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境感悟心灵的妙音

2018-06-11 11:09董春
考试与评价 2018年11期
关键词:品味意境意象

董春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種样式。通过阅读鉴赏诗歌,可以陶冶情操、纯净心灵、提高文学修养。所以诗歌教学一直以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

何其芳先生曾指出:“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像和情感,常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凝练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诗歌以其自身的抒情性、语言凝练性、形象性和音韵性有别于其他文体,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须根据诗歌的个性与特质循其规律鉴赏和解读诗歌。

一、知人论世是诗歌教学的前提

诗歌是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只有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追随诗人的思想轨迹,领悟作者想要倾吐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共鸣。《孟子 万章下》曾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说梦的。”所谓“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个性和创作风格等。任何一个作家都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既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也是一个诗人的审美理想与追求的体现。掌握了诗人的生平和风格,就可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的其他作品;所谓“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以及作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状况,如此,同时代作家所具有的共性也就容易把握了。

可见如人论世有助于阅读鉴赏诗歌时把握诗人的情感,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通过让学生了解诗人陆游生活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南宋时期,以及军中生活对陆游创作产生的积极影响,学生就不难体会出诗中凝聚着诗人强烈的爱国杀敌的激情。

二、品味语言是诗歌教学的核心。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诗歌的魅力往往就是语言的魅力。因此,诗歌教学必须从语言入手,只有从品味语言开始,我们才能切实感受到诗人的艺术匠心所在,体会诗歌的深远意境,品味语言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诗眼”,“警策”。“诗眼”即贯连全篇的字句,诗眼的安设如同“神光所聚”,往一字点缀而使全诗灵化,所以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警策”也称之为“秀句”它是诗人思想感情高度浓缩的结晶,能充分显示作品的灵性。如于谦《石灰吟》中“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这些名言佳句都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审美刺激力和审美感染力。

第二,用典。典故以精炼的文字包含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所以古诗词为达到言约意丰,常使用典故以借古讽今、深化意境或寄托感情。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多处用典,提到孙权、刘裕、刘义隆等历史事实,借古讽今,委婉地表达自己坚持收复失地、渴望山河统一的壮志。

第三,词性活用。诗人常常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变化词语的词性,从而使语言更具活力。在中学语文课本的诗词中是不乏此类词语活用的。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用作动词,使“春风”一举变为施动的主体,从而具有人的情感与姿态,而且“绿”字还使整个诗呈现一种动态的行进过程,生出许多可感可触的空间,大大激发了读者的想像。

第四,修辞手法。为使诗句更加形象、生动、感人,诗人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品味语言就必须弄清楚修辞手法所指的具体形象。比喻,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以人们熟悉的银河作喻,形象地刻画了庐山瀑布的雄奇壮阔;夸张,如李白说愁,愁到“白发千丈”;对偶,在诗歌中最为常见,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此外还有比拟、借代、反复、呼告、互文、顶真等很多修辞手法。理解诗歌中语言的修辞手法,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蕴藏的思想内涵。

三、解析意象、揣摩意境是诗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意境与意象一样,也是客观物象和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融合,但意象是组成整体情景的个体,意境则是由若干个意象共同组成的整体情境和氛围。因此要揣摩诗歌的意境须从解析诗歌的意象着手。对诗歌意象的解析要注意分析意象本身的特点,挖掘意象背后的内蕴,要注意把握多个意象之间的联系,体会诗人从中表达的感情。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像力,捕捉意象,再从整体上感知解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中有“月落” “乌啼” “霜满天”“江枫”“渔火”“寺院”“钟声”“客船”等意象, 既有冷色调也有暖色调的景致。诗人的满腔羁旅愁思就融化在这枫桥夜景中,给读者营构了一个幽美怅婉的意境氛围。

四、吟咏诵读是诗歇教学的基本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新课标对诗歌教学任务的要求,而要让学生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吟咏诵读是必然的教学途径。

朱光潜在《谈读诗与趣味》中说:“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歌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确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到人生是干枯的。”总之,诗歌教学要让学生通过知人论世,在吟味诵读中品味语言、解析意象和揣摩意境,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和审美乐趣,在学习中陶冶情感、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猜你喜欢
品味意境意象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春色满园
品味六城:追溯中国的印记
品味中考 提升能力
拒绝撞包的好品味
一朵花的意境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