到妙处。
2.案例评析中缺少明确的培养抗挫折能力途径的简介。既然教师意识到王同学是队中核心人物,比赛中发挥失常,是缺少实战的历练,就应该创设体育比赛情境,运用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来丰富其实战经验,提升临场发挥水平,这样才能将“培养学生抗挫力”落在实处。
3.对学生抗挫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教师要探寻教育规律,采取长期的有效措施,让学生在践行中懂得道理,学会方法。
为此,笔者建议:首先,了解王同学场上反应迟钝、移动不到位、配合意识差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疏导。其次,在排球队开展走出心理困境的主题活动,让每名学生都说出心里话,用“失败乃成功之母”等名言警句来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再其次,创设比赛情境给王同学的排球队搭建共同练习和比赛的舞台,提供交流与沟通的机会,在比赛中重塑战胜挫折的勇气,寻找配合协作的方法,初步尝试成功的体验。最后,在平时的教学比赛中遇到问题,在应对中及时教会王同学在场上自我调节的方法和技巧,使其能在正式比赛中遇到同样问题时,冷静思考、杜绝互相埋怨现象,充分发挥核心球员的作用。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任重而道远。因此,体育教师一定要充分了解培养学生抗挫力的重要意义与教学价值,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为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做出体育教师应有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