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侠
[摘要]豫南皮影戏传承发展是豫南地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传承发展豫南皮影戏是摆在地方政府、戲曲科研工作者、艺人和广大皮影戏爱好者面前的重大任务。通过对豫南皮影戏的历史沿革及地位、传承发展振兴模式的探讨,有助于确定豫南皮影戏的传承发展策略。
[关键词]乡村振兴;豫南皮影戏;传承发展;策略研究
一、豫南皮影戏研究的历史背景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城乡关系深刻变化和农业农村发展现代化建设的深刻认识和重大部署,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根本任务。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乡风文明就是要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风文明建设重要的一环。《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发[2018]1号)指出:“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如何传承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豫南地区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豫风楚韵的地域文化。楚文化与中原文化在这里交融,形成了豫南独特的人文环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南皮影戏在这片沃土繁衍,生生不息,唱出了豫南的乡情,传播了豫南的好声音。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道路上,传承提升豫南皮影戏优秀传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豫南皮影戏由于政策支持不够、资金扶持不到位、生存环境较差、发展模式滞后、传承理念陈旧、师徒队伍建设缓慢等因素,导致传承提升遇到了巨大危机,这种现状影响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只有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机遇和豫南的地缘优势,增强艺术创作生产、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品开发、文化贸易合作,才能使多彩的豫南皮影戏“一举成名天下知”。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实施豫南皮影戏传承与提升服务于国家发展的整体战略,有助于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过程中,豫南地区将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发展战略,加强皮影戏团的互动合作;在提升戏剧水平的同时,提升豫南皮影戏的影响力,推动豫南皮影戏的发展,为传承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二、豫南皮影戏的历史地位
豫南皮影戏于200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豫南皮影戏的范围包括湖北省随州市、南阳市的桐柏县,驻马店市的汝南县、正阳县和信阳市的罗山、息县、光山、新县、固始、商城、演川等地,在豫南地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艺术水平。虽然有“南腔”“北调”之分,但演出方式、内容、阵容、音乐伴奏和唱腔基本一致。演出时由艺人操纵着三根小竹杆支撑的牛皮影子,使影人的形象映于影幕之上,根据剧情的发展,举、止、动、静,喜、怒、哀、乐的表现,一动一静,举手投足都要靠艺人拿影子的基本功,民间常言“皮影戏好唱,三根棍难戳”。其特点是戏未开场,闹台先行,人物造型栩栩如生,唱词通俗易懂,雅俗共赏,道白多用豫南方言,慢打慢唱,文戏多武戏少,多取材于古代历史传说。豫南皮影戏以它独特的技巧,表现出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神鬼变化等各种形象,真可谓是:“一口道尽千年往事,双手掌控百万雄兵。”
皮影戏是我国最早走出国门的戏剧艺术之一,许多国外学者公认中国皮影戏是近代发明电影的先行者。豫南皮影艺术内涵丰富,历史悠久,承载着地方传统和民俗文化。皮影戏与民间信仰、岁时节令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区域非常重要的民俗文化艺术形态,皮影戏直接反映了民众的精神和思想追求,更是寄托了当地民众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明朝嘉靖年间,皮影戏传人豫南地区,清代中叶开始兴盛,各县志及史书均有皮影戏活动和演出的记载,即使在民国战乱时期,豫南皮影戏也未间断。“文革”时期受到“破四旧、立四新”的影响,豫南皮影戏走入低潮,艺人纷纷歇业,“刀枪入库,卸甲归田”。改革开放之后,豫南皮影戏重新焕发青春,戏团数量、艺人队伍、演出戏目均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并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增添了一朵绚丽的“奇葩”。豫南皮影戏植根于豫南山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民众的欢迎。
三、豫南皮影戏的现状
(一)观众队伍日渐萎缩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豫南地区绝大部分青壮年纷纷到城市务工,有的在县城甚至市区买房安家落户,农村人口在慢慢减少,皮影戏观众队伍均为“六零六一部队”,作为皮影戏生存的根基正在逐渐减弱。
(二)皮影戏的发展难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随着手机网络、无线电视、网络电视的发展,人民有机会能观看到更多、更丰富的娱乐节目,娱乐形式多样化,皮影戏不再是农村地区唯一的娱乐方式,皮影戏作为豫南农村地区主要的娱乐方式正在被悄悄代替。
(三)皮影戏剧目单一难以满足人民的理想追求
传统的皮影戏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人定胜天、人定胜妖、正义战胜邪恶,这种故事因为情节简单,打斗场面较为热闹,仅对少年儿童有一点吸引力,但这种传统模式没有太多新意,故事情节单一,难以带给人们视听震撼,难以打动人心。
(四)演出队伍单一,竞争能力不强
目前,豫南皮影戏的传承方式,主要是通过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来实现的。不论是皮影人的制作、艺人的表演还是旁白、唱腔的设计,都是由“师傅教,徒弟学”得以代代相传的。由于皮影戏艺人多是生活在农村里的民间艺人,其师承关系主要有“地缘传承关系、亲缘传承关系、师缘传承关系”等几种情况。并且,很多民间艺人文化水平偏低,有些还不认识字,因而技艺的传承主要是靠师傅的口口相传,徒弟的耳濡目染、心领神会。
(五)从艺人员数量后继不足、年龄结构老化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付出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耗费在枯燥的皮影学习上,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窘迫困境,目前,艺人年龄绝大多数在50岁以上,年轻(30-40岁)艺人少见。
四、豫南皮影戏传承提升策略
豫南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符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整体布局,须确定传承提升策略,不断满足和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一)政策扶持,积极引导
地方政府应加大对皮影戏的扶持力度,定期为艺人发放津贴,提高艺人的待遇,解除艺人的后顾之忧;在设备、道具、原材料、交通工具等方面予以资助;培养、鼓励有学历、有文化的年轻人投入到皮影戏的创作和演出中;鼓励、奖励皮影戏创作,引导民间艺人与戏剧科研、从业团队的联合,不断为皮影戏输入新鲜血液。
(二)加大皮影艺术与旅游产业的融合
豫南地区的自然景观、饮食文化、宗教文化在全国小有名气,每年来豫南地区旅游、经商、探亲的人达百万以上,这正是豫南皮影戏发展振兴的切人点。豫南皮影戏与旅游、经商、探亲相结合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挑选出具有豫南特色的经典皮影戏,邀请来豫南旅游的客商欣赏皮影艺术,举办各种皮影艺术展演活动或者是创办皮影艺术节等,既可以提高皮影艺人的收入,又可以扩大影响,同时也能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政府搭台、皮影唱戏的效果。
(三)增强皮影戏的传播力度和传播方式
一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经典节目制成音像制品,广泛传播、保存,把皮影戏的经典节目制成质量较好的音像制品,可以在便于携带的收音机、CD播放器、手机里进行播放,增加豫南皮影戏的影响力。二是建立豫南皮影戏网站。依托网络,建立网站,改变各自为政的状况,专人统一管理,在网站播放一些带有经典特色的视频,增加传播力度,使豫南皮影戏的受众面增加,使皮影戏爱好者有更多的渠道了解皮影戏。
(四)改变“小、散、懒”的不良状况
一是扩大皮影戏团队规模,使戏团演出阵容、艺人队伍、演出设备道具规模化,实行强强联合,淘汰滥竽充数、临时组建的草台班子,不断纯洁皮影队伍。二是改变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小农思想,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提高队伍的演出水平,凝练自己的特色,在传承提升过程中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五)剧目创作多样化,表演艺术多元化
打破传统“师徒口口传承”模式,使剧目的故事多样化,创作出一些打动人心的剧目。一是结合流行歌曲等元素,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目;二是结合国家改革开放的发展成就,創作反映当代人民生活的剧目,增加皮影戏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三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制造有一定震撼力的视听盛宴,不断满足观众求新求异的心理。
(六)“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
一是组织规模较大的皮影戏团到全国各地举行巡回演出,听听观众的呼声,找出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的提出自己的传承与发展措施;二是邀请国内发展良好的地方戏来本地进行同台演出,以戏会友,分析地方戏的共同特质,借鉴其他地方戏的传承与发展经验。
(七)字幕与配音并举
豫南方言在豫南皮影戏中的使用,曾经推动过豫南皮影戏的发展,豫南方言传承着当地的文化,凝结着当地的情感。但是如今也成为一定程度阻碍观众理解的因素,豫南方言在豫南地区流行,但在其他地区的人要听懂豫南方言不是一朝之功。为了既不失去豫南皮影戏的原汁原味,又能让观众看懂、听懂,字幕和配音就显得日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