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体操”课程群教学内容体系研究

2018-06-11 06:30孙贵龙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课程群教学内容

摘 要:在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体操课程一直独具显赫的地位,但随着课程分化与细化的进程不断深入,诸多子课程发展态势已初显取代之势。通过梳理当前高校体操课程教学内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价等诸多体系,其发展模式略显滞后是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点。通过建构“大众生活类”和“竞技实用类”的二维模式体操,辅以“健身健美型”“生活技能型”“趣味技巧型”“传统器械型”和“实用拓展型”的多元发展路径,建构“二维多元”的“大体操”课程群。这一模式契合于社会需求、师资发展、课程设置及教学机制,对促进体操课程教学科学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已积淀为中国特色学校体操课程教学传统。

关键词:大体操 课程群 二维多元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c)-0052-05

Abstract: The Gymnastics course has always been unique and prominent in the curriculum of PE major. However, with the continuous differentiation and specification of courses, there has been a clear trend of developing sub-courses. By analysing th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odel, teaching evaluation and other systems of the Gymnastics course in the university, it is found that the lag in its development model is the ultimate reason. It is proposed to build a two-dimensional Gymnastics of "public-life class" and "competitive and practical class", supported by a pluralistic development path featuring "fitness and bodybuilding type", "life-skills type", "enjoyment and skill type", "traditional instrument type" and "practical extension type" , in order to develop a "two-dimensional and pluralistic" group Gymnastics with course group. This model is in line with social needs, teacher development, curriculum arrangement and teaching mechanism, which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ing science of Gymnastics and has been a teaching tradition in school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Group Gymnastics;Course group;Two-dimensional and pluralistic; Teaching content

早在公元前5世纪,希腊人已经把有利于锻炼人类身体的一切活动,诸如攀、爬、跑、跳、投、骑马及跳跃等行为统称为体操[1]。体操运动集内容之丰富、品类之齐全、匠心之独运、技艺之精湛等特点于一身,被美誉为“运动之父”。从我国体育教育发展历史的长河中,重温我国古代体操的起源,经近代体操的发展,到现代体操的快速分化的历程,其本身由一元走向多元,从主位走向辅位的历程。至21世纪以来,体操运动逐步分化为一些独立的新兴体育运动,以势如破竹之势在时代的长河中百花齐放,然传统体操运动项目逐渐褪去光环,酿成今日传统体操运动在学校体育场域已处于名存实亡的地步[2]。学校体操运动发展何去何从?是维持现状还是推陈出新?是全盘否定还是集中整合?这是所有体操人急需面对的问题,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然而,高校作为体操师资人才培养主要领域之一,肩负着学校体操运动兴亡之重任,我们必须逾越高校体操课程改革与整合的鸿沟,建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大体操”课程群体系。

1 高校體操课程教学内容现状

体操作为体育专业必修课程,随着体育专业类别逐步细化,不同专业体操课程教学内容设置也因时、因地、因校、因专业独树一帜(如近代与现代、非民族地区与民族地区、综合类院校与专业类院校等)。体育教育专业是体操师资培养的主要专业之一,体操课程内容设置直接影响该运动发展的前景。近年来围绕高校体操课程改革呼声久经未衰,主要围绕学时分配、内容设置侧重点、教育目标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展开论述,均未跳出传统体操分类与内容。因此,梳理高校体操课程内容设置是建构“大体操”课程群的首要任务。

1.1 教学内容设置

传统体操主要围绕着竞技性和健身性两个方向发展,以竞技性为主,健身性为辅是我国体操发展的主要模式。竞技性体操由竞技体操、技巧运动、竞技健美操、艺术体操及蹦床运动等项目组成,它们之间虽具相对独立性,但在训练方法、评分规则和技术特征等方面具有诸多共性;健身性体操分为广播体操、健美操、徒手操、垫上练习、轻器械体操、器械体操、队列队形、团体操等项目组成,且统称为基本体操[3]。随着体操项目延伸与发展,新型体操运动项目随时代的召唤逐一脱颖而出(如体育舞蹈、轮滑、跑酷、户外运动及各类操化运动等项目),略有反客为主的态势。

吕万刚教授在我国大学体操教学调查中指出:⑴单杠、双杠、山羊及跳箱等器械体操的达标率较低;⑵跳绳和垫上练习等轻器械体操项目达标率较高,其他轻器械体操未被重视;⑶广播体操、体育游戏、徒手体操和队列队形等在大学教学中实用型较强,但攀爬类、角力对抗性等受场地和器械限制的项目开展难度较大;⑷体操凳、体操棍和橡皮筋轻器械体操开展较少[4]。李义军教授在“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现状研究”一文中阐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材主要使用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体育出版社和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操》高师版、体院版教材。如表1所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分为队列队形、徒手体操、轻器械体操、专门器械体操、实用类体操、体操游戏、竞技体操[5]。李慧在高校体操课程改革研究中指出,体操课程教学内容设置并未摆脱竞技体操类运动项目的核心结构,缺乏实用性、健身性和趣味性,该内容已不在符合体操运动发展的潮流,许多高校体操专项很难开设[6]。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一些技巧、轻器械、垫上和器械动作等,基本上延续着竞技体操的低难度版本动作。因此,体操教学内容改革势在必行。

1.2 教学存在问题

1.2.1 竞技理念陈旧,缺乏现代性

19世纪20世纪50年代,我国学校体育从苏联引入一套现代竞技体操教学内容,它独具健身和健心的价值与当时社会极为契合,深受政府与教育行业的青睐与学生的喜爱,成为我国体操教学主要内容之一。直到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体育教育行业愈发活跃,新型运动项目、身体练习形式、教学理念等得到长足的发展,体操教学开始出现滑坡趋势,直至当今边缘化。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内容主要以竞技性体操教学内容为主[7],陈旧的教学理念与逐步更新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竞技体操教育理念质疑声愈发强烈,开始逐步步入低谷。只注重技术动作传授和动作质量规格,忽略了体操教学的娱乐性、健身性、实践性及教育性等功能,难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8]。

1.2.2 教学内容枯燥,缺乏娱乐性

体操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传统优势项目,也让学校体操教学呈现早期专门化训练的特征,一味追求技术动作的难、新、美,着重强调技术动作的创新,导致教学内容的枯燥,随着练习强度的增加,促使学生仅有的兴趣也消失殆尽,最终体操成为学生不喜欢课程之一。

1.2.3 教学模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我国竞技体操发展历史悠久,训练体系完备,教学方法成熟等特点,给学校体操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体操教学主要模式为动作示范、讲解、分解示范、分解讲解、分解练习、错误纠正、组合练习,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9]。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枯燥练习的学习过程,限制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欲望,严重地影响了体操教学的发展,推进创新性体操教学模式,是当前第一要务。

1.2.4 教学评价失衡,缺乏多元性

体操教学是多元要素构筑的复合体。因此,在制定评价体系时,必须立足于体操项目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类别的广泛性及层次的多元性为基准,构建多元一体化评价体系。当下,体操教学主要以技术动作质量为主,经过学期各阶段化考核为辅,对学生体操课程学习进行评估。完全忽略体操课程学习过程中,完全忽略学生对体操基本知识的理解、身体素质的提高、技术技能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及合作意识等方面的评价。因此,体操教学课程考核必须突破传统,构建多元一体化评价体系,充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大体操”课程群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型体操运动项目得以长足的发展,许多已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诸如健美操、体育舞蹈、基本体操、体育游戏等。绝大多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依然保持着以竞技为主体操教学内容,包括竞技体操、技巧运动等。杨继美等人早在10年前就提出:构建“体操课程群”的理念,以基本体操、竞技体操、健美操、艺术体操、技巧运动、团体操、蹦床、体育游戏及形体训练为子课程,构建多元一体的“体操课程群”体系。总局体操中心前主任罗超毅先生,早在北京奥运会时,就提出“大体操”概念[10],以黄玉斌、刘兴、陈雄等人提倡“大体操”理念,旨在创新性改制,复兴传统器械性体操;建构多样性类别,建构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功能细化及结构合理等特点于一身的“大体操”体系。笔者在吸取前人的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今体操运动发展趋势,打破单一学科界限,提出“大体操”课程群。研究者认为“大体操”是指体操运动的发展历程中,以体操母学科为基础衍生以及与相关学科融合而成的新兴项目,秉承体操母学科的教学、科研、训练、大众健身等理念,并结合新时期发展特点而形成的综合学科。按照课程教学体系要求,将“大体操”课程群内容體系分为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以体操功能分为健身健美型体操、生活技能型体操、趣味技巧型体操、传统器械型体操和实用拓展型体操五大类(分类详见图2)。

研究者认为,体操教学内容应朝健身、娱乐及技巧性方向发展,构建以大众生活类型为主,竞技实用类型为辅多元功能相结合的内容体系。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人们的需求不在仅仅涉猎于物质领域,精神领域也成为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方向。人们在运动中愉悦心情、释放压力、展现自我,体操作为“运动之父”,自身体系分化出备受热宠的新型运动项目,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因此,打造更科学更优化的体操教学内容体系,须从趣味性、多样性及终身体育方面入手,构建以大众生活类型的健身健美型体操、生活技能型体操、趣味技巧型体操。但发展新型运动项目的同时,决不能丢弃赖以生存的根本——竞技实用类型体操,如传统的器械型体操和实用拓展型体操。

“大体操”课程群内容体系是以“大众生活类体操”和“竞技实用类体操”为二维模式,建构“健身健美型体操”“生活技能型体操”“趣味技巧型体操”“传统器械型体操”和“实用拓展型体操”多元路径,辅以体操支系下各新型运动项目功能与价值为主导的分类体系,构建“二维多元”的“大体操”课程群。

3 大体操课程群教学科学化的方向与途径

3.1 立足社会需求,重塑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指导思想

教育社会学家认为,教育是促进人社会化的重要途径,教育与社会相互作用。教育为社会发展培养人,社会接纳教育培养的人,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促进。2016年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高达42.7%[11],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迈向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单一人才培养已经不足以满足社会需求,综合性或复合型人才已成为社会人才需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高校围绕人才培养专业、学科及课程设置与社会人才需求相契合。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也直接决定着专业和学科的人才培养方向。因此,课程改革成为人才培养革新的首要任务。“体操”贵为运动之父,推行体育人才培养方案革新中,《体操》课程改革首当其冲。

21世纪以来,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国民经济收入逐渐提升,在物质需求得以满足的同时健康意识显著提升,体育运动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体育指导员、健身健美教练员及各单项体育运动教练员成为社会人才需求主要方向。传统体操课程项目已不符合当前人们的社会需求,动、静、乐及观赏性一体化运动项目(如健美操、健身操及瑜伽等)备受喜爱,体操课程需围绕主流社会需求导向来重构课程教学内容,弱化竞技体育主导下的传统体操,强化娱乐休闲为主导的现代体操。“大体操”课程群教学内容应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运动项目技术、技能及规则,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与判断,增强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体操运动项目的健身价值认识,全面培养学生体操运动的综合素养,使得学生适应主流社会文化,获得个人最好的发展。

3.2 助力体操教师全面发展,完善课程项目设置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课程的设计者,是课堂的主导者,是知识的搬运工和创造者。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学生、专业、课程等场域内在关联性更加密切,学校、社区与家庭是统一的有机体,体操师资多元能力提升势在必行,也间接地推进体操课程多元发展。现代体操师资需以传统竞技体操为基础,娱乐休闲体操项目为主,构建“多元一体”体操师资,不仅丰富了课程内容,而且还提高学生实践、创新、学习及自主等多方面能力。“大体操”课程群教学内容需立足于竞技实用类体操,补充大众生活类体操。应该从健身健美型体操、生活技能型体操和趣味技巧型体操项目设置为主,以培养社会需求类复合型人才;以传统器械型体操和实用拓展型体操项目设置为基础,保留体操运动精华。课程项目设置将传统器械型体操作为基础素质练习,实用拓展型体操作为素质提升训练,着重健身健美型体操训练,发展生活技能型体操,拓展趣味技巧型体操,建构“多元一体”大体操课程群,旨在培养满足社会需求,追求自身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3.3 理顺课程群教学进度主次关系,促进体操课程内部相互之间融合

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实践感》中指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必有先后之分,只有厘清前后内在关联性才能正确指导实践行为,实践是建立在事物发展内在逻辑的基础之上。”体育运动教学与训练是严格遵守逻辑的主次性,按照一定的教学技能学习顺序,能够有效地提升技能学习效率,加快技能形成的过程,跨越式学习现象也存在,但也是在建立一定顺序的基础之上。体操运动学习有着严格的顺序界定,如学习踺子(侧手翻内转90°)接后手翻/后空翻等动作,踺子是基础动作,须夯实基础,才能放眼发展。“大体操”课程群教学内容项目,按照体操运动项目外在技能难度和内在技能迁移分为:以实用拓展型体操为入门课程梯度,以生活技能型体操为第二课程梯度,以趣味技巧型体操为第三课程梯度,以健身健美型体操为第四课程梯度,以传统器械型体操为最高课程梯度,构建五级前后顺序的课程教学梯度。设计科学的体操运动技能学习顺序,是快速提高学习者运动技能的充分必要条件。

3.4 完善“教、练、考”三位一体化教学机制,优化课程进度的内在联系

现代课程教学将“教、练、考”一体化,打破传统的“唯”考试论,重视三者均衡发展,强调各教学部分的内在关联性。体育课程教学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既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经过动作技能的重复练习,达到优化技能、技术及知识的理解,通过一定的考核评价体系来评定学生学习过程、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水准。在现代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是课程教学的起点,学生的“练”是课程教学的过程,综合的“考”是课程教学环节结束的标志。教师通过动作的示范、讲解、重点强调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建立动作技能的视觉立体感,打下记忆的实体烙印,创设技艺的整体动态;学生通过教师教学引导自主练习动作技能,在教师的错误纠正指导下提升动作技能规范性,通过反复练习与实践完善动作技能;通过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及自我评价等综合考评机制,考核学生学习过程与效果、考量教师教学水准与效果。“大体操”课程群通过建立“教、练、考”三位一体化教学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刻苦性和主动性,也充分发挥教师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有利于推动体操教学的改革。

4 结语

伦敦奥运会“兵败”,进一步放大我国体操后备人才、群众基础、学校开展等一系列问题。针对我国体操运动长期处于竞技、群众和学校“头重脚轻”的现状,亟待借鉴西方体操发展模式,重构学校体操结构,建构学校体操教学体系,完善“大体操”课程群。与其说是学校体操课程建构,不如说是学校体操教育重构。它既要服务于竞技,以登顶奥运之巅为国争光;也要教育于学生,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要立足于社会,以发挥全民健身作用。因此,针对当下我国高校体操课程教学竞技理念陈旧、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模式单一和教学评价失衡的状况,通过建构“二维多元”的“大体操”课程群,以重新定位体操教学发展方向,优化体操教学发展路径,为全面复兴体操运动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 孙贵龙,方征.学校体操联盟体系构建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1):144-148.

[3]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4.

[4] 吕万刚,孙立海.大、中学校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及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7):94-97.

[5] 李义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4.

[6] 佚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普修课程教学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D].武汉体育学院,2015.

[7] 魏晓晓.我国高校体操教学内容现状与对策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4(11):100-102.

[8] 颜维宝.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5):43-44.

[9] 刘翱.我国高校体操教学现状与对策分析[J].搏擊(体育论坛),2015,7(12):45-47.

[10] 董鲁皖龙.我国教育跃居世界中上行列[N].中国教育报,2017-09-29(1).

[11] (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M].译林出版社,2003:17-18.

猜你喜欢
课程群教学内容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面向高精尖信息化产业背景下的本科计算机网络课程与课程群建设的研究
网络工程专业围绕教学关键点的网络软件课程群构建
基础医学显微形态学实验课程群的构建及意义张雪莉
基于课程群的软件工程专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
“卓越医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分析及医学方法学课程群构建
软件工程专业编程语言课程群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