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起恒
[摘 要] 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课程,剪纸肩负着培养学生审美、创造、想象、动手等能力和素质的重任。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剪纸教学中,教师应侧重加强学生各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将剪纸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美、审美情趣等知识信息融入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切实抓好剪纸课的教学实践,全面提高剪纸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 键 词] 中职;剪纸教学;兴趣;审美能力;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5-0126-02
目前,幼儿教育愈发被社会所重视,着力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养迫在眉睫。剪纸课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教师必须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同时根据中职生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从培养兴趣出发,加强剪纸的艺术内涵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细心、耐心地练习,进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加强剪纸的艺术内涵教育
中职教育应该侧重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染,通过了解和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崇敬之情。早在汉代就有剪纸的艺术雏形,到了唐代剪纸已广泛流行,无论官方庆典还是民间的喜庆日子,都离不开剪纸的艺术渲染。在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剪纸艺术逐步提炼升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更加凸显。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进行网络搜索,从历史和现代的生产生活选择适合中职生的素材,制作成PPT课件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促进学生从历史人物、民俗、生命、祈福、景观等理解和掌握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让学生逐步接触、感受剪纸艺术,逐步提高学生的剪纸艺术素养。近年来,职业中专学校的生源质量良莠不齐,学前教育专业新生几乎没有美术基础、动手能力偏低,有的学生竟然还不知道何谓“剪纸”。学生不爱学习懒于动手,加之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桎梏了剪纸教学的开展。为提高剪纸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中职生思想活跃、理解能力强的优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剪纸文化的艺术内涵,进而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慢鸟先飞”,引导学生勤于动手练习剪纸,养成课前预习、课上主动参与师生互动、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长期引导消除学生对剪纸学习的抵触情绪,逐步培养学生掌握精湛的剪纸技艺,为学生未来胜任幼儿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坚实的艺术素养和动手能力支撑。
二、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教师的教学水平关系到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不断开拓自身剪纸文化视野,通过校内外培训、交流、课余时间努力深研掌握最新的剪纸技艺和应用知识,进而不断加强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促进剪纸课堂教学有效性大幅提高。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应起主导作用。每年寒暑假,学校应组织骨干教师外出进行剪纸专项培训学习,拓宽专业教师的剪纸艺术视野,为更加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支撑,同时通过外出学习掌握幼儿教育最新的教育方针、政策,回到课堂上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引导,以便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毕业竞聘工作奠定基础。另外,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应与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家协会结成合作伙伴,定期邀请专家来到学校为师生进行剪纸方面的技艺培训讲座,示范剪纸技艺,指导师生剪纸,进而达到理论联系实践、师生共同进步的目的。
三、培养学生对剪纸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有效性提升的基础和支撑。中职生不爱学习,要培养学生对剪纸浓厚的学习兴趣,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不断引导渗透,通过适用性教学、加大宣传力度、开展形式多样的剪纸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爱”上剪纸。
(一)开展实用性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剪纸的作用莫过于节日的祝福,中职生人际交往和社会活动较为频繁,掌握剪纸技艺,在同学、朋友、亲人过生日、结婚时送上自己精心制作的剪纸表达诚挚的祝福,是他们最为荣耀的事情。因此,教师应加强剪纸实用性教学,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而是采用富有情感内涵、极具实用性的教学策略,即适时利用各种重要节日节点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或为学校、班级的美化环境制作剪纸作品进行装饰,从而激发和促进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如在幼儿园,小朋友最开心的莫过于“六一”儿童节了,教师可以剪几朵小红花送给学生,全班学生都会开心大笑起来,觉得特别好玩,像小时候在幼儿园开心地过“六一”儿童节。教师从小红花开始,窗花、雪花乃至玫瑰、郁金香等调动学生的好奇和兴趣,课堂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兴致昂揚。“老师怎么剪的?快点教教我们。”这样,激发了学生兴趣和强烈的动手热情。
(二)通过发掘我县朱子文化和民俗民居、民间剪纸文化,营造剪纸氛围
编撰校本剪纸教材,比较系统地介绍我县民间剪纸的起源、发展、技法、表现内容等,同时,结合“我家在景区”“朱子文化”“古民居”等主题,结合剪纸课撕、剪、刻、团花、单色、套色、染色、分色等工具材料、技能技法,收集一些教师和学生的优秀习作,做成课件、光盘,既可让学生欣赏,又可作师生的辅助教材。
(三)注重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充满自信
创建剪纸兴趣小组,每学期都要举办剪纸作品比赛。选送优秀选手参加省、市剪纸比赛,在每个班级教室里设置展览墙,定期展示学生的作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剪纸的兴趣和热情。定期举办活动,可以展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剪纸教育的丰硕成果,所以,在学校内部的平台如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五四青年节”开展相应的剪纸习作展,邀请校领导出席参观展览活动,让全校师生共同参观选手巧妙的构思,还可以利用本地的文化、媒体等平台进行各项文化活动、美术展览、旅游推介等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获得成就感的同时,还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剪纸氛围
课堂教学光凭教师苦口婆心的教导是低效的,要使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回应达成一致,各种形式的宣传是十分必要的。教师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和班级的电视介绍剪纸专家生平成就以及剪纸带来的经济效益和传承历史文化;可以利用学校的官网、校报校刊等媒介对学生的剪纸作品、名家作品进行大量广泛宣传;可以申请学校经费,编写制作一本比教材还要全面实用的剪纸学习手册,既有实用的单色、分色、套色、染色等剪纸理论知识,又有图解、例图、学生作品、教师作品、专家作品,编辑制作完成后学生每人一本,辅助教材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借鉴。通过全方位的学习剪纸营造氛围,促进学生乐学、愿学、学会剪纸。
四、加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
审美教育,即我们常说的美育。蔡元培先生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剪纸课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很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反复对比,展开合理想象,让学生发现剪纸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在让学生观看我县民间剪纸的视频图片活动中,我有意放几幅南京剪纸和扬州剪纸的作品让学生对比,班级顿时活跃起来:“南京的好看!”“扬州的好看!””民间的剪纸怎么那么美?”通过分析讲解学生了解了这些作品有不同的风格,引导学生从表现内容、形式美感等方面比较,体验南京、扬州等地大师作品丰富的内容、精湛的技法以及我县农村民间传统剪纸作品简洁、朴素、活泼的艺术美感。这样的课堂使学生逐步懂得作品应用了哪些艺术处理手法,既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知识,进一步提高了欣赏能力和动手能力。
学生要在剪纸实践锻炼中才能提高剪纸创作的能力。我校成立了剪纸课外兴趣小组,活动课程得到了完善和升级。根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学校美术教师和县美协、美术教研会、美术学会相关专家合作,通过县台办与台北国立艺术中学互动,到我县朱子文化苑、桂峰古民居等地参观、考察、写生,让学生到实践中去,在實践中发现“美”,在实践中提高自己,迈出学习剪纸的重要一步。
五、加强学生的创造力培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人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培养和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也是剪纸教学重要内容,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机会。剪纸究其本质就是一种创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求新、求变的内因和外因条件。
剪纸创作,不能只会模仿,教学中不能把学生框死了,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画出心目中的图案。通过夸张变化再剪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学习和短期见习、实习,让学生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幼儿,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了解我县的文化,了解朱子文化,去博物馆、下民俗村,进一步了解收集剪纸文化素材。上“人物剪纸”课时,我让学生同桌间两人互画,根据学生的个性、性格,通过想象,夸张,创造出人物图案。然后学生进行展示,互相点评。经过学生展示、学生互评、教师点评,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进一步提高了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六、加强学生的细心和耐心培养
剪纸是细活,从画到剪、刻都要细心和耐心,所以培养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初学剪纸,往往剪出的作品与设计有差距,这时候如果引导不好,学生就会失去信心。我会让学生从多个侧面去认真地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用途和特点,直到学生明白然后在自己的作品上进行增减。经过系统的训练,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形体的基础上,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要剪一只小白兔,“如何更可爱呢?”“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全班学生一起读儿歌,学生经过思考和讨论产生很多有趣的想法:有的学生把小白兔的耳朵画得特别长,有的学生画成了拟人化的卡通形象,还有的学生则给小白兔“穿”上美丽的衣服,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总之,教无定法,但有规律可循。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剪纸课教学,教师须循着教学规律不断创新方法和手段,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还应启迪并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多措并举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将来开展幼儿教育、胜任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小红.儿童剪纸艺术的鉴赏[J].教育导刊,2000(2).
[3]郭宪.中国剪纸艺术欣赏与实践[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