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雪
【摘 要】科学在小学教学中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帮助,在日后学习知识中起着基础的启蒙作用。所以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合适的实验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主要根据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提升科学教学的相关策略,旨在促进小学科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科学 有效性 提升策略
科学课是小学课程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是以实验作为基础展开教学。在科学实验中,学生们可以对科学有关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一个更加具象化的理解,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提供了契机,让学生们对科学知识燃起无穷的兴趣与热情。可以说,科学实验是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获得无穷无尽的乐趣。
一、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理论讲授代替动手实验
部分小学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偏差,教学观念依旧停留在应试教育的阶段。在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比较注重对知识理论的讲授,认为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要把书中的知识点记住,动手操作科学实验放在其次地位。教师们就在课堂上把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验简要的向学生们介绍一下。这样导致学生们对科学知识一知半解,课堂效果非常不理想。
2.忽视对集体实验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科学实验中,由于不同的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是不同的,所以教师在讲授中不能一概而论。教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一时间回答不出,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对科学课程的兴趣,遏制了学习的积极性。长此以往,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提升很慢,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3.实验操作中缺乏规范性
在具体的小学科学实验课堂中,教师在进行分组实验中没有考虑到学生不同的水平,在分组时并没有按照科学分配的原则,只是让学生们自由组合或者按照座位顺序。这样就会导致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活动开展得及其混乱,实验课堂处于毫无秩序的状态。
二、有效提升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1.加大对实验课程的安排,理论和实验相结合
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总是秉承应试教育的思想,单纯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认为学生只要把书本上的知识死记硬背住就可以。要适当增加实验的次数,将课堂知识和动手實验衔接紧密。例如,在学习《种子发芽实验》这一章时,我主张让每一个学生都自己养一株植物,从自己播种到观察这个种子慢慢发芽、长大,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观察种子的变化。自己要将每一天的变化用语言描述出,日记写成后让学生互相交流传看,通过阅读不同的种子生长日记,学生们的科学知识均有了一定的提高。通过理论和实验相结合,学生们才会对课堂的知识记忆更深刻。
2.培养科学兴趣
教师在进行科学教学中要兼顾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在讲课前不要急于直接进入授课阶段,可以在课前提升一下学生的兴趣。一个好的导入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让孩子们对科学探究有了欲望,才能促使他们深入挖掘其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磁铁》这一章时,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我首先在课堂上带来了一个小玩具,这个小玩具是内部装有磁铁的,然后我在另一头利用磁铁吸引这个玩具,玩偶就随着我手中磁铁的变化左右摇摆,可爱极了。学生们看到后非常好奇,纷纷询问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让学生们大胆进行猜测,想一想什么才能让它这样摆动。这时我将玩具拆开让学生发现其实是磁铁的功劳。这样学生就顿时对科学产生了兴趣。
3.规范实验操作,提高课堂效率
作为教师不仅仅是作为书本知识的传播者,同时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科学的学习规范。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渗透在实验操作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营造井然有序,科学高效的学习氛围,在遵照行为守则的规范下大胆进行操作,探究科学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热起来了》内容时,我让学生思考摩擦是会生热的,但是如果我们在感到冷的情况下,将自己身上的衣服穿厚,增加更多的衣服,会不会给身体增加热量。我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经过组内的互相配合,让学生之间讨论得出结果。在实验进行时教师要严格观察学生们的操作行为,如果发现有错误的行为应该及时纠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课堂的学习效率,学生们在规范的科学操作中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增强了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结束语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仔细挖掘课本中知识的关联性,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要把理论和实验教学相结合,重视集体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中规范学生操作,让每一个学生在科学实验中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让学生们爱上科学,感受科学的魅力,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营造轻松高效的氛围。
参考文献
[1]赵慧娜.浅谈小学科学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读与写,2018,(23):158.
[2]王晓利.试论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4):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