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鱼莲
[摘
要] 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共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家庭教育中,家庭生活方式是教育的基础,它不仅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环境和氛围,而且为学生后期的教育奠定了基础。“过什么样的生活,便受什么样的教育”,这些教育箴言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之间的关系。因此,当代素质教育要切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仅仅依靠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要密切关注他们的家庭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
[关
键
词] 学生;在校管理;家庭环境;家教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1-0259-01
一、当代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征
根据时间推算,当代大学生绝大部分属于“90后”,甚至还有现在的“00后”,有着和“70、80后”截然不同的特性,他们个性鲜明。并且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在此期间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因为家庭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他们对大学生活和社会的适应程度不同。如果,我们仅仅千篇一律地向其灌输思想政治理论,是起不到作用的,相反还会适得其反。再者,大学生绝大部分是初次离家,对家的概念比较明确深刻,我们要做好此时的学生心理疏通。
二、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起点,家庭对学生来说,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现在”,而且关系到“将来”。学生小时候的家庭生活对他未来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学生性格的养成主要来源于家庭,俗话说“三岁看老”。即使起不了决定作用,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未来发展。曾有一位社会学家认为,对孩子成长最有影响的是四个方面:家庭、学校、同龄伙伴、大众媒体。在这几个方面中,家庭是放在首位的。由此可见,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首要的,父母的作用是永远没有办法代替的。
三、当代家庭的普遍状况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也逐渐提升,传统的家庭模式也在不断发生着改变。原始的男耕女织的家庭观念基本荡然无存,男女的家庭地位和家庭作用也都在发生着改变,家庭成员的角色也有不一样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传统的婚姻观念也在逐渐地发生变化,导致了当下单亲家庭逐渐增多。在不健全的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学生,必将会因为家里各方面的教育缺失,导致其成长过程中对爱和理解的误解。家庭结构的多样化,必将会导致学生性格多样化。
四、我国家庭生活水平的参差不齐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之一是贫富差距大,地区分布不均匀,也必将促使各地区家庭生活水平的差距。大学生来自全国,全国各地生活水平、生活习俗、生活条件都不同。所以,我们在了解和帮助不同层次和不同地区的学生所采取的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
五、全面了解学生,建立家校联动制度
大学是将生活和学习融为一体的过程,所以,大学生在校学习,99%以上都是寄宿,有的可能还是初次接触住宿这种生活模式。学生可能是第一次感受这种离家在外的生活,相比在家中会有家长的帮助,对独立的生活充满了疑惑和恐惧,导致学生无从适应。学校管理人员要走进这个群体的心里,一定要尝试打开他们的心扉,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类学生的教育中。在信息发达的时代,沟通交流方式多元化情况下,家校一定要联动起来,学校要想尽各种办法与家长沟通,掌握学生最真实、最全面的基本信息。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可通过亲情视频电话(每学期教师可利用网络让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亲情信件(由学生以信件形式给父母写信,辅导员再通过微信等现代网络通讯方式将学生信件传给家长)、微信家长群、飞信群等实现即时沟通。通过这种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让学校和家长之间的距离缩小,从而更好地引导教育学生。
学生管理过程中,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远远不够,不能简单把学生的成长成才归结到老师或是学校其他相关人员的身上,这是一个多种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综合体。尤其现在不成熟的职业教育阶段中的专科学生,他们极其缺乏自觉性、自律性,在引导教育过程中,需要我们家校更多的沟通。很多家长会片面地认为,学生只要是送到学校这个集体中,学生的一切就应由学校全权负责,殊不知,学生的启蒙教育是来源于家庭,家庭无形的影响是无法被外界取代的。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及时与学校沟通,保障学校能够有效地获取学生最真实最准确的数据,以保障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家庭背景、家庭环境、家庭生活模式,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在确保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的情况下,也能全面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薛雪.浅论初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2(5):181.
[2]李颖.浅谈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管理[J].才智,2016(29):57-58.
[3]朱建平.高職院校学生事务管理改革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泽波利.学生行为管理:教师应用指南[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5]昌兵.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7(24):55-56.◎编辑 冯永霞