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榕昌
摘 要:能否掌握政党制度理论话语权,影响着人们对政党体制的认知、認同及制度自信。新时代要增强新型政党制度自信,应着力提升新型政党制度效能,破除西方话语霸权,确立中国自己的政治理论话语体系,主动把握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话语权。
关键词:新型政党制度;制度自信;制度效能;话语权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8.06.012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8)06-0072-04
话语权是国家软实力、国际影响力的集中显现,崛起的中国需要把握政治理论制高点。能否掌握政党制度理论话语权,影响着人们对政党政治体制的认知、认同及制度自信。2018年3月,习近平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优势和对西方多党制度弊端作了高度概括,站在除“弊”立“新”的高度,提出了“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论述,对增强我国政党制度自信,推动我国政党制度理论创新,提升我国政党制度理论的话语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西方政党政治模式输出面临严峻挑战
20世纪后期至今,在西方主导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影响下,大部分民主化转型的第三世界国家并没有实现预期的稳定、秩序和发展,其中一些国家的政党轮替沦为策动阶层对立、种族对抗、维护集团利益和便于西方大国进行政治操控的工具。
在全球经济持续低迷、增长乏力、两极分化严重、失业居高不下的国际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强势民主输出日益引发较为严重的全球治理危机。一是政党博弈日益沦为利益集团较力和分化社会的工具,恶性党争使得一些真正有利于持久发展的政策难以兑现,社会改革举步维艰,严重动摇了世界对西方政党政治的信心。二是西方国家力推的竞争性政党制度在中东、北非国家的强制性嫁接“水土不服”,造成的治理真空反而成为军事集团对抗和恐怖组织活动的温床,所引发的安全危机、难民危机,不仅为欧洲各国社会治理造成巨大安全隐患,也对西方自我标榜的所谓“自由、民主、人权”形成了道义上的直接挑战。三是西方国家自身民众现实的利益需求与精英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冲突加剧,西方社会保守主义、民粹主义高涨,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民众不再满意政治精英们围绕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进行道德宣誓和民主输出,而是需要政府针对失业、债务、难民、种族、安全等问题拿出切实有效的措施,难于弥合的利益分歧在竞争性政党政治下,其负面效应还在不断加剧社会分裂。正如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所言,西方面临一场在体制、理论和意识形态领域方面的危机。
长期以来,西方大国不遗余力地推广以政党轮替、三权分立为核心的政党政治模式,凭借对民主政治的解释权,把此种政党制度模式演绎成放之四海皆准的“民主模板”,把政党轮替标榜为衡量制度优劣的“唯一标准”,将不符合西方政党模式的政党体制贴上“独裁专制”标签,挂着人权和人道的幌子,在世界上肆意挥动经济制裁大棒,强行输出西方民主模式,煽动街头政治、策动颜色革命、发动军事干预,招至越来越多的批评和反对。美国凯托学会防务与外交问题高级研究员特德·卡彭特指出,“美国领导下的西方国家的政策打乱了这些国家的社会秩序”[1]。罗马教皇方济各批评西方将自己的民主制度强行嫁接到伊拉克和利比亚等国家,却丝毫没有考虑到当地的政治文化问题。玻利维亚总统莫拉莱斯更是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对追求民主根本没有兴趣,只是通过发射导弹或出钱策动在一些国家的政权更迭,来培植可信任的独裁者[2]。
二、中国成就彰显新型政党制度活力
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一跃成为全球经济增速最快国家、世界第一大贸易出口国、全球最大制造国、最大外汇储备国,中国的经济总量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成就显示出中国政党制度强劲生命力,体现出如下四个方面的独特优势。
(一)集中力量办大事,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生产和促进社会进步
旧式政党制度下,政党活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所代表的部分群体的利益上台执政。多党竞争、政党轮替,频繁的政策变更造成国家内政外交政策不稳,必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制度设计使然,西方国家每四年或八年的执政期限和以选票为中心的政治选举,很难使一个政党在任内作出能够影响长远的发展规划,恶性党争也往往使得一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难以落地。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下,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很好地保证了国家大政方针的连贯性和延续性。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国家把主要精力用于发展生产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各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积极围绕国家发展大局和中心任务,充分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职能,为国家发展提出富有成效的意见建议。无论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都始终坚持“立党为公”的政治理念,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目标之上,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下为了一党私利而搞政治倾轧的现象。
(二)充分吸纳各方面意见和建议,保障人民群众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
旧式政党制度,多党竞争,每个政党代表的利益群体不同,政党施政所支持的利益群体就会不同,无论民主选举的程序被标榜得如何完美,都难以突破政党只代表部分群体利益的局限性。无论哪个政党上台执政,都会导致部分群体利益受损和加剧群体利益之间的冲突,人民群众整体利益就会被削弱,社会就容易被撕裂。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通过不断完善同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政党协商以及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坚持人民群众整体利益,注意听取不同群体利益的真实表达,通过各种制度化的渠道把各阶层、各界别、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集中起来,融入到决策过程和决策实施当中,最大限度最大范围上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把所联系的各阶层群众诉求和各界知识分子的智慧集中起来,通过多党合作制度平台纳入国家决策程序当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同时,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过互相监督,发现和解决通过自身监督无法发现的问题,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国家一党制由于缺乏政党监督而导致的官僚主义和消极腐败,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侵害。
(三)最大限度上减少社会内耗,维护了政治稳定、社会和谐
社会安定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也是人民民主实现的根本前提。中国共产党执政、各民主党派参政,以合作、协商代替对立和争斗,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由于党争造成的政局不稳,以及由于政治、阶层、群体对立而产生的社会冲突,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社会内耗,维护了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纵观全球,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西方发达国家,最珍贵的社会资源依然是稳定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最不稀缺的是民主的滥用,以及民主滥用导致的行政低效、发展停滞、社会分裂、阶层冲突乃至军事动荡。颜色革命之后的利比亚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2016年利比亚流传着一个家喻户晓的段子:“我们以为卡扎菲死后,国家会变成迪拜(象征开放、富庶和现代化),没想到成了索马里。”[3]
(四)德才兼备的用人机制,保证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从全球范围来看,旧式政党制度难以推选出优秀的领导人似乎成为常态。近些年来,西方选举运作日益“资本化”,选举过程日益“游戏化”,民主决策日益“短视化”,似乎只要候选人口号更响亮、观点更激进,就更可能博得选民的好感,该候选人身后的政党就可能在选举中获胜;而只要“程序民主”,不论哪个政党和政客,只要胜选,能否胜任似乎显得无关紧要。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下,中国共产党围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继承了中国选贤任能的政治传统,形成了规范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保障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可以在中央或地方重要人事安排决策之前,向中共中央及地方党委提出意见和建议。这样选拔出来的领导人既有能力治理国家,也更符合人民群众选贤任能的政治期盼。
三、加强中国政党政治理论研究的话语体系建设
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选择,已被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成功经验充分证明。然而,在西方话语霸权主导下,许多人依然简单套用西方政党政治理论,把它作为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标准,认为只有多党竞争、轮流执政才是民主政治,忽略了我国政党制度开创的历史依据和运行的现实条件。增强中国政党制度自信,就必须加强中国政党政治理论话语体系研究,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的话语权。
(一)激发新型政党制度效能
良好的制度效能是新型政党制度优越性的最好验证。制度效能就是制度运行在推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和谐、民主法治、人民幸福等各方面表现出来的效果、能力、程度及其综合反映,制度是否优越关键看制度效能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相对于旧式政党制度,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等制度效能,在维护稳定、促进生产、保障民生、擴大民主、推动进步等方面比西方政党制度更加优越。激发新型政党制度效能,要做到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多党合作存在与发展的前提与基础,激发制度效能必须发挥中共各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协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领导、统筹安排,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真正实现科学和民主决策。二是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积极作用。目前,我国八个民主党派成员已超过百万,还有一定数量的无党派人士,他们汇集了社会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社会精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三是不断完善多党合作制度,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强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制度保障,拓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渠道,规范协商程序,提高制度运行的科学化水平。
(二)破除西方政治话语霸权
增强新型政党制度自信,必须破除西方话语霸权,消除对我国政党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认识误区。一是做好政党及政党制度知识的普及教育。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政党制度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宣传体系,增强人民群众对我国政党制度的认知度和认同感。二是积极揭露西方政党制度的局限性、欺骗性。通过组织媒体报道西方国家政治选举相关热点和焦点问题,揭露政党倾轧引发的激化社会矛盾、策动阶层对抗、引发地区冲突等的诸多弊端,让人民群众了解西方民主政治更多真相。三是加强政党制度理论创新。摒除学术领域在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研究方法上简单套用西方的现象,加强对中国政党政治经验的总结和中国政党制度实践探索,“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4]。
(三)积极构建中国的政治理论话语体系
中国政治理论在国际对话中自信力不够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足够的学术底气和理论支撑。一要善于总结古今中外政治经验,深挖传统政治智慧,提炼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又符合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政治理念和政治观点,为创新新型政党政治理论所用。充分借鉴西方文明成果,通过批判借鉴西方的研究方法和治学理念,为创立符合民族风格的政治理论研究方法和学术研究体系所用。二要立足中国政治发展实际。具体说来,就是立足中国政党制度确立的历史依据和运行的现实条件,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创立体现世界政党政治发展规律,体现中国特色,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政党政治新概念、新范畴、新方法、新范式,打造出突破西方政党理论局限性的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新理论。
(四)主动把握国际话语主导权
中国主张走自己的道路,既不输入外国模式,也不输出中国模式。但在西方话语体系主导下,中国政党制度往往成为西方攻击和批评的靶子。增强制度自信,必须主动争取话语主导权。一是主动发声。充分运用海内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传播中国声音、中国主张、中国观点,在涉及政治道路、政党制度、民主政治等意识形态领域关键议题时,旗帜鲜明地亮明中国的观点。二是抢占道义制高点。敢于围绕民主、人权、公正等中西方意识形态争夺的核心问题,提出更具建设性、更有说服力的中国理念、中国观点。三是积极参与国际议题和国际规则的设定。利用国际通用的政治理念表达中国主张,提供中国方案,发挥中国作用,增强中国政治话语影响力。四是加强国际政党交流,寻求共识,争取认同。通过扩大中西方政党之间、学术团体、科研机构、高端智库之间的交流,推动中国政党政治理论“走出去”“传得开”“叫得响”。
[参考文献]
[1] 2015年难民危机启示录[EB/OL].(2015-12-22)[2018-10-19].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5-12/22/c_128556589_2.htm.
[2]玻利维亚总统批美国 特朗普反应出人意料[EB/OL].(2018-09-28)[2018-10-25].http://www.rmzxb.com.cn/c/2018-09-28/2179505.shtml.
[3]苏小坡,张轩瑞. “以为国家会变成迪拜,没想到成了索马里” 卡扎菲身后5年的利比亚[N].新华每日电讯,2016-11-02(08).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责任编辑:杨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