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淑婷
摘 要:布朗族传统武术是布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布朗族村寨习俗、文化经济、社会区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意识形态发生了转变,布朗族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观察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摆榔乡布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开展、传承情况进行探究和分析,旨在为摆榔乡布朗族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提供一些依据与参考,使其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摆榔乡 布朗族 传统武术 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b)-0161-03
2017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布朗族傳统武术具有其独特性和潜在的价值。武术亦是布朗族男子最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其内容丰富、动作利索、刚健有力、壮观动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集聚健身、娱乐、观赏休闲的自身功能。通过对摆榔乡布朗族传统武术的传承情况和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响应坚持保护民族传统文化为主,抢救濒危文化的号召,展现了民族与文化和谐发展。
1 摆榔乡布朗族、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的简介
1.1 摆榔乡布朗族
摆榔乡布朗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根据当地布朗族语言的特色,他们给自己起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铺满”,由于布朗族是摆榔乡多个民族中最先居住在摆榔的民族,也是最原始布朗族自称“本族”的缘由。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
1.2 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
布朗族传统武术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是布朗族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发展中创编而成的,是一门攻防相间的技术,常以舞蹈表演的形式出现,是一项集聚健身、娱乐、医疗、观赏特色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也是一项值得提倡和发扬的民族文化项目。通过实地调研得知摆榔乡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有“镰刀舞”“杵棒舞”“锄头舞”“钩担舞”“跳八仙”等项目,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器械简单方便,都是来源于生活,其命名也是根据器械名称而命名的。
2 摆榔乡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的调查现状
2.1 当代摆榔乡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开展的基本情况
摆榔乡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文化以4个传承人、9个参与者为依托,建立了一个布朗族民族文化团队。这个组织团队主要以经济收入为主,他们会被不同村寨办白事的人家以经济形式请到家里为逝者哀悼;也会以经济的形式被邀请到办喜事的人家助兴。这个团队是由传承人带头自发组织的,并没有得到政府的帮助与支持。
2.1.1 摆榔乡布朗族传统武术发展与丧葬习俗之间的联系
在摆榔乡凡是举行丧葬习俗的人家都会邀请不同的龙狮队到家中进行表演,不同的龙狮表演队的内容各不相同,其中有些龙狮队包含布朗族传统武术的表演,想要看到布朗族武术的表演还要根据所请的龙狮队而决定。布朗族武术在丧葬习俗中表演的目的在于对逝者灵魂的超度,家属对逝者的哀掉,也将成为主人待人接客的一种方式。丧葬表演的服装主要以黑白色为主,以表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
2.1.2 摆榔乡布朗族传统武术与当地民族节日之间的联系
每年的农历6月23日鬼节和12月23日清明节的时候他们会带上燃烧着的柴火在各自的家门外接已去世的祖宗回家。而农历12月24日与6月24日不同的是他带上准备好的东西到坟地为祖宗扫墓而不是在半路为祖宗送行,有些地方也会用布朗族传统武术来为祖先祭祀,祭祀祖先是为了感谢祖先所给予的一切。农历6月25日火把节,他们会把粽子包为三角形像龙的眼睛,主要是像龙求雨、祭祀五谷大神保佑一年中都有好的收成,同时会用布朗族传统武术表演来祭祀天地,以感恩天地万物,感谢大自然给予的一切。通常情况民族节日会选择大红、大紫等色彩鲜艳的服饰来衬托喜庆。
2.2 摆榔乡对布朗族传统武术发展的态度
由表1可看出,觉得可以大力推广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的人数为56人,占了总人数的32.6%,还有67%的人对布朗族武术文化处于不太自信的态度,从数据结果反映布朗族地区对本和民族的传统文化自信不强,缺乏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3 摆榔乡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的组织形式
由表2可知组织形式主要以自发组织为主,占到84.8%,但是也从数据看出政府也会进行组织,结合访谈得知在政府组织中主要以春节和一些当地民族节日开展组织,有统一的组织者。如果政府、社会和我们自身再加努力,则所实现的必定是我们所需要的。
2.4 摆榔乡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项目的特点
(1)“镰刀舞”的器械取于生产劳动中所用的生产工具“镰刀”,其特点为四礼八拜,以双手手握镰刀以相同的动作向不同的方向挥舞或抛接镰刀而组成的表演套路,如图1所示。
(2)“杵棒舞”的器械取于布朗族生活中用于冲碎香料和食物的“木棍”,其特点为两端粗中间稍细的圆木棍,双手手握木棍中间稍细部分以提?棍花为主要动作展示,再运用木棍与肢体的完美配合而组成的表演套路,如同2所示。
(3)“钩担舞”的器械取于人们生活中挑水时所用的“钩担”,其特点为手握钩担两端的钢钩,巧妙的运用肢体动作与钩担结合进行展示,如图3所示。
(4)“跳八仙”是布朗族地区最受欢迎的表演项目,其内容比较丰富、形式多样、场面壮观。跳八仙的器械取于当地的八仙桌为基础完成各种腾空、跳跃、翻滚动作,甚者一些布朗族勇士会在八仙桌下叠加两张当地的餐桌来完成倒立动作,如图4所示。
(5)“锄头舞”的器械取于生产劳动中所用的工具“锄头”,其特点为动作来源于生产劳动,是人们为缓解劳动疲劳和娱乐生产氛围,以最为接地气、简单朴素为美,从而组成的表演套路,如图5所示。
2.5 摆榔乡对布朗族传统武术传承发展的指导需求
通过问卷得知布朗族武术运动的开展会使参与者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看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的表演能增加人际交往,促进民族团结,同时在不断坚持参与中人们性情得到陶冶,体会到社会带给的美好生活感,提高生活水平满意度,学习与交流更大的获得成就感。通过采访,摆榔乡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参与者通过长期参与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的锻炼,不仅得到了健身,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锻炼效果。
3 结语
3.1 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开展的积极效应与摆榔乡民族文化发展的理念相一致
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除了有健身健美,娱乐休闲,运动医疗,调节身心的自身功能外,它还能促进经济增长,实现人的更好的生存、享受和发展。
3.2 推进摆榔乡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传承的必要性
尊重、保护和传承布朗族传统武术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也是布朗族传统文化发展的自身需要。势在必行的做出推动发展方案,发挥布朗族传统武术的优势。
3.3 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推动人自身、人与人和谐以及摆榔乡各民族团结
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让人们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并能够积极的推进摆榔乡各民族团结共进,相互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好的促进不同民族文化和谐发展。
3.4 布朗族武术运动是一项值得传承和发扬的项目
布朗族传统武术的积极影响不仅获得身体上和心理上改变,更能推动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交融。布朗族传统武术是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唤醒布朗族传统武术。
4 建议
4.1 增强摆榔乡布朗族同胞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只有文化上认同,才会有感情上的共鸣。通过对布朗族传统武术的健身价值、娱乐价值、传承价值等的自身功能价值的挖掘,提高对本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发展的方向性等。
4.2 提高布朗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和传承意识
2017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一个民族对自己的文化自信能够展示出其性格、气节、和气魄,增强了民族的骨气和底气,对文化产生自信能大力传承和弘扬。
4.3 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并制定传承人保护方案
政府应积极的进行大力弘扬和管理,对充分发挥政府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加大民族文化传承人才的培育力度,对布朗族传统武术传承人的保护、制定传承人保护方案、并发展下一传承人。
4.4 将布朗族传统武术文化列入摆榔乡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项目之一
把握民族文化旅游业资源的采集对象,充分发挥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像布朗族传统武术这样集观赏性和健身性、参与性、体验性极强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带动摆榔乡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
4.5 民族文化发展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将布朗族传统武术带到摆榔乡学校教育体系中,最大程度的发挥体育教学的价值,突出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特色及价值,这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同时还能丰富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
4.6 政府能够将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项目纳入云南省少数名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摆榔乡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项目纳入云南省少数名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利于摆榔乡布朗族传统武术运动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各民族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偉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J].美与时代(上),2017(10):1.
[2] 王琼.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4):45-47.
[3] 刘文光.布朗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贵州民族研究,2008(3):122-131.
[4] 郭伟昌.云南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体育现状与保护策略[J].科技信息,2010(30):699-700.
[5] 毛巧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存续与传承[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5-04.
[6] 黄彩文,子志月.布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实践与思考——以“布朗族弹唱”为例[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28(1):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