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银
摘 要:随着我国多元文化社会的发展以及一些竞技体育项目的商业化运作,我国的体育道德建设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变迁,引发了体育道德的危机。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原有体育道德建设价值观立场进行反思。认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体育道德建设应坚持绝对主义价值观与相对主义价值观的辩证统一,着重培养道德主体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
关键词:多元文化 体育道德 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2(c)-0196-02
自我国体育职业化以来,体育领域存在的体育道德问题由来已久。更让人担心的是一些体育道德问题的理解和处理观点各异、标准芜杂,引起了体育界乃至国人的激烈争执和困惑。因此,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从球员、教练到观众,我们应恪守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有效的体育道德教育?这是较为迫切的问题,需引起理论界和实践界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
1 对原有体育道德建设价值观立场的反思
1.1 传统价值观在体育道德建设中的合理性及其当代适应性缺陷
一直以来,家国同构,德政合一的儒家道德哲学被称为泛道德化的伦理思想。“仁”“义”成为指导道德生活的价值基础,被教化者必须亦步亦趋地追求和践行。“在这种泛道德化的社会背景下,中国古代体育被伦理思想深刻的影响,不如说体育已成为一种道德教育、修养情操、培养礼仪的手段。”古代体育作为宣扬和实践社会伦理道德的一种手段,并带有鲜明的等级特征,与现代体育追求个性与平等的道德理念大相徑庭。在建国初期,政治伦理价值观成为主导人们生活的道德基础。而在这种价值观主导下形成的道德也是一种典型的一元文化取向,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较为单一、封闭。所以,我国的体育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长期持守的是一种一元文化、绝对主义的价值观立场,体育道德因此也被看成一种绝对的价值,是不可置疑的客观存在。
但是,这种绝对主义的价值观乃是一种追求价值“绝对确定性”的哲学,对价值及其道德的确定性坚定不移。虽说它使得社会成员有了明确的行为准则,但历史证明绝对主义不仅会桎梏人的思想,压制人的个性与潜能,阻碍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还会因其本身的教条特点和缺乏调整机制,在历史的发展和变革中最终走向颓废。正因如此,对于文化多元所带来的新问题,建立在此价值观基础上的体育道德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也都很难得到合理性、正当性的解释和评价,其权威性也逐渐消解。人们的体育道德选择和道德追求势必需要多样化。
1.2 西方主流价值观指导体育道德建设的优势与理论困境
西方的各种价值理念、伦理思潮进入我国社会生活中后,对我国本土的价值观念影响最大的是相对主义价值理论。那么相对主义价值观是否能生发出适合我国实际的体育道德观念,成为指导解决我国体育道德问题的灵丹妙药呢?
14~16世纪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以及继文艺复兴之后的启蒙运动,动摇了整个神权统治的根基,上帝的绝对权威逐渐消退,基督教的道德价值体系更是土崩瓦解。随后是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方价值哲学,其主流取向是主观的相对主义的价值理念。但是我们应该能看到,相对主义拒斥确定性,认为世界上不存在终极的、确定的价值原则。当这种相对主义在实践中盛行时,往往也给人们带来了种种的困惑,导致部分体育工作者失去了最基本的价值判断。
每个主体的立场视角不同,对同一事物的价值判断也不同,每个人似乎都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合理的理由。价值成为观看者观看某种事物而持有的观点,而不是某物预先自在的。当这种价值观进入道德领域,其本身的逻辑极易产生自相矛盾的藩篱。
认真梳理原有的价值观并全面了解当前社会的文化特点,确立合理性较强的价值、道德观念,是我们制定各种体育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的重要前提。如果我们没有明确合理的价值观作为基础,我们所制定的《运动员守则》、《教练员守则》、《裁判员守则》乃至《体育法》等将流于形式,或被束之高阁或走向歧途。俄国文化批评家皮萨列夫认为“思想上的错误会引起语言上的错误,言论上的错误会引起行动上的错误。”可以说,科学合理的体育价值观、道德观体系的建设是我们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2 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体育道德建设的价值观合理立场
2.1 体育道德的建设必须坚持绝对主义价值观与相对主义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第一,我们必须为体育道德确立一个价值基点。“道德”一词所指的是人的本体性的存在方式,它涉及到做人的根本目的和方向。体育本身就是一项人性化的事业,它的对象是人,所以说,体育道德建设也必然把“成为一个人”作为自己的道德价值核心。要使道德对于人性的自觉设定内化为个体的人生信仰,要使这种自觉的人性设定作为衡量是非善恶的根本尺度,而要达成这样的目的还需要道德教育发挥作用。
第二,体育道德的建设在确定其价值本意的同时,也应该尊重个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扬乎道德真意的同时,我们也不要排斥道德作为一种工具性存在。既要让体育道德建立在理性的立场之上,又要让体育道德起到促进人不断追求自我的作用。我们也只有充分尊重个体不同的价值取向,才可能是真正地践行了体育道德的本意。
所以,我们只有坚持两者辩证统一的价值观,才可能避免相对主义价值观的主观片面性,又体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社会张扬个性的要求,让体育道德回归本然的自身运动方式;也只有超越两者的对立,树立辩证统一的立场,才能走出“一元排斥多元”或“多元取消一元”的误区,实现两者的内在平衡与和谐。
2.2 体育道德建设还需在教育方式和理念上有所改进
首先必须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只化物不化人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长期的德育者权威和文化知识的传习方式使人们在体育道德教育中习惯地认为只要传习了道德观念,即道德了。这种传统道德的观念至今仍影响着中国体育道德的教育与发展。
其次,教育内容上不能仅仅就空洞抽象的道德内容照本宣科地灌输给受教育者,简单的说教与评价无益于体育道德的建设,而是要把道德教育植入到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训练、比赛之中去实施,切实让他们感触到体育道德就在自己身边,自己是道德的执行者,让教育内容充满着生活的气息。
最后,教育方式上要改变体育道德的单向传输的办法。一味地宣扬体育道德的重要性,或许有些营建乌托邦的味道,引导受教育者对一些判断价值是非的体育事件自己去判断,从自己的个体价值观角度看问题,寻找多种答案,体验不同的答案价值,逐步提高自己的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道德的反思能力,最后形成客观、公正、合理的价值取向。德育者要克服“先入为主”的主观偏见,在德育过程中保持个体利益和价值取向的中立性,回归到德育的本原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进辅.现代青年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
[2] 张新.管窥中国传统体育伦理思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8.
[3] 林本剑.年龄造假已威胁国球命运 根本原因在于体制[N].羊城晚报,2009-07-09(14).
[4] 吴合斌,曹景川.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进程中道德失范现象的表征及应对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2016,39(8):19-24.
[5] 史振瑞.CBA联赛体育道德失范行为分析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18,6(6):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