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陈进
摘 要: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重视,民俗体育运动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高校教育中,民俗运动与高校体育课堂的结合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亦有利于高校体育课堂的改革与创新。调查结果表明:民俗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程整体不受高校体育重视且民俗体育课程的占比偏低。二者的融合,需要社会、政府和学校的共同协作。政府有关部门出台体育课程改革指导政策,宣传民俗体育运动的意义,在全社会营造民俗运动氛围,改变人们对民俗运动的看法;学校则要加快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对民俗运动展开专门研究,从而提高民俗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程结合的可行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 民俗运动 现状 有效传播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7(b)-0154-02
民俗体育运动是指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结合了民间风俗和民间文化,流传在民间生活中的一种体育形式,顺应了人们日常娱乐的需要,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1]。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在发展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俗运动,千百年来,这些民俗运动在民间自然延续,缺乏有意识的传承。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阶段,将民俗体育运动融入高校课堂不仅能够丰富课堂项目,而且是对民间艺术文化的主动传承。目前我国民俗体育运动在高校体育课堂尚未引起充分的重视,在接下来的改革过程中,高校必须改变对民俗运动的偏见,主动寻求有效传播策略。
1 民俗体育运动融入高校课堂的意义
1.1 提升高校体育文化多元性
民俗体育运动起源于民间生活,相比于竞技类体育项目,其趣味性和参与性更强。目前,世界体育趋同化发展,但趋同并不意味着单调,更不意味着对传统文化的摈弃。民俗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课堂的结合是提升体育文化多元性的关键,不仅能够解决我国传统体育课堂训练项目单一的问题,而且能够提高体育课程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 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学校是学生走出家庭、走向社会的桥梁,因此,学校在为学生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必须将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纳入教学评价范围,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教学目标。从运动迁移的角度来看,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养成的良好习惯是能够影响其日常生活习惯的。我国民俗体育运动项目多样、灵活多变,结合了地区生活特色,学生通过参与民俗体育运动,既能锻炼独立坚强的品格,如参加武术、摔跤等项目;又能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如参加舞龙、舞狮等项目[3]。
1.3 帮助树立学生民俗传承观
民俗文化是国家的历史文明的积淀,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国际环境开放性不断提高,给我们的文化提供了“走出去”的机会,但西方文化的“引进来”也增加了我国民俗文化的传承压力,如何激发民俗文化学习积极性成为我国教育者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民俗体育运动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体育运动发展的奠基石,但西方竞技体育的引进已经严重挤压了我国民俗体育运动的生存空间,快节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使民俗体育观念不断淡化。因此,民俗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是对传统文化的主动传承,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进而提高学生的民俗传承意识。
1.4 激发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评价只注重学生的短期运动效果,缺乏教学连续性,因此,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培养素质教育体制下的创新型人才。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兴趣是培养学生运动意识的关键,民俗体育运动形式多样,趣味性强,民俗体育运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学生来说更具参与性和娱乐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民俗运动不同于竞技运动的刻板,给了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让学生爱上运动,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4]。
2 高校民俗体育运动的开展现状
2.1 体育课程整体受重视度偏低
近年来,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教育部出台的政策中明确强调了体育课程民族性和中国特色的重要性,然而高校并没有严格对政策进行贯彻落实,只有部分高校因地制宜在体育课程中加入了民俗运动。但在我国应试教育体制下,文化课程明显更受重视,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不合理,文化课课时远远超出体育课课时,甚至存在文化课挤占体育课的现象,更遑论加强对民俗体育运动的研究。对于文化课挤占体育课时的现象,学生和家长已经习以为常,甚至有些家长持鼓励态度,存在主观上的认知错误,未能充分理解开展体育运动的根本意义。在這种大环境下,学生自然无法重视体育课程的学习,加之现代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很多学生沉溺于游戏,排斥体育运动。所以,民俗运动的开展十分困难。
2.2 民俗体育运动在体育课的占比偏低
长久以来,体育课程设计以流行的为主,如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为主,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目标把握不透,课程设计缺乏科学性。在创新教学理念下,“健康第一”成为体育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丰富体育项目,不断增强体育趣味性。目前我国体育课程训练项目逐渐转向多样化发展,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课堂,例如武术、龙舟、秧歌、空竹等项目的设置。但从总体上来看,民俗体育运动在高效体育课堂的占比仍然不高,虽然已经有部分学校引入了舞龙、舞狮、腰鼓等传统项目,但这只是少数学校,相对于我国丰富的民俗文化,体育项目开发明显不足。
3 民俗体育运动在高校的有效传播
3.1 制定科学的体育教学政策
体育教学政策直接影响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是合理安排体育课程的指导方针,影响体育教学行动。体育教学政策的制定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主要分为体育教学标准、体育教学计划以及体育教材的编审和使用,不同模块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以新型教学理念为基础,以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目前,我国体育教学政策大力提倡传统体育项目资源的开发,注重对民俗体育运动的传承,但高校民俗运动的引进一般由上级教育部门直接规定,高校不具有民俗运动引进的自主选择权,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完善教学政策,将民俗运动的引进选择权有针对性地下放到各个高校手中,让高校能够根据本校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设备,结合本地区的民俗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选择民俗运动教学项目。
3.2 建立完善的宣传、引导机制
民俗体育运动从民间发展而来,人们对其在认知观念上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民俗运动难等“大雅之堂”,因此,为了推动民俗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宣传、引导机制,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民俗体育运动的学习热潮,从而改变教学环境,拓展民俗体育运动的发展空间。社会舆论是影响教学环境的直接因素,教学环境是教师与学生所依托的舞台,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所以,在高校民俗体育运动的开展过程中,必须注重人文教育环境的维护,针对学生的需求开展群体性民俗运动。另外,学校可以组织有民俗体育运动有关的讲座、报告和民俗知识竞赛,从理论层面宣传民俗运动的积极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3.3 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现代化教育强调以“引导式”教学理念为主,改变传统教育体制下的师生关系,强调教育民主化,切实推进人文教育的施行。目前,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扭曲,在传统课堂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对课堂拥有完全的控制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主动发挥的空间很小,严重阻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体育课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更加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因此,体育教师应建立起师生互动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将学生放于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制定教学计划,围绕学生需求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民俗体育运动来源于民间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教师应该抓住这一点,在基本体育活动之外,与学生进行民俗运动的示范模仿式学习。
3.4 丰富民俗体育运动的开展形式
从体育的角度来看,西方教育更注重体育的竞技性,而我国传统的民俗体育运动更注重娱乐性和趣味性,富有鲜明的民族色彩。民俗体育运动结合了地方特色,与地方习俗息息相关,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适于课外活动的开展。为了加快民俗运动与高校体育的融合脚步,高校民俗体育运动的开展不能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应该采取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发挥民俗运动的特点,例如,可以在传统节日组织学生参与舞龙、舞狮等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民俗体育运动的教育功能。
4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民俗体育运动从传统文化中发展而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内涵,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但就其目前的传承现状来看,民俗体育运动受现代体育运动的冲击明显,与高校体育课程的融合不理想,发展与传播受阻。民俗體育运动更具趣味性,与高校体育课程的结合,不仅能够丰富课程内容,更能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推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贯彻落实创新教学政策。对于民俗体育运动本身而言,这种融合将“被动传承”化为“主动传承”,推动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俊.民俗体育进入高校课堂教学的理性思考[J].老区建设,2013(2):60-61.
[2] 历叶红.湖南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民俗体育运动的融入[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2(10):156-158.
[3] 李春雷.“脚斗士”由民俗体育游戏渐变为体育运动项目的探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4):46-48,98.
[4] 张晓媚.民俗体育运动的传承和发展创新研究——以宣城市郎溪县东夏镇舞龙为例[J].安徽体育科技,2016,37(6):21-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