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斌
诱发滴滴遭遇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是一系列意外的恶性安全事件,但滴滴没有尽到应有的平台责任是不容推诿的。
今年连续发生的恶性安全事件,将滴滴推向了品牌危机的困境。在资本推动下,合并成立的滴滴,已然成为国内网约车甚至是出行市场的垄断巨头,地位难以撼动。庞然大物却在危机面对显得不堪一击,而打败滴滴的却正是它自己。
表面看来,诱发滴滴遭遇成立以来的最大危机,是一系列意外的恶性安全事件。其实并非如此,个案发生的主要责任是犯罪分子,用户不是不能理解。然而连续几起恶性安全事件背后,都毫不例外地指出:滴滴没有尽到应有的平台责任。郑州空姐案和乐清少女案中的司机,之前都曾被其他用户投诉过不当行为,但滴滴作为平台却对此毫无作为,继续任由他们上岗接单;事件发生后,警方要求滴滴提供司机姓名、车牌等信息时,平台又以各种理由不能及时配合。
对于客服未能及时、准确处理用户投诉举报,滴滴在事故解释中将服务外包作为服务不到位的理由。虽然服务由第三方提供,但服务标准和流程仍掌握在品牌商手中。滴滴第三方客服不能及时、准确处理的可能原因有:第一,客服素质不够,无法分辨确认安全举报;第二,客服能够分辨安全举报,但没有重视;第三,客服能够分辨安全举报,也有责任心,但却缺乏相应的流程设计,同时没有被赋予足够的处理权限。
国内服务外包市场日益成熟,并不缺乏优秀的第三方服务企业。如果第三方客服的素质和责任心不佳,这也是滴滴自己选择的结果,因为完全有机会选择符合标准的服务商。第三方客服在用户的安全举报面前没有作为,或者不敢作为,只能说明滴滴的客服标准和流程出现了重大漏洞。而服务外包并不是滴滴安全事故频发的根本原因,只是用来搪塞外界的借口罢了。
此外,还有一个方面能证明滴滴问题出在内部管理。通常,安全保障措施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性的产品功能设计,比如说:行程亲友共享、一键求救、司机活体检测上岗、个人信息保护等;一类为制度性的保障,如:日常服务流程规范、安全事件应急预案等。前者看似是纯技术的问题,但实际受后者的影响甚大,没有制度提出产品开发的需求,技术性的产品设计永远不会主动增强。也就是说,安全保障技术增加和提升的前提,是相关制度的完善,而后者往往取决于公司文化和管理水平。如果高层意识淡薄,那么永远只是应急式的服务,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安全保障机制。否则,滴滴的技术一直是自有团队在做,为什么没有看到事发之前它以技术手段来加强安全保障呢?
以往滴滴的整改往往停留在口头之上,道歉声明言之凿凿,但难有行动落在实处。而这一次,滴滴的整改举措实际有效得多。滴滴不但谦逊地一再公开道歉,还迅速地完成了一系列的技術完善,增加一键报警、行程亲友共享、全程录音等。这表明,滴滴是有能力通过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来提升用户安全保障的,只是一直没有重视和采取行动。外界和用户之所以对于滴滴严重不满,就在于其长期表现出来对用户安全的漠视。希望滴滴从此能加强企业文化和内部管理,真正把用户安全至上的理念放在第一位,不再让无辜的安全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