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媒体语境下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2018-06-11 08:16董学恒
教育与职业(下) 2018年12期
关键词:思政教育工作社会化媒体辅导员

[摘要]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不仅改变了现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也为高等教育管理提供了便捷的途径。然而,复杂的社会化媒体语境也给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师生互动和深度沟通不足、没有充分运用社会化媒体的优势、思政教育工作科学性不足、思政教育工作未形成合力等问题制约着辅导员育人工作效能的提升。据此,提出了社会化媒体语境下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困境的化解对策:借助社会化媒体,通过深化沟通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疏导;借助社会化媒体,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借助社会化媒体,增强服务育人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借助社会化媒体,完善工作机制。

[关键词]辅导员 社会化媒体 思政教育工作

[作者简介]董学恒(1978- ),女,河北围场人,三江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12)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24-0045-04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发展迅速。社会化媒体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已然成为当代大学生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网络社会环境复杂、各类思想信息碰撞激烈,社会化媒体的高速发展也为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社会化媒体作为社会信息传播方式创新的科技成果,具有其固有的信息传播优势。辅导员可以创造性地利用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优势,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身心健康进行适度的引导和调整,从而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质量。

一、理论依据

社会化媒体本是传播学理论,将其引入到辅导员育人领域,是现代高等教育与信息传播理论的结合。辅导员借助社会化媒体创新思政教育工作主要基于以下三大理论:

1.思政教育载体理论。根据思政教育载体理论,社会化媒体被认为是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关键载体。“载体”一词最初应用于化学领域,主要指代传递能量、运载信息的物质。伴随学科的交叉化发展,“载体”逐步应用于教育学领域。“思政教育载体”可以理解为传递思政教育信息的教育形式。由于特点存在差异,“思政教育载体”可以分为管理、文化、活动等诸多形式。

社会化媒体可以归属为思政教育的传媒载体,能够满足思政教育载体应当具有的所有功能。其一,社会化媒体以通信技术、软件及终端为依托;其二,社会化媒体囊括了大量信息,既可以对信息进行保存,也可以对信息进行传播,而且操作较为简便;其三,社会化媒体能够实现多向互动,辅导员与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化媒体进行即时通讯。

2.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最初由美籍以色列社会学家ElihuKatz、JayG.Blumler和MichaelGurevitch在1974年提出。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社会化媒体的运用能够使得辅导员的教育更容易被接受。同时,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利用媒介的目的是迎合自身诉求,因此其挑选媒介的标准是在诉求获得最大程度迎合的同时给予最少的付出;在传播内容视角下,受众自身特性的不同和需求的不同都会使其挑选不同的信息。

因此,在新时期,辅导员应当利用社会化媒体吸引大学生、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第一,社会化媒体的利用成本低廉,且运作方式简便。伴随各种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社会化媒体的即时性和便捷性愈发强大,所以为数众多的大学生已然沉浸于社会化媒体中。第二,社会化媒体具有诸多实用性功能,使得辅导员和学生的体验感得到了保证,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认知、情感、社交等需求,从而缓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压力。

3.议题设置理论。议题设置理论主要用于分析媒介对社会造成的影响。根据议题设置理论,媒体可以有意识地引导社会大众的思维与关注点走向。社会化媒体平台开放性强、限制因素少、用户群体复杂,这使得全社会对社会化媒体的影响难以控制。大学生作为社会化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良信息的冲击。辅导员应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社会化媒体的功能特点,通过提出贴近社会现实和大学生生活现状的议题,博取大学生的关注,从而提升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效果。

二、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困境

笔者挑选本地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300名大学生以及100名辅导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师生互动和深度沟通不足。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中使用社会化媒体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然而社会化媒体在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仍仅限于信息的传播,即社会化媒体使用范圍广泛,但用途单一。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辅导员仍将工作重心放在线下工作中,QQ、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往往只用于发送通知信息、联系学生。虽然辅导员能够在班级QQ群、微信群等社会化媒体平台与学生进行沟通,但沟通频率较低、沟通内容单一,社会化媒体的育人功能并未得到良好体现。例如,部分辅导员利用QQ群发送通知信息的频次占发送信息频次的75%以上,而党团信息、讲座与学术交流、生活安全与时政要闻等占比不足20%。可见,社会化媒体在育人工作中的参与度十分有限。

2.没有充分运用社会化媒体的优势。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密切,对大学生动态最了解的教师。问卷调查显示,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大学生最喜爱的是“喜欢并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的辅导员”。但现实中,辅导员由于工作任务重、考核压力大等原因,难以实现与学生的高频次、高质量交流。同时,辅导员在与学生之间使用社会化媒体交流时明显存在回复滞后、信息有效性不足等问题。对此学生表示,十分理解辅导员工作辛苦,但是仍然期待自己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提出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回复。可以说,辅导员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并未达到学生的预期。

我们就“大学生对辅导员使用社会化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期待”这一话题进行了问卷调查。统计发现,61%的学生认为,辅导员使用社会化媒体能够更好地促进师生交流,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28%的学生认为,辅导员使用社会化媒体能够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拉近师生距离。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辅导员借助社会化媒体可以打破时间、地域的限制,实现师生实时交流互动。尤其是在寒暑假期间,辅导员能够利用社会化媒体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假期生活动态,为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供良好的指导。

3.思政教育工作科学性不足。辅导员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媒介形式单一。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常用的社会化媒体是QQ,较少使用微博、微信。可以看到,辅导员在育人工作中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与学生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情况并不一致。第二,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民主性。以QQ为例,QQ是高校中使用最广泛的社会化媒体形式,但QQ群中信息发送的主客体地位不明确,辅导员发送的重要通知往往被学生的群聊天内容所覆盖,难以实现信息传播的效果最大化。同时,也有部分学生认为,辅导员在使用社会化媒体与学生进行交流时,无意识地突出了自己的教师身份与地位,这不符合师生平等交流的原则,破坏了师生沟通的民主性。第三,社会化媒体的运用具有盲目性。许多社会化媒体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交属性,这一属性对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影响具有双面性。一方面,社会化媒体的社交属性可以促进师生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提升师生互动效率;另一方面,社会化媒体的许多社交功能并不适用于辅导员育人工作,如微博热搜榜等。盲目使用社会化媒体会对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带来负面影响。

4.思政教育工作未形成合力。教育合力指在一定条件下教育产生的综合效能,这一综合效能是全部教育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教育质量的外化表现。

思政教育工作合力的形成,不仅需要辅导员的积极努力,也需要学校、家长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目前,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利用社会化媒体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尚未形成合力。一方面,辅导员对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仅限于与学生进行信息交换,辅导员与同事、家长还未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辅导员育人工作的成果与困难难以及时与同事、家长进行交流;另一方面,辅导员通过社会化媒体与学生的交流以群体性信息交流为主,大多数辅导员没有通过加好友等方式实现与学生的“一对一”交流。

三、社会化媒体语境下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困境的化解对策

1.借助社会化媒体,通过深化沟通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疏导。社会化媒体是社会信息交流、思想碰撞的平台。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的优势,了解学生思想与生活动态,增进师生交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第一,实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大学生是社会化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的思想动态可以在网络行为中得到体现。辅导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化媒体信息公开的特点,通过学生在微博、微信朋友圈、QQ空间等平臺发布的个人动态信息实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并根据学生的心理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工作。第二,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教育,促进师生友好交流。社会化媒体在校园内的广泛使用给辅导员提供了与学生开展在线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辅导员可以注册社交媒体账号,并通过建立合适的网络形象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促进师生在线交流;另一方面,辅导员也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定期与学生开展面对面的交流,引导大学生主动倾诉自己的问题。第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舆情。网络舆情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因素。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舆情对社会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冲击愈演愈烈。辅导员应及时关注了解网络舆情的发展与走向,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网络舆情。

2.借助社会化媒体,开展各类教育活动。第一,创建网络班级与党团组织,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大学学习自由度较高,传统基础教育中的班级概念在大学教育中逐渐变淡,辅导员可以借助社会化媒体建立网络班级与党团组织。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组织进行管理;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学生互相监督,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第二,发挥社会化媒体的载体功能,建立信息化管理新模式。社会化媒体作为现代科技的产物,在社交、信息传播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辅导员应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开展课外学习、个人发展规划制定、学术诚信建设等活动;以社会化媒体平台为载体,宣传大学生勤奋、励志、创新的故事,鼓励学生向榜样看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第三,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辅导员应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与参与社会事务,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3.借助社会化媒体,增强服务育人的实效性与科学性。第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校园安全事故频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辅导员应借助社会化媒体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如开展在线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情绪引导、心理疾病筛查等,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第二,开展就业指导教育。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大学生利用网络求职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辅导员应充分认识到社会化媒体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在大学生求职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社会化媒体进行求职。辅导员一方面需指导学生提前做好个人职业发展规划与求职意向,另一方面需积极关注学生的就业动态,及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就业指导与信息服务。第三,引导学生创新创业。创新创业是大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社会产能的重要方式。辅导员可以借助社会化媒体平台宣传大学生创业成功案例,鼓励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

4.借助社会化媒体,完善工作机制。(1)建立线上线下联动的育人机制。首先,辅导员应熟练使用各类社会化媒体软件与学生开展良好的交流,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学习、生活有序进行;其次,辅导员需积极与学生进行线下交流,将线下思政教育落到实处。(2)建立网络舆情预警与应急机制。社会化媒体蕴含的海量的信息鱼龙混杂,网络环境复杂多变,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需结合技术、行政和法律等手段,提升对网络环境的监管力度。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应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预警与应急机制,做到舆情“早发现、早处理”。(3)健全保障机制。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应制定激励制度和保障措施,鼓励辅导员运用社会化媒体进行思政教育工作,使思政教育工作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参考文献]

[1]袁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对大学生政治心理引导——基于辅导员管理工作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5(6).

[2]常敏.新媒体视野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4(8).

[3]孙琳.高校辅导员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有机协同——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视角[J].湖北社会科学,2017(2).

[4]尤勇.新形势下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路方法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2).

[5]刘敏.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思考——从学科、学者与学术的角度探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20).

[6]户国栋.高校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重意识——规律意识、资源意识、网络意识[J].思想教育研究,2012(11).

猜你喜欢
思政教育工作社会化媒体辅导员
高校辅导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升探究
“互联网+”模式下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
网络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及挑战分析
社会化媒体的传播模式分析
从通道过剩走向品牌价值
高校学习型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时代诉求与角色定位
湖北采花毛尖的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研究
社会化媒体下的事件营销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探讨
“有为”也应“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